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推薦序
暗夜拓荒
作家 林佳樺
武林高手總有不傳之秘,大廚也是,他們可以讓你知道口訣、招式、食譜,但「心法」、「獨門配方」通常蒙上神秘面紗,以至於我們得知上乘功夫或一位難求的馳名料理,往往升起強烈的渴慕。
怡慧身為暢銷、多產作家,卻在新作《一筆入魂》中詳記「寫作起手式」,從寫作素材的找尋、站在不同角度思索事情、到實地演練「虛實轉化技巧」、將故事說得精采及如何精算寫作時間,一招招地拆解,讓寫作0經驗的人跨到1的道路。
0到1看似只有1,然而這個1是深海之溝,如幼兒從爬到走,之後學習單車從三輪進階到兩輪,游泳從手持浮板到學會換氣。1有時很深,但掌握訣竅,那個1便小於1了。然而這個「訣竅」便是武林高手的心法,聽過一、兩遍,仍然無法著心,你得踏實地親自實踐「書寫」。美國詩人史坦利.康尼茲(Stanley Kunitz)曾說:「腦中的詩句總是完美的,當你試著轉變成語言寫下來時,阻力就來了。」創作者腦內有許多天馬行空的靈感與想像力,但如何將這些抽象思考轉成文字呢?
《一筆入魂》便是讓「不會下筆」者進階到「無事不能下筆」的助攻書。此書三大章節、底下各六篇細目,帶讀者一窺寫作閫奧。以前碩班書法課時,教授介紹鋼筆字每款筆尖由於軟硬、特性不同,在紙張上呈現出來的寬橫細豎線條也殊異,各有其適合書寫的文字,如「弧形筆尖」具有45度磨削的特色,適合複雜的中文、日文書法。《一筆入魂》此書十八篇章讓我們在閱讀過程,可停頓下來想想、再前進,甚至轉個彎重翻前一章,思考自己適合用什麼風格的文筆表露想法。即使有經驗的寫作者,也時常需要停下來將文字語言磨一磨。曾榮獲兩次日本本屋大賞的小說家橫山秀夫曾說:「語言是一種武器,是前端磨得鋒利,可以把對手的心戳出千瘡百孔的心理戰工具。」當寫作者的文筆經常打磨,不需做作的藻飾,就以文字勾住讀者的心了。
殘酷的是人的資質各異,對於功夫有人一日能入門,有人修行數年只不過習得皮毛。創作像在暗夜拓荒,對於多人寫過的題材,寫作者得在荒地另尋可栽種的土壤;好不容易植入了下筆的種子,長期除草澆灌,幼苗也不知能否如願長大。這條路漫長有之、寂寞甘苦有之,幸而怡慧此書,讓你我在暗夜墾荒中探進一點光。
推薦序
職人宋怡慧何以一筆入魂?
《人生路引》作者 楊斯棓 醫師
具跨國知名度的宋怡慧老師不只著作等身,能寫還能講。過去的作品,從各個面向勸誘人閱讀;這次新作問世,則特別著墨於書寫。
聊到「閱讀寫作」,一定有人舉手:「只讀不寫不行嗎?」當然行,很多事情我們不必從眾,我們可以有自己的一套。但在「有自己的一套」之前,有一些基本觀念還是得釐清。
試問何謂「讀過」一本書?買了翻過?略讀一次?徹頭徹尾細細品讀過?
(補充說明:我並不是說每一本書都需要「徹頭徹尾細細品讀過」才算「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推薦台灣商務印書館的版本)有教讀者分辨哪些書需要細細品讀,我認為《追憶似水年華》就需要。 )
名家早就踩著「讀而後寫」的飛輪健身
然而,有一種人,讀畢一本書之後,習慣寫下幾段話,甚至是一篇文章。
譬如朱敬一院士的《牧羊人讀書筆記》就是這樣寫就的一本作品,王汎森院士如此評論:「他往往能批判或進一步延伸讀書的內容,善於說出作者還來不及說出的下一句話。」
傅月庵先生的《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也是我愛不釋手的同類作品。事實上,二十年來,傅先生撰寫了四本閱讀感想:從《生涯一蠹魚》(2002)、《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2006)、《一心惟爾:生涯散蠹魚筆記》(2015)到《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2022),本本雋永耐讀。
名家董存爵「翻看了許多陳年筆記,補讀了許多沒有細讀的舊書,也重讀了許多偏愛的老書」,寫成《讀書便佳》,「記錄讀書的一慮和一得」。
就算不提名家,凡讀而後寫的人,都較清楚自己究竟吸收了什麼,改變了什麼觀念,也較有能力轉述他人重點何在,因此能牢記一段段新知。養成「讀而後寫」的習慣,將愈寫愈快,愈寫愈有成就感,同時也將更了解書中重點何在。
建立好習慣有兩個最好的時機:一個是以前,一個是當下!
為什麼有些人看似自然而然地養成「讀而後寫」的習慣,舉手投足,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
有些人可能自小家庭環境使然,父母兄姐如此,是以,耳濡目染。有些人可能受教於良師,在受鼓勵的環境下長大,一路如沐春風。有些人可能寫作得了獎,或是發臉書之後,被狂讚瘋傳,受到「寫得好」的肯定,甚至是被認證為新聞媒體願意引用的一個「咖」,正回饋機制持續啟動,無怪乎愈寫愈有勁。
如果先天沒有家庭環境,尚未遇見心中理想人師,也尚未得獎,那還有什麼機會養成「讀而後寫」的習慣?答案就在本書。
讀書重點在讀不在書,可讀風景可讀人,也無風雨也無晴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乍聽是一句臭酸的老生常談。
受邀幫怡慧老師撰序時,我人在英國的皮卡迪利圓環(Piccadilly Circus)。當時豔陽高照,偕妻正快步走向餐廳,妻問佇立的銅像是誰,我馬虎敷衍,只圖入席裹腹。
隔日,我讀到香江第一才子陶傑以皮卡迪利圓環(因講粵語的關係,陶傑筆下稱「比卡地利」)撰寫的一篇短文,我引述幾句:
「廣場中央有一個黑銅鑄成的丘比特像,翹足振翼,引弩欲射,銅像下長坐著一干年輕男女,人人來到此地等另一個人,不見不散。」
「多年前的馬車在此迴旋改道,車聲轔轔,今日都化作市虎的煙塵。難怪王爾德筆下的一位旅行家剛自非洲歸來,便驚歎其旅途最驚險的一段,是歸回後橫越比卡地利廣場紛亂的交通。」
「因為有這座世紀的廣場,令人覺得初戀如果不能發生在巴黎或羅馬,最少還可以在倫敦,在細雨裏用一把黑雨傘把沉重的維多利亞時代斜斜地撐起,引弓搭箭的愛神在上,為一百年來銅像下天荒地老的癡情作見證。」
回想前一日,我不禁羞赧。讀書之後可以寫,讀「景」之後,當然也可以寫!
康有為的《瑞典遊記》,把大小事的花費記載得清清楚楚。譬如住飯店,他這麼記述:「入克蘭大客社,亦瑞典京最大者,每人每日每室僅數克郎。」論食物,他說:「飲食烹飪亦過他國,概皆歐土大國所無者,而價甚賤」,「每食,人七十錢,而有廿二品,多魚蝦異物,甜酸皆備。其價賤而品多,味亦新異,蓋歐土所未見也。」
康有為筆下,一百年前的瑞典是這樣:「流觀道路之廣潔,仰視樓閣之崇麗,周遭邂逅仕女之昌豐妙麗。」
他用十四個字,把瑞典的地理講得絕妙:「島外有湖湖外島,山中為市市中山。」
輕重緩急搭番茄鐘,宋怡慧如錐處囊中
認識怡慧老師幾年,讀遍她的著作,數度受邀到她任職的學校演說,也在線上和她對談過《愛的藝術》,臉書上亦經常關注她,意思是:我知道她有多忙碌。在正事如雲,瑣事如麻下,週間早上,總能讀到怡慧老師的臉書又發了讀完新書的閱讀心得。
譬如七月十一日,她分享了閱讀廖泊喬醫師的新作《古人解憂療癒帖》的讀後感。週末則驚奇更多,她可以早上人還在新北演講,傍晚已經趕赴台中,再講一場。
一定有人好奇,她的時間怎麼榨出?我認為有三大重點:棄追新聞熱點、事分輕重緩急、並據此分配時間跟專注力。
我觀察她鮮少追新聞熱點,舉凡大學生狂吃白飯給店家一顆星或是誰家土地種菜種蔥停特斯拉還是馬自達,她棄談這類話題。我說她「棄談」,並非拐彎抹角地說她「避世」,而是談這些事情,跟她「閱讀傳教士」的角色無關,既然無關,棄追就是省下時間、省下專注力,時間就跟金錢一樣,懂得儲蓄,才是王道。
怡慧老師把自己必須書寫的文體,依照不同的類型(譬如臉書文、推薦序或是自己的創作等),評估其重要性(及爽度),給予不同的時間資源,並繪製成一張實用表格。此表格我一看就嚇傻,我的書寫盲點赫然在列:我花太多時間寫臉書了。
相較臉書,繼續埋首自己的下一本書,心理壓力大得多,正因如此,我嚷嚷時間不夠,新書寫作進度停滯時,卻總是又產出幾篇臉書文,有時還意外引起臉友瘋傳跟媒體報導。但回頭看,與其產出這些數量的臉書文,不如寫個四分之一就好,剩下的時間,拿來發想或撰寫作品,才是正道。
古人說:「窺一斑而知全豹!」
我說:「窺此書而知宋怡慧全貌!」
推薦序
將創作智慧融入現實生活的兩用之書
《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愛瑞克
我本身是一位全職閱讀者,每年閱讀超過一千本書(大約兩百至三百本細讀,其餘皆為略讀),閱讀對我來說有如家常便飯,日日三餐,歲月靜好。然而,拜讀怡慧老師這本新作,不禁令我汗顏,她不僅是國文老師、圖書館主任、閱讀傳道士,更是跨領域大量閱讀者,她閱讀之廣令我讚嘆,對不同創作者的理解深度,也令我折服,由她來寫這麼一本寫作之書,再好不過了!
書中這一段令我深深有感:「每個作家成名之前,都有讀者不知道的心酸故事,當時勇敢卻狼狽的自己,憑藉寫作的素樸之心──願以文字改變世界抑或是利他的書寫抉擇,讓我們能跟隨作家的燦光,慢慢地成為書寫世界的小小恆星。」確實,在許多作家的生平,我們都可以看到這共同的影子(陰影),包含我自己。
每個人都有過幽暗、不堪的時期,但往往事後回顧時,卻成了最動人的故事,一旦轉化為文字,也能夠幫助到許許多多的人。在黑暗裡待得愈久的人,愈能夠深刻描繪出光的樣貌與珍貴。我相當認同,只要願意動筆,每個人一定都有故事可寫;寫出唯有你才能訴說的人生故事,就是一件最美好的事。
此書第二部分「像頂尖作家一樣思考」,列舉了世界上許多位知名作家,加以分析。這些作家們各自代表著迥然不同的寫作風格,且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時代,令我大開眼界。作者解析了這些頂尖作家們的一些經典之作或詩句,抽絲剝繭,告訴我們箇中巧妙,我想,也唯有像怡慧老師這樣本身具有文學家的基底,再加上大量博覽群書的閱歷,才能夠簡單扼要指出這些作品傑出的奧義。這是此書最具價值之處,值得一看再看。
此書第三部分「用寫作,突破生命的瓶頸」,則是把文學和創作帶入了我們的生活,有如把抽象的理想做成了可食用的麵包,而且教導讀者們如何透過寫作活出更好的人生,這也是一絕!作者在這個部分所引用的素材和智慧,不侷限於書籍或詩詞歌賦,更融入了近幾年的熱門電影、戲劇,完全接地氣、符合大眾口味,讀起來相當過癮。
當然,此書也不僅是一本世界經典文學總覽而已,同時也教導讀者們如何寫作,是一本手把手教學的工具書。書中提到幾個和寫作有關的工具,例如「冰箱管理」、「靈感九宮格」、「靶心人公式」,都是非常實用的方法,過去我自己並沒有用過這些方法,但卻也讓我很有興趣,想要馬上一試。
這是一本集世界創作大成的解析之書,也是學習寫作的工具之書,可以兩用。立論不會曲高和寡、遣詞用字很接地氣,誠摯推薦給您!
推薦序
頭頂那道光,使人瞬間來到聖殿
暢銷少兒文學作家 鄭宗弦
那天,我在某出版社與編輯們討論新書的寫作方向,發現許多日本的妖怪書並沒有明顯的議題導向,不是以「讓孩子學什麼」為創作宗旨,而是傾向純娛樂與基本語文的薰陶。相較於台灣閱讀環境「文以載道」的傳統,童書作家總是肩負「寓教於樂」的社會責任,不禁讓我思考起:如果讀者的閱讀沒有目的性,那麼作家的寫作是否可以沒有目的性?
正巧宋怡慧老師邀我為這本書撰寫序文,書中深刻的內容教我暗暗驚呼:因緣機巧,冥冥中有股力量在協助我,也督促我,一步一步走入自己的創作核心,沿路反覆思辯諸多創作的哲學問題。
書中宛如一場集合眾多文學家、哲學家與生活家的研討會,主持人是怡慧老師,謙遜地安排與會者暢所欲言,而她以精準的詞語與獨特的見解串場,用巧妙的譬喻立體化抽象的概念,平息吵嚷紛亂,重塑開放的秩序。
這本書文字素雅清麗,文氣抒情優美,以感性的散文承載理性的思考。有如冰滴咖啡,冷靜地萃取慢擴的精華,而非熱沖而就,一股腦流出燙口的高量雜訊,讓人能在清涼舒壓的心情下,吸吮智慧能量的咖啡因。
想寫作的人常會問自己許多問題:
我要寫什麼?我能寫什麼?我為什麼要寫?我寫給誰看?我寫的東西有什麼用?還有,如果我不寫,那又怎麼樣?
這些其實總和了我一開始的疑問:寫作是否可以沒有目的性?而在怡慧老師這本書中,都有了誠摯的回答。
每個人一生的故事、身邊人的故事、與他人的關係、讀過的書、看過的劇、嗜好、工作、發呆……無一不是寫作的素材,遑論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羨慕嫉妒恨、慾望企圖心計等等。這裡頭痛苦尤為可貴,人不痛苦枉為人,它是人生深刻體悟,成長學習的養料。
以曹雪芹的《紅樓夢》為例,作者藉由賈寶玉這個角色,在飽受寵愛的甜美經歷之外,格外呈現出苦悶、徬徨、愛戀的血淚、絕望的失心,還有無解的崩潰。這個「無解」何其沉痛明顯,所以在富貴繁華的盛景中演出悲歡離合,作者很自然流露出個人生命困境的描寫。兩百多年來,有感的讀者都能發現,作者在書中向天地吶喊,發出許多求救信號。也因此許多學者想要解謎這些信號,進而從自身的特質各擅所長,衍生出不同解法的派別,蔚成了汪洋「紅學」。
寫出問題,答案可能就浮現了冰山一角,而海面下的,有心的讀者會試著幫你挖掘和解答。但如果不寫,你便永久失去自救與他救的機會。
也許曹雪芹只是想抒發苦悶,適度解壓,沒有去想到書寫後的未來。但我在創作時發現,眾多角色的痛苦,其實源自於作者將自我困境分割成不同面向,交付給相異的角色來演繹。矛盾衝突的解方,常常是簡化後的理想,重點是作者發出求救的訊號,發揮了影響力。這影響力不一定是改變力,也可以是趨動力,激發讀者以行動去發掘問題,探索真相,解答困惑──關於讀者自己的。
因此,你的人生就是最好的素材,也是上述所有問題的答案。
感謝有這本書,有如定海神針,在我波濤易激的心海中平波安瀾,教我暫時摒除開發新作的慾念,轉而潛伏而下進入高我的深層,去檢視心海底下那些深邃的海溝、休眠的火山、不見光的怪魚、沉澱千年的有機碎片、來自陸地的垃圾……
這本心與筆的對話,有助於創作者反省內在與外在,更緊密檢視彼此的關連,盤點再出發的戰備。也讓有志於創作者預想與評估:寫作的樂趣、困境、如何儲備、設計操演……。
「頭頂那道光,使人瞬間來到聖殿!」
只要你書寫,你想寫,讀著這本書,都會由衷發出這樣的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