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失控

The Benavioral Code:The Hidden Ways the Law Makes Us Better...or Worse

  • 作者:班哲明.凡魯吉/亞當.范恩
  • 譯者:簡秀如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2/08/29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356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626-7181-11-9
  • 系列:我思
  • 規格:平裝/368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法律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擁有如此龐大的法律規則系統來引導我們的日常生活,或許似乎頗荒謬。不過大部分的規則都有存在的理由:它們是要來防止我們受到傷害,確保安全。
我們來細想一下美國如何使用法律、規則及規範,回應它在二十世紀遭遇到的某些最重大的挑戰。在一九六○及一九七○年代,美國有三分之二的湖泊、河流及海岸受到嚴重汙染,以至於垂釣及游泳都變得不安全了。結果國會於一九七二年正式通過淨水法案(Clean Water Act)。這項新法基本上是要遏止水汙染,讓大家能在水路安全地垂釣及玩樂。或者回到一九三○年代。在經濟大蕭條之後,美國國會頒布格拉斯—史蒂格法(Glass-Steagall Act),將高風險投資銀行業務及普通商業銀行業務劃分開來。它創造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保護人民免於為銀行存款投保,協助維護國內銀行業務系統的整體穩定度。
每當我們的社會面臨傷害或風險時,我們會持續研發融入法律密碼的規則。至於何謂損害及風險、它們的肇因,或者最佳的立法回應為何,並非總是能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贊同。然而,在擁有足夠的共識及政治支持之餘,我們最終能得到新的法律規則來對付我們的社會、市場及環境所面對的風險。
法律當然有其必要性。少了有效的法律規則,我們便無法保護我們的資產免於遭竊;我們的小生意會遭到大型獨占企業及不公平的借貸機構併吞;我們的環境甚至會變得更惡化,氣候更加暖化;我們的食物大部分都無法安全食用;我們的公立學校會關閉,因為政府再也無法徵收稅收了;我們的老闆會盡可能任意折磨我們。
法律密碼讓現代社會有存在的可能。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很少去思考法律密碼實際上如何運作。一旦明白法律密碼真實存在,我們便看見一個專為設計來保護我們安全的龐大規則系統。當然了,不是所有法律規則的成立目的都相同,歷史上也有清楚的案例,從納粹德國到美國的快克古柯鹼量刑失衡,顯示法律規則站在非正義的那一方,造成更多傷害。當然了,要讓法律順利運作,法律本身必須正當合理。雖然法律密碼傾向於改善我們的生活,只有在人們遵守這些規則,而且這些密碼確實能改變行為時,才會發揮作用。

洛杉磯及橘郡的四○五號州際公路速限為每小時六十五英里。這個地區如果沒有嚴重的交通阻塞時,基本上每個人起碼會開到時速七十英里。加州的駕駛們知道這些規則。每一條路都有標誌提醒他們速限是多少。他們可能知道超速的罰款及懲罰,萬一被逮到太多次,甚至可能會吊銷駕照。然而開在四○五號州際公路上的大多數駕駛只要一有機會,還是會加速行駛。
我們看到太多法律密碼無法改變行為的例子。在一九二○年代的禁酒令時期,美國領導人制定法律,甚至修訂憲法以杜絕飲酒。然而,在改變美國人的喝酒習慣方面,它徹底失敗了。這條法律留給人們的印象是造成黑市,孕育了組織犯罪。它不僅失敗,實際上製造了更多的犯罪。
在毒品戰爭時,歷史重演了。美國立法者制定前所未有的嚴厲法律,禁止使用、製造及販售娛樂性藥物(除了大麻最近變更的規則)。自從一九七一年以來,執法機關在毒品戰爭中打了一場又一場的仗。然而,美國藥物濫用依然猖獗。雖然法律禁止海洛因,並且嚴厲懲罰涉毒者,鴉片類藥物的盛行卻如火如荼地展開,每年因此送命的美國人,超過在整個越戰時期死在戰場上的人數。
法律也遭遇改變公司行為的難題。媒體幾乎每週都會揭露一家大公司的重大違法事蹟。大家回想一下各種揭露的真相,包括臉書如何試圖壓制並攻擊它的批評者、福斯汽車的廢氣排放醜聞,或是富國銀行的重大詐欺事件。想想美國銀行在二十九起案件中遭罰超過五百六十億美元,然而儘管懲罰不斷,它還是持續犯法,由於違反職業安全法,每週有超過一百名美國人死於職場。事實上,每年死於職場的美國人,遠超過二○○三到二○○七年間,在伊拉克遇難的人數。
每天的新聞充斥著法律密碼如何無法保護我們安全的例子。法律禁止警察射殺手無寸鐵的百姓,然而每個月不斷出現他們這麼做的瘋傳影片。法律禁止體育界使用表現增強藥物,但是不斷有奧運選手在藥檢呈現陽性,甚至是那些身穿「我不使用禁藥」運動衫的選手也是如此。法律嚴禁性侵及性騷擾,不過從好萊塢到國會,從教會到甚至是我們的法院,幾乎每天都會有性侵加害者曝光。
我們的法律密碼顯然並非總是有效。從壞處想,它無法改變傷害性行為,也並未提供它承諾我們會得到的保護。當那種情況發生時,我們所有的只是一個充滿書寫規則的龐大系統,無法多做什麼來保護我們的生命、社會、市場及環境安全。因此,重點問題,也就是本書致力回答的那個問題,就在於:法律為何無法改進人類的行為?

我們站在一整班的法律系學生面前,把一小本《美國憲法》放在講臺上。我們要他們說明這是什麼。
幾位學生說:「那是憲法。」
「不對,」我們說,「再看仔細點。」
「我們的基本權利。」另一位學生試著說。不對,再看一下。
「是法律。」另一位學生說。
不對,不算是。「你們真正看到了什麼?精確地說,它是什麼呢?」
「一套基本的法律規則。」「我們的核心社會結構。」
不對,還有別的說法嗎?回答此起彼落,直到終於有一名學生說出我們期待的答案。
「這是一疊紙張。」
答對了:印刷了文字的紙。到頭來,這就是法律密碼的意義,或者起碼它向來是如此,直到我們研發出數位法律資料庫,把它變成了由零和一所呈現的文字。我們一旦看清了法律密碼的真正意義,它無法改變行為的事實,似乎也就不那麼令人感到意外了。只是寫下一段文字,那些立法者不知為何便冀望能改變真實的日常行為。然而,無論是印刷或數位形態,文字如何能影響我們的行為呢?書本裡的法律如何能變成行動的法律呢?這可不是件簡單的事。
要了解這一疊紙本規則如何能塑造行為,我們必須改變觀點。與其吞下一顆神奇藥丸而看見規則,我們真正要做的是,看清人們對這些規則的回應方式。這使得我們看到一種非常不同的密碼,某種行為機制密碼:行為密碼。
想想安全帶,每當你上了車,你就會繫上安全帶。你並未真正察覺到這個動作,這不算是一個有意識的決定,你也並未真正去思考要求你這麼做的特定法律。事實並非總是如此。幾十年以來,絕大多數的駕駛人及車輛乘客並未使用安全帶。
一九六八年,美國法律要求所有的車輛都要有安全帶。然而到了一九八○年代,只有百分之十的美國人會使用安全帶。法律改變了這點。一九八四年,紐約成了第一個要求駕駛人繫安全帶的州。不久後,除了「不自由毋寧死」的新罕布夏州之外,所有的州都起而仿效,全國使用安全帶的比率從百分之十驟升到百分之五十,足足增加了百分之四百。光是採用法律要求使用安全帶,對人們駕駛安全習慣便產生重大的影響。
然而,有半數的美國人依然不繫安全帶。為了因應這種情況,各州開始策劃強制執行活動,設計朗朗上口的標語,例如「繫上它或吃罰單」。不想繫安全帶的人遭到警告,假如不配合這項新法的話,可能面臨罰鍰。罰款金額很低,大多數根本不到一百美元,尤其是和超速罰單相比,那類罰單基本上要高出許多。當局同時也播放公共服務宣導,顯示未繫安全帶的逼真撞擊測試假人,用來警告不繫安全帶可能會帶來的可怕後果。汽車製造商也安裝安全帶警示警報器,提醒(或者其實是要惹惱)我們繫好安全帶。綜合這些做法,現在有大約百分之九十的美國駕駛人及汽車乘客會繫安全帶,而且大部分都是自動繫上。
現在讓我們來設法分辨,這裡有哪些行為機制起了作用。最前面兩種很容易被忽略。事實就是,採用新法規大大地改變了行為。從行為的觀點來看,這意味著兩件事。首先,人們得知新法規為何,以及它們要求哪種行為。然而事情經常並非如此。許多法律密碼依然不為人知,因此大部分都不曾產生效力。其次,單靠改變規則,人們便會開始改變行為。他們照做,儘管尚未出現明確的強制推動,因此他們對這個事實做出回應,只因為那是法律。於是,某種對法律的責任感及法律系統的正當性,在這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幾種其他的行為機制也發揮了作用。透過制定罰款,法律使得人們害怕不繫安全帶的後果。然而,有趣的是罰款金額相當低,比超速罰單低得多了,而超速的罰款似乎不起作用。不知為何,這些低額罰款觸發了預期的行為反應。
接著是透過公共訊息活動進行勸說,說服人們繫安全帶對他們有好處。這些活動的目的是把繫安全帶的決定,從外在動機(「我不想挨罰」)轉變為內在動機(「這是為我自己好,所以我才不會受傷」)。
接下來是警示警報聲。這些討人厭的警報聲為那些還沒繫上安全帶的人,打造出一種實質的障礙。這在責任感之上添加了行為層面,對懲罰的恐懼,以及內在動機。假如那些全都不起作用,警示聲會迫使人們投降。實際上,這些警示聲會使得不繫安全帶駕駛變得非常困難,或者至少非常惱人。
當越來越多人開始繫好安全帶,使用安全帶變得比不使用更尋常了。這種行為在社會上變得更持續,因為人們開始受到他人影響。最後繫安全帶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了。這種行為變得如此深入內化,以至於它不再是一種決定。我們幾乎不會注意到自己正自動地遵守法律。
就這樣:這就是成功結合法律及行為密碼的範例。
1 2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