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什麼是假新聞?
「Fake」當作名詞來用時,意思是作假、詭計欺騙、和仿造品的意思。假新聞意謂錯誤訊息,這些錯誤的消息和記者無心犯錯的新聞是不同的,在後者的狀況下,新聞工作者的信念是發表正確的資訊。目前引起大眾注意的假新聞,則是指作者具特定目的散布的消息。很多狀況下,要查明到底是誰將假新聞散播出去的,非常困難。是個人、團體還是某個境外勢力?
確定的是,假新聞與解釋真相是背道而馳的,其目的是混淆視聽或操弄。理論上來說,這些散布假新聞的記者就是謊言媒體的一部分。
「假新聞」這個概念的興起背景為何?事實上,一開始假新聞這個概念並不常指有目的操弄的錯誤訊息。一開始它只是個罵人的詞彙──不只是憤怒的人在新聞網站的評論欄或臉書貼文裡會用,連美國總統也會在官方場合使用這個詞彙。假新聞這個指責用的詞彙,原則上和德國有些人喊的「謊言媒體」是同一個意思,其背後的動機也很類似──都具政治色彩。然而,對《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來說,川普指責他們是假新聞的散播者,是一種汙蔑的行為。因為這是指責媒體沒有盡責,向民眾說明解釋世上發生的事件,反而背道而馳。川普和他人持續不斷地反覆使用假新聞這個詞彙,完全沒有提出任何證據,對正統媒體的形象傷害很大。此舉也傷害了社會的基礎,也就是認定哪些權利是存在的,那些是不存在的。原本的社會共識遭到考驗。
假新聞另一個延伸的意義:模仿真正的新聞風格,有目的、刻意到處散播,大多在社群媒體出現。此外,假新聞也是謾罵厭惡的新聞或媒體用的詞彙,這個定義比較狹窄,和德國人口中的「謊言媒體」意思相仿。看看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錯誤訊息傳播手法都差不多──不管是惡意的謠言、假新聞或明顯的政治宣傳。
對假新聞的主筆及散播者來說,他們主要的目的就是統治「資訊空間」,正如臉書的訴求一樣。要達到這個目的,假新聞只是眾多方法中的其中一種。方法之一是所謂的帶風向,這個方法只是操弄詞彙,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方法影響讀者的下意識。比方說,在德文如果用「地球暖化」(Erdeerwrmung)聽起來就比「地球炙化」(Erdeerhitzung)稍微正面一點,而後者只不過多加了點夏天的氣息,就讓人擔憂起自身健康了。
數位世界提供了特別新穎的影響形式:社交機器人(social bots,bots是robots的縮寫)使用普通帳號的身分,自動完成任務,比方說在社群網路散布假新聞。要達成這個任務,社群網路裡通常會有十個到百個帳戶連結在一起。社交機器人和殭屍網路不同,後者是用有害軟體攻擊電腦系統,廣發電子郵件的現象,例如二○一五年德國聯邦議會的伺服器被攻擊的事件。社交機器人的任務是影響或控制人的想法。成千上萬次分享讓錯誤訊息無遠弗屆,造成很多人都有同樣想法的假象,同時,這些假新聞又因為高比例的分享及點讚次數又被社群媒體的算則列入關注對象,造成其他的消息和意見自動消失。
駭客也會參與統治資訊空間的工作。駭客如果入侵民主政治機構的系統,比方說國外的議會或黨派,爭議性就特別高。駭客偷取資訊,藉由公開這些走漏的風聲或文件吸引某特定的政治勢力。
不同的手法也好,好幾個方法一起用也好,殊途同歸,這些手段的目的就是要影響公眾意見。
這些手段的絕妙之處就是,生產和散布這些假新聞所費不貲,得來全不費功夫。他們就像病毒一樣,自己會到處散播。另一個值得一提的邊緣現象則是:有些貧窮國家的人,對假新聞的內容沒有興趣,也沒有受人之託,卻無意中把假新聞炒得更熱。這些人其實只想賺錢,建了自己的網站後便抓網路上的假新聞,加上自己的廣告,然後在社群網路散布這些連結。不過這種情形大多是例外狀況。
執筆及散布假新聞的人大多有政治意圖。他們發現情緒色彩濃厚的討論特別適合製造出政治氛圍。德國典型的例子是難民危機和烏克蘭危機,美國二○一六年總統大選時則是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真實事件被竄改扭曲,或斷章取義,成了假新聞,這類假新聞還有一點點真實的核心。《時代報》的記者克里斯汀.邁爾(Christian Meier)寫道:「假訊息的原理和空藥瓶原理很像,相信以後,就能發揮效用。」有時候假新聞甚至會上正統的新聞媒體,因為記者可能不小心也誤以為這些新聞是真的。不過正統媒體通常會很快發現並更正這些錯誤。
和「謊言媒體」相同,假新聞也非我們這個時代的產物,只是最近大量出現,因為數位化的社會變得炙手可熱。歷史上有個假新聞的例子──當然當時德國還沒有人用這個概念來稱呼──叫做刀刺在背傳說(Dolchstolegende)。一次大戰後,這個傳言到處流竄。傳言的內容是說德國戰敗的原因是因為政治圈的人──尤其是民主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和猶太人──煽動革命,放棄戰爭。這個傳說中還加了刀刺在背這幾個字,讓人聯想到前線士兵原本可以繼續戰鬥下去,也想繼續對抗敵人,但是背上卻被反戰的政治人物插了一把匕首的畫面。這種名稱讓這段歷史增添了狡詐陰險的氣味。就事論事:這個傳言當然不是真的,因為當時機動戰爭持續了四年,陣地戰也打了很長的時間,德意志帝國根本沒有打勝仗的希望。儘管如此,刀刺在背傳說還是造成了某些團體得為德國的慘境背黑鍋,也為德國民族國家主義的崛起鋪了路。
時至今日,假新聞大多圍繞著會激起劇烈情緒反應的議題。過去幾個月的假新聞例子有:「法國總統艾曼紐.馬克宏其實是男同性戀,他的婚姻是假的」、「德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幾乎所有的難民都有犯罪前科」、「梅克爾策動暴動」、「德國軍人在立陶宛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任務時性侵了一名未成年少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動用了三千六百輛坦克對付俄國」、「由於不滿梅克爾的難民政策,有七十萬德國人離開家園」、「希拉蕊.柯林頓其實是男的」、「希拉蕊.柯林頓有腦傷,而且罹患不治之症」、「希拉蕊.柯林頓指使人暗殺維基解密創辦人朱利安.亞桑傑(Julian Paul Assange)」、「歐巴馬是穆斯林」、「演員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和教宗方濟各支持川普競選總統」。
這些假新聞被分享點讚不下百萬次,但是這些新聞都不是真的。只有多看幾個假新聞的案例,才能明白背後所隱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