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童年沒創傷?療癒內心傷痛,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 作者:陳皓宜博士
  •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4/05/13

  • 定價:570元
  • 優惠價:79450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8-216-755-1
  • 系列:代理香港叢書
  • 規格:平裝/216頁/15x21cm/普通級/部分全彩印刷
  • 分類:心靈勵志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他慚愧地說:「雖然女朋友原諒了我,但是我仍然感到非常內疚,腦海裏盤旋着自己是失敗者的念頭,不明白為何自己會因為那麼小的事情發脾氣。」
和很多情緒不穩定的人一樣,Brad的情緒爆發背後可能另有原因,得知女朋友不採用他提供的宣傳策略只是導火線。
長期的批評,壓抑的情緒
在另一節治療中,Brad告訴我:「小學的時候,母親為我安排非常多課外活動,若果發現我在課外活動中嬉戲,她便會大發雷霆,不停打罵我和說一些令我感到很內疚的說話。」
我打個比喻:「她算不算是情緒勒索?」
他對我的形容表示認同:「的確是情緒勒索。她會說:『我花那麼多錢給你參加課外活動,你竟然那麼懶散,你真是沒用,你真的不孝!』。」

不完美的完美主義者
有次和朋友討論如何才能活得自在,大家七嘴八舌說出心中答案:
「一定是財務自由!」
「有一個和諧完整的家庭!」
「擁有純潔善良的心靈!」
我則記起一位心理學家Tara Brach的說話:「我們不需要在生命的盡頭才發現一生追求完美的自己是浪費生命。我們不需要追求完美,只需要追求完整。」
非理性的自我懷疑
治療室中,任職研究助理的Kenny告訴我,他經常懷疑自己的能力:「有一次,教授吩咐我分析一組數據,我經過詳細分析之後向他匯報。他讚賞我找到一些出人意表的結果,還說是他的研究的一個突破。」
我高興地回應說:「很好!這次真是你工作能力的一個客觀證明,推翻了你的自我懷疑。」
Kenny尷尬地挪了挪坐姿,說:「當天和教授討論完畢後,我立刻到圖書館把數據重新做了多次分析。我用了四部不同的電腦,把這組數據重複又重複的分析,不敢相信自己之前得到的結果。」
我對他這個反應有點驚訝:「你真的很懷疑自己的能力!」
Kenny這個行為,屬於內在批判聲音。由於之前我們已討論過這個問題,所以他自動分析自己的心理:「我當時真的不敢相信自己有能力為教授的研究做出一些突破性的結果,於是到圖書館重複分析這些數據很多次,希望找出錯誤的地方,推翻這個突破性結果,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是這麼高。」
經常自我懷疑是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成年人的特質之一。很多時候,這些自我懷疑都是非理性的。無論身邊的人怎樣給予認同和肯定,他們大部分時間都不能完全接受這些認可,甚至像Kenny一樣,千方百計找出證據否定自己的能力。很多時候,他們的內在自我批判聲音也很頻繁及強烈。
由於Kenny有一個對他很嚴苛的父親,在童年時經常批評他,所以他長大後內化了父親的批評,成為內在自我批判聲音。這內在的聲音,形成Kenny經常自我懷疑的性格特質。
苛刻的批評、嚴苛的標準
除了協助教授做研究,Kenny亦有參與一些教學工作,有一次他告訴我:「今天教學完畢之後我感到很失落,覺得自己的表現很差勁,覺得自己不適合教學工作,很想辭去這個職務。」
我認為他的教學能力應該不錯,這次應該是他的自我批判聲音作祟,於是我問他:「在今天的課堂中,有沒有發生甚麼特別事情?」
他平靜的回答說:「沒有,和平日的教學情況差不多。」
我好奇問他:「既然沒有甚麼特別的事情發生,為甚麼你覺得自己不適合教學工作呢?」
他回答說:「我希望每一堂課也能給學生帶來驚喜,但是今天這堂課我並沒有甚麼特別的點子,他們好像沒有得到甚麼特別的啟發。」
和很多有童年創傷的人一樣,Kenny經常嚴苛地批評自己,導致常常陷於情緒低落及焦慮中。其實,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他的教學並沒有甚麼問題,但由於他為自己定下不合理的高標準,導致常常被自我內在批判聲音困擾。
為甚麼Kenny經常苛刻地批評自己及為自己定下嚴苛的標準?
要求事事第一的父親
Kenny的父親對他十分嚴苛,雖然學業成績已經不錯,但父親仍然批評他成績不理想,要求他做到全級第一。
有一次,Kenny得到全班第一及全級第三的好成績,他父親竟然說:「全級還有兩個同學的成績比你好,你的能力真的不算很高,如果你再不加把勁,將來成就一定有限。」
另一次,他在一個模型比賽中獲獎,當父親看見他得獎的模型時,不但沒有讚賞他,還批評說:「你這個模型未達國際水準,也不及我們到日本參觀過的模型展作品的十分之一。」
沒等Kenny回應,父親便接着說:「只顧玩模型是沒有出息的,將來一定難成大器。」
由於Kenny小時候經常遭父親批評,從未得到任何肯定及鼓勵,導致Kenny的自我形象十分低落,經常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長大後,他漸漸內化了父親的批判聲音,常常批評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現。無論別人怎樣稱讚他,他總會覺得只是一些客氣說話。
另一方面,他常常為自己定立一些不切實際的標準,認為如果不能達標,就等於一無是處。這是因為他也內化了父親那些不合理的標準,認為達不到就等於完全失敗,導致他常常情緒低落,極度自卑。
為甚麼Kenny會內化了父親的批判聲音及不合理的標準?
不被父母認同的焦慮及恐懼
在我們小時候,父母給予的回饋及讚賞是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元素之一,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成為我們探索及追求理想的安全堡壘,也是我們和父母的親密關係形成的關鍵。
如果我們的父母沒有給予正面的回饋及讚賞,還經常批評我們,以及定立一些不切實際的標準,我們就會在焦慮及恐懼中成長,害怕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及認同,以及被他們遺棄。
漸漸地,我們便會透過內化父母的批判聲音及不合理的標準去鞭策自己,期望自己最終能夠獲得他們的肯定及認同,避免被遺棄。我們可能會漸漸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認為做到完美才能獲得別人的讚賞及認可。
追求完美導致嚴重拖延
在另一節治療中,Kenny告訴我:「我的拖延行為十分嚴重,我還是個大學生的時候,常常趕不及在死線之前交研究報告及論文,有幾次要以情緒病為理由推後死線。」
我問他:「你知道你的拖延行為背後的原因嗎?」
他想了一想,然後回答說:「每一次我都花很多時間閱讀相關文獻,若果我覺得自己未有涉獵全部文獻,我會渾身不自在,怎樣也開始不了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
正如我所料,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你在開始前要求自己涉獵全部相關文獻,實在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標準,難怪你每次也未能在死線之前提交,你的挫敗感必定很大。」
他無奈地說:「是啊!如沒有看完全部文獻,便沒有信心開始撰寫,有時候坐在電腦前幾個小時也寫不出一句句子。於是我又再搜尋更多的文獻,繼續徘徊在準備階段中。」
和很多完美主義者一樣,Kenny習慣為自己定下一些不切實際的標準,非黑即白的認為若果未能達標,就等於一個失敗者。可是當他一想到為了達到這些標準需要做的準備功夫,便失去工作動力,導致嚴重的拖延行為。就算開始了工作,亦會因為害怕寫不出完美的句子、擔心在寫作時犯錯,而再次回到閱讀文獻的準備階段。
典型的完美主義者,總是非常害怕犯錯,經常盡力避免犯錯的機會。
以過度補償減少無力感
有一次,Kenny告訴我:「我的朋友邀請我做婚禮的司琴,我在婚禮前幾星期便開始不停練習,每天也練好幾個鐘頭,弄得沒時間撰寫研究報告。」
「以你的音樂造詣,並不需要在演出之前練習那麼多,我想你真的缺乏自信,害怕在朋友的婚禮中出醜。」我替他分析。
他十分同意:「我接受不了自己在演奏時犯錯,所以在演出前不停練習,弄得沒有時間做其他事情。」
過度補償是完美主義者的其中一個特徵,由於骨子裏他們覺得自己怎麼做也不夠好,所以用盡所能避免犯錯,並且要在每一項工作中都做到完美,所以會比平常人花更多時間和努力去達到這些不切實際的期望。透過過度補償,他們感到有機會獲得別人的認可和讚美。
結果,他們的成績通常都比別人優秀,別人也覺得他們做得很好,但是他們卻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他們也不相信別人的讚賞,覺得自己只是僥倖,別人只是客氣。
有些完美主義者的父母在童年時對他們的要求很高,因為他們怎樣做也未能獲得父母的讚賞及認同,令他們覺得很無助,產生很大的無力感。所以他們有可能在成年後,以過度補償作為獲得操控感的方法,減少他們的無力感。
1 2 3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