早知道就待在家

  • 作者:謝哲青
  •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07/12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356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33-3752-2
  • 系列:謝哲青作品
  • 規格:平裝/224頁/17x23cm/普通級/部分全彩印刷
  • 分類:散文/旅遊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寫作也是一種旅行
以我個人的經驗,寫作也是旅行,一種在回憶或想像裡山遙水遠的精神跋涉。
基本上,我先是個旅人,然後才成為作家,但除了形式不同以外,內在歷程卻十分相似,即使在自己筆下創造出來的世界,無論是書寫還是再次閱讀,都具有某種疏離的既視感:那是我,又好像不完全是我。
這正是所有旅人面對回憶時的反應。
借用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最為人傳頌的那句話: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擁有各自的不幸。」
用我的話來說:「所有平安的旅程都是大同小異的,但不幸的旅程各有各自的不幸。」交通誤點、遺失重要東西、不理想的天氣、狀況百出的飯店、不友善的對待……這都是旅行中常見的突發狀況,但是遠遊時所遭遇的傷病疼痛,似乎會讓旅行的感受更加深刻強烈,日後的記憶也更生動鮮明。
感冒、發燒、對飯店床單過敏,或是吃到不新鮮食物而腸胃不適,我想,大多數的人,旅行時總會遇到個三兩次,但對我來說,這樣的回憶似乎是多了一點。
首先來聊聊令人難忘的屈公病,它是熱帶地區特有的傳染病,主要盛行在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出沒的地區。當時,我人在衣索比亞西南部,一座名為孔索(Konso)的小城。一開始以為是舟車勞頓後的疲憊,但休息了幾天,體力卻沒有恢復,某天早上,就在我掙扎要不要繼續旅行時,突然在梯間跌倒,我從二樓滾了下來──因為我的膝關節及背脊不知為什麼腫脹變形,突如其來的劇痛,讓我一定得彎腰駝背才能走路,幾天後,關節炎自動升級到厭世的等級,自己像是被一千輛卡車撞過,或是被一輛卡車撞一千次。屈公病有時也音譯為「契昆根亞熱」(Fièvre Chikungunya),源自於馬孔德語(Makonde language)的「kungunyala」,意思是「彎曲/扭曲的東西」,關節變形是屈公病最大的特色。
除了關節痛,我的體溫飆升到四十度,身上冒出沒看過的疹子、掉頭髮、莫名其妙地想哭,也開始出現幻覺。
「我躺在屋頂可打開的小房間,盯著天花板……我聽著呻吟、尖叫、咆哮,置身於慌亂、隨機,由零碎情欲的晦暗夢魘……」
臥病的那幾天,除了偶爾想吐外,大部分時間像極了威廉.布洛斯小說《裸體午餐》筆下的歐布萊恩:恍惚、自我懷疑、情緒低落,並持續在多愁善感的暈眩裡打轉。
有時候,遠方偶爾傳來若有似無的鼓聲,混搭著關節變形的痛楚與久久不退的高燒,每個擊鼓點都是我的疼痛點,身體的痛楚隨著節奏的強弱變化,痛,很痛,非常痛。感染後痊癒就終身免疫的屈公病,成為我東非之旅最「刻骨」的回憶。
另一項我懷疑蚊子也有參與的回憶,則發生在象牙海岸。
一開始腳踝外側像是被蟲叮了一小包,所以也只是擦擦藥草草了事。差不多兩週後,感覺上像是被叮一小口的區域變大了,重點是「沒有任何的痛楚」,正當我走在大巴薩姆(Grand-Bassam)古老的街道,感嘆頹圮迷人的殖民建築時,我腳踝上那一大塊巴掌面積連皮帶肉的患部,無預警地掉了下來,重點是「仍然沒感覺」。我知道無痛分娩,但這種觸目驚心的無感剝離還真的是第一次。任何人面對血淋淋一塊血肉硬生生被剝掉,正常人都會覺得恐怖吧!到了「找了很久」的診所後,白髮蒼蒼的老醫師以好聽得不得了的法國腔英語告訴我:
「這是細菌感染,Ulcère de Buruli。」
「什麼?」
「這是潰瘍的一種,有點麻煩。」
「那要如何治療才會痊癒?」
醫師意味深長地看著我,然後視線飄向窗外的藍天,「只要你在非洲,你是好不了的。」
這種怪病正式名稱為「布如里氏潰瘍」(Buruli ulcer),是一種由桿菌引發的皮膚病變。西非地區的原住民相信,罹患這種無痛無息的潰瘍,是觸犯惡靈的結果,大部分的患者會被他所屬的部落排擠,更慘的是驅逐出境。
「現代醫學知道它是什麼造成的,當然明白如何根治。」醫生開給我一大包夠全村人服用的抗生素,「你不用擔心,離開非洲就好了。」
除了奇怪的潰瘍外,有時候身體裡的不速之客,也會為旅行帶來小小的困擾。
在從非洲回來後的幾個月,我一直覺得膝蓋下緣有個不起眼的腫脹,有某種奇怪的異物感。
「醫生,這裡面好像有東西?」
「你太疑神疑鬼了,這看起來只是一般的粉瘤而已。」
「可是有時候會刺刺熱熱的……」
「你真的是太敏感了啦!」
拗不過我的哀求,醫生同意做進一步的檢查,所以,當他從裡面拉出一條像白色細麵狀蠕動的生物時,表情變得像是電影異形從身體裡鑽出來的驚恐模樣。
「這是什麼啊?」診療室裡從醫生到護士,還有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
又過了幾週,我收到來自醫學中心的報告,這是「麥地那龍線蟲」所造成的感染。收藏於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裡的古埃及醫典《埃伯斯紙草卷》(Ebers Papyrus)就鉅細靡遺地描寫過它。在《舊約.民數記》中在荒野中折磨以色列人的「火蛇」,也被懷疑是龍線蟲所造成的。西元前二世紀居住在亞歷山大港的阿伽撒爾基德斯(Agatarchide),在《論紅海》中也提到「在皮膚下蟄伏,鑽動,造成像燙傷一樣痛楚」的小蛇,算是最清楚的病歷紀錄。龍線蟲的學名 Dracunculiasis 源自拉丁文 dracunculus,意思是「小龍」。絕大部分的文獻顯示,被小龍纏上的病患「最多」會覺得生活有點不方便,但不至於危及性命。
但不管怎麼說,在自己的身體找到其他生物,的確是件可怕的事。
1 2 3 4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