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父權制
在談論女性主義時,若提及權力分配,便不可忽略父權制。這個概念常會出現在女性主義相關的海報與文宣上,例如「沒有上帝!沒有國家!沒有父權」的標語。其有時也會以英文呈現,例如「打倒父權」(Smash the Patriarchy)與「在後父權社會裡,我是後女性主義者」(I’ll be a post-feminist in the post-patriarchy)。然而,父權制到底意味著什麼?從字面上來看,它有「父親掌權」的意涵,而整體概念指涉了一種男性權力大於女性的社會結構,以及男性較女性優越的體系。為其辯護者會稱,此社會角色分配係依據男性與女性的「先天」差異所產生(詳見第三章)。
女性主義志在擊垮父權制,因為即使在許多文明且先進的社會中,女性與男性也僅於法律層面平等──父權結構至今仍無所不在。因此權力不對等的情形依舊存在,而男性也總是握有話語權。以德國為例,儘管當今總理為女性,但政治與經濟領域的高階經理人仍以男性為主。舉凡巴斯夫、德國電信、福斯汽車與SAP,前三十大德國的上市公司沒有一間由女性主導。除此之外,男性所持有的財產也較女性多,以二○一二年為例,德國男性平均持有的財產較女性多出了兩萬七千歐元。甚至全球最富有的八名男性所持有的財產,幾乎等同於全球收入最低的半數人口財產總額。
對於父權結構仍存在於當今社會,有一張知名的照片能夠證明:霍斯特.塞賀佛(Horst Seehofer)於二○一八年三月向民眾介紹了家園事務部的內閣成員,而那些受其任命的官員清一色為男性 。然而,父權問題通常不如這張照片顯而易見。
部分女性主義運動參與者對於「父權制」一詞並不滿意,有人認為這個概念太過模糊,也有人認為其不適用於當代社會,因女性並未完全被排除於權力圈外。他們的偏好用詞為「由男性主導的社會」或「男性霸權」,但指的事實上是同樣的概念,亦即性別間的不對等權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