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一場激烈的辯論
太子建成因為猜忌功高業大的老二李世民,勾結慶州都督楊文幹造反,被唐高祖發現,勃然大怒,派遣李世民前往平亂,並且答允李世民,平亂之後,改封世民為太子。
等到李世民出發之後,老四元吉及高祖的妃嬪們輪流為太子建成求情,高祖心腸又軟下來,遂把太子這次的政變,歸罪於太子左右的人。
經過楊文幹之變,兄弟之間的芥蒂,更深一層了。
就在這一年,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北方的突厥,屢次侵犯關中,使得唐朝政府大為頭痛。
隋唐時代,北方最為強大的部族是突厥。隋文帝採用離間政策,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隋末,突厥強盛起來,東突厥佔領大漠南北之地,西突厥據有嶺東西之地。
有人向唐高祖建議:「突厥之所以屢次侵犯關中,乃是因為我們的子女、金銀、玉帛都在長安的緣故。如果我們把長安用火燒光,只剩下一片焦土,那麼,胡人的騷擾自然平息。」
焚燒國都,實在是一個瘋狂的建議,但是,高祖被突厥整昏了頭,竟然贊許這一個計劃。而且,積極地派遣侍郎宇文士及穿過南山,出商州,直至樊鄧,尋覓新的建都地點,準備搬家。
太子建成和元吉剛剛吃過高祖的排頭,為了迎合父親的心意,一個勁兒讚美遷都計劃。大臣蕭玨等人明明知道這一個計劃不高明,卻也不敢公開表示反對。
只有秦王李世民,為國家安危,不顧一切地上殿勸諫道:「戎狄邊患,自古有之。陛下聖武龍興,統一中原,精兵百萬,所向無敵,何必要因為胡寇騷擾邊境,立刻遷都躲避。這種懦弱的舉動,將使四海為之蒙羞,為千秋萬世後的人們所嘲笑。」這番話,說得慷慨激昂,有聲有色。
站在一旁的太子建成,聽到「精兵百萬,所向無敵」,心中不禁大起反感。因為唐朝之所以能夠平定天下,完全都是李世民率領百萬大軍,東征西討而得到的。
李世民接說:「以前,霍去病以一個漢朝朝廷的將領,還能發下志願,平定匈奴;我乃為唐朝天子家中一員,更應為國效力,請陛下給我數年的時間,我發誓把突厥首領頡利可汗的腦袋砍了來見父王。如果我做不到,那麼,我們到那時再遷都也還來得及。」
霍去病是我國在漢朝時代的民族英雄。他曾打敗匈奴,建立大功,漢武帝要為他建立一座大房舍以為犒賞,霍去病拒絕了。他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這句豪氣萬千的回答,成為千古名言。
高祖見到世民許下宏願,大為讚賞,頻頻點頭說:「好!」
建成一看,又讓老二搶了風頭,立刻也引經據典,講一段歷史。他哼了一聲,嘲弄地說:「以前啊,有一個叫樊噲
的,想要用十萬的兵橫行於匈奴之中,秦王世民之言,倒是挺相似的。」
在古代,每一個讀書人都要熟讀歷史,因為中國人本來就是一個讀史和愛史的民族,人與人之間平時對話,也常拿歷史上的事為例,如果不曉得,不免被嘲笑。建成的這個暗諷,精通歷史的李世民,以及高祖本人,當然都清楚。
樊噲這段典故,是出在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的事。
當時,漢高祖去世,軟弱的惠帝即位,匈奴的冒頓單于知道中國疲弱,寫了一封信給呂后,信中寫得相當猥褻傲慢:「你死了丈夫,剛好我的太太也去世了,兩個君主都悶悶不樂,非常寂寞,願以我有的,換取你所沒有的。」
呂后接到了信,堂堂皇太后受此侮辱,氣得兩眼冒金星,立刻召集將相大臣,並且準備把匈奴的使者殺掉泄憤。同時,揮軍出兵攻打匈奴。
大臣樊噲站出來,拍胸脯道:「臣願得十萬人馬,橫行於匈奴陣營之中。」
中郎將季布大步跨前,朗聲道:「噲可斬也,以前匈奴圍高祖於平城,樊噲當時被任命為上將軍,不能夠為高祖解圍。現在國勢不比當年,樊噲還妄想用十萬兵甲攻打匈奴,簡直是開玩笑。況且夷狄本來是禽獸,聽到禽獸說好話不足以喜,聽到禽獸惡言,也不必發怒。」
呂后聽了季布的話,氣雖未消,可是轉念一想,如今匈奴強盛,漢朝拿甚麼和人家去拚?只有忍氣吞聲寫了一封回信,說是自己容貌已衰,配不上冒頓單于。
太子建成舉這一個例子,目的是諷刺秦王世民自不量力,與樊噲一般說大話。
世民懶得與建成分辯,只是堅持道:「現在與漢初形勢各異,用兵不同,樊噲那個小子,怎能相比?我相信不出十年,必能平定漠北,絕非虛言。」
唐高祖當然清楚世民的才幹,絕非樊噲可比。因此,停止了遷都計劃。
太子建成又落下風,惱羞成怒之下,再與高祖的妃嬪聯合進讒言:「突厥雖然屢次為邊患,其實,只要稍加賄賂即可退兵。秦王世民口上說得好聽,其實,不過假借禦寇之名,實際上是想總攬兵權,進行篡奪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