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

Fake News

  • 作者:卡洛尼娜.庫拉
  • 譯者:顏徽玲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0/10/26

  • 定價:299元
  • 優惠價:79236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9314-76-3
  • 系列:我思
  • 規格:平裝/192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大眾傳播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推薦序──
每個公民,都有知的權利 《明鏡》週刊副總編輯/蘇珊娜.拜爾

跟我一開始當記者的時期相比,我常想,雖然職業名稱沒有變,但工作形式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
我的記者生涯始於一九八九年的秋天,也就是柏林圍牆倒塌前幾個禮拜。當時,我剛搬離家裡,在一間報社工作。報社在一個小城市的郊區,我的工作就是報導這個小城市的新聞。
坐在大辦公室裡聽著一樓的印刷機印報紙的聲音時,同事與我都心知肚明,幾個小時前寫的東西,大概只會有一天的壽命,接著他們就會消失在垃圾桶裡。
那時辦公室裡還聽得到打字機答答的聲音。當時也有電腦,但是必須要輸入長又複雜的密碼,才能使用繁複的文書處理系統。沒有半個同事家裡有電腦。
報紙的版面得用一種特別的尺和非常尖銳的鉛筆在紙上設計。當時也沒有手機。黑白的照片,必須使用一種非常刺鼻的藥水沖洗,沖洗照片還得到大辦公室隔壁的暗房裡。
由於一般人認為地方記者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人,我們通常都會受到特別的禮遇。有一次我要報導一個鑽石婚宴會,卻太晚赴約,結果在場的人問我為什麼地方記者的汽車上沒有跟警車一樣裝警笛,畢竟我們也算重要人物,需要在事發的第一時間就抵達現場。
當時,公開發表文章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事。人人都可發言的網際網路,可說是陌生名詞。寫作和發表在當時是作家跟記者才享有的特權。
這一切已經是二十八年前的往事了。
現在的我整天都坐在電腦前面,就連出門在外我也不忘帶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新聞更新的速度不再是一天一次,而是分秒必爭。現在大部分讀者不知道寫文章的人是誰,不像過去在小地方有很多人認識報社的記者。
我並不是要說過去的時光就一定比較好,只是時代變得非常的不同。這些變化帶來好處,當然也會有缺點。本書作者卡洛尼娜.庫拉描寫了數位化如何改變新聞工作,也解釋為什麼記者不像以前一樣受人重視;此外,為什麼這樣的變化會帶來一些難題,但也是另一種轉機。
新聞工作者職涯中的過去和現在的相異之處,並不是單純用時間變遷就能解釋的:現在的我不再為地方小報工作,而是在一家新聞週刊任職。《明鏡》週刊的總部位於漢堡,但是我們很少報導城市裡的新聞,取而代之的是全世界的新聞。有些讀者可能知道我們是誰,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只是陌生人。我們跟地方記者不同,我們距離讀者較遠。但是我們的工作核心本質其實和地方記者差不多。
為了報導新聞,我得即時趕到事發現場,或是重回事件發生地點。卡洛尼娜.庫拉在本書描述的則是用另一種方式產生的文章。這些文章的基礎是謠言、未經查證、甚至是有意散播或複製的消息。這些來自謠言的假訊息已經散播全世界了,根本無法清理。
對讀者來說──順道一提,新聞工作者也是普通讀者──要分辨假新聞與符合新聞工作規範的文章,並沒有那麼簡單。
正因如此,這本書就顯得更重要。書中不但解釋了兩者差異之處,也告訴讀者新聞工作的來龍去脈,以及真正的新聞和假新聞的差異為何。
每個公民都有知的權利,所以新聞自由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元素。每個公民應有意識地善用這個權利。這本書將帶領我們成為懂得批判思考的讀者。


推薦序──
每個人都肩負啟蒙的責任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

假新聞到底長什麼樣子?
還有人在為真相而奮鬥嗎?
我們該做些什麼,才不會成為散播假新聞和謊言的幫兇?

以上是本書作者開宗明義詢問讀者的問題,此刻的你是否心中已經有了答案?二○二○年初,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中心針對全球四十個國家或地區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調查,結果發現對新聞抱持信賴者只有三成八,對社群媒體上的新聞信任度更只有二成二。此外,有五成六的受訪者對於分辨網路訊息的真假感到憂慮。從此一調查來看,如果身為全球公民一分子的你,也對假新聞或假訊息的問題感到困惑,其實不算特別。但如果你根本不想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事情就麻煩了。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許多專家與機構都發出警訊,我們正處於所謂「後真相」的時代,亦即一個不怎麼在乎真相,不怎麼關心事實的時代。麻煩的是,這項警訊同時強調,一旦我們對事實與真相失去興趣或信心,那麼許多愛以謊言欺騙民眾的權勢者必將更無忌憚,各種反民主的力量亦將趁勢而起。其結果,我們將不只失去個人生活的自主與安全,更可能讓數個世紀以來人類所奮鬥打造的民主體制出現瓦解之虞。
此時此刻,我們顯然必須重溫十七、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歷史,亦即人類從神學教條邁向理性思維的發展歷程。不過數百年前,人類猶沉浸於封建式的信仰氛圍之中,不敢承認理性的重要與價值,但經過許多啟蒙時代思想家與民眾自我覺醒的努力,那個反理性、非理性的時代終究過去了。未料,數百年後的今天,一個號稱科技先進、資訊發達的時刻,人類竟然又在假訊息的幽靈下,恍惚回到理性蒙昧的時代。
今天,在有心人的操弄之下,許多人不僅分不清訊息的真假,甚至無意釐清事實與真相。當有人試圖求證事實時,不少人訕笑事實從來就不存在;當有人希望捕捉真相時,不少人揶揄真相根本無處可尋。啟蒙運動哲學家康德曾經大聲疾呼:「勇敢善用你的理性。」並將啟蒙運動視為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無奈,二百多年後的今天,人類並未真正從無知與錯誤狀態之中解放,以致本書作者卡洛尼娜.庫拉直言:「目前的局勢強迫社會為了啟蒙運動的價值而奮戰。」
或許正是基於此一未完成的啟蒙責任,本書除了精要闡述假新聞的身世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細數了我們在打擊假訊息的戰役上所可採取的種種策略。其面向不僅涵蓋政府、社群平台業者、新聞工作者等等,更將民眾納入打假的行列。「每個人都可以採取行動對抗假新聞」,因為數位時代中的個人已經不是被動的閱聽人,而是兼具資訊生產者與消費者身分的主動閱聽人。每個人都「應該負起責任:在社群媒體採取任何動作前,都應該深思熟慮。想想啟蒙運動,善用理性思考!」
不過,要讓大眾負起對抗假訊息的責任,就必須武裝大眾的思想與能力。因此世界民主國家莫不重新正視媒體素養教育,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破解假訊息的第一線尖兵,化解它對當代社會與民主所形成的莫大挑戰。以歐洲為例,歐盟自二○一五年之後就陸續發布多個政策文件,希望透過媒體素養來因應民粹主義、仇外心理、激進主義的上揚,以及假訊息所造成的危害。歐盟執委會在其官網的媒體素養政策專頁中強調:「媒體素養,亦即近用、批判性理解以及與媒體互動的能力,從未如今天社會般的重要。」
不只歐洲如此,培育公眾媒體與資訊素養已經成為全球民主國家對抗假新聞的重點工作,其中學校教育尤為重點。「大數據時代的屁話」是美國華盛頓大學一個新聞素養課程簡介的標題,開課的伯格斯特倫(Carl T. Bergstrom)與韋斯特(Jevin West)教授分屬生物與資料科學領域的學者。根據《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乙篇介紹該課程的專文記載,蜂擁而來的選修學生對教授們批判網路訊息「屁話連連」的聳動說法,似乎已經「處之泰然」。
確實,正如兩位教授所言,人們每天在社群平臺上耗費不少時間,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分享屁話,以致網路上的成堆屁話都要把人給淹死了。正因為如此,所以兩位並非傳播專業的教授特別開設新聞素養課程,希望學生能夠懂得如何評估生活中氾濫成災的訊息。韋斯特教授特別強調:「當狗屁成為現實時,就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應該關心的時候。」
誠然,假新聞或假訊息已經對人類社會造成衝擊,並對當代民主形成挑戰。如果我們不願認真求解,亦不願積極應對,假訊息必將反噬我們既有的社會基礎與民主成果。本書作者因此特別回顧啟蒙運動的歷史,召喚啟蒙時代的精神,希望大家理解人類今天的發展乃是奠基於理性的啟蒙。「假新聞現象帶來的挑戰,使我們每日得重新搏鬥,爭取理性價值。理性的果實並非理所當然的,已經獲得的東西若不維護,是無法持久延續的。」
本書的出版社Carlsen在德國以出版童書與青少年書籍知名,德國乃歐盟國家之一,本書的出版可以視為德國社會重視青少年辨識假新聞素養的具體表徵,亦為現代公民素養的基本讀物。它不僅對假新聞或假訊息作了深入淺出的病理解剖,亦清楚整理了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當人類的蒙昧持續纏身,無法掃除殆盡的時候,啟蒙就將是人類無可停歇的戰鬥,亦為當代公民無可逃脫的責任。

1 2 3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