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就這樣經過了三個月。
有一天,弟弟上完鋼琴課從樓上下來,在門外猛按門鈴。哥哥去打開門。
「什麼事啦,」哥哥看了弟弟一眼,「這麼興奮?」
「你看,這是什麼?」弟弟高舉著翻開的聯絡簿,指著上面的紅字,一個字一個字興奮地唸著:「弟弟加油,這樣繼續努力下去,程度就要超越哥哥了噢。」
哥哥的臉色從紅色又變了青色。他轉過身來,嘴裡喃喃唸著不知什麼,邊唸邊自顧往房間走。眼看事有變化,我立刻也跟隨進房間。
「怎麼了?」我問哥哥。
「彈那種垃圾車的音樂,沒什麼了不起啦。」
「你不要這樣嘛,」我說:「你不學鋼琴,弟弟繼續學,他會超過你,這是必然的事啊。這很自然,不是嗎?」
他不說話。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學鋼琴當然就會被弟弟超過,這很公平啊!」
「我又沒有說不學,我只是說很無聊,你就……」
賴到我頭上來了?我沉默了一下,靈機一動,問他:「怎麼,你現在又想學了?如果真想學的話,我可以再和老師說啊。」
「可是,過去弟弟都只上半個小時,我上一個小時太無聊了。」
討價還價?「那我告訴老師,你也從每次半個小時開始好了。」
「老師會不會不高興?」
「哎啊,你想繼續學,老師高興都來不及了,怎麼會不高興呢?」
就這樣,老大又回去上鋼琴課,每次半個小時。
和我們不用再擔心小孩寫功課的事情一樣,這次回去上鋼琴課的熱忱完全不同。我開始在他的聯絡簿上看見了老師稱讚的話語。
「你這次好像進步很多噢?」我問大兒子。
「你知道鋼琴要進步的秘訣是什麼嗎?」他抓了抓頭,神秘地對我說:「就是要停一段時間不彈。」
「是噢。」我半信半疑地看著他。
這次再重新學琴,老大的確進步得很快,沒多久,他跑來跟我商量說:
「我現在發現我的功力大增,才開始熱身呢,半個小時竟然一下子就過去了。如果你不反對的話,我每次上課時間可以改成四十五分鐘好了。」
於是上課從三十分鐘改為四十五分鐘。就這樣上了兩個多禮拜,兒子又有意見了。
「這次又怎麼了?」我問。
「老師上課都是三十分鐘,再不然是一個小時,這樣上四十五鐘,學費好難算噢。」
「學費很難算?」我不太懂。
「給三十鐘的學費太少,給一個小時又太多,這樣好了,」他說:「我犧牲一下,我上一個小時好了。」
原來是想上一個小時,拐彎抹角的。我說:
「折騰了三、四個月,現在事情又回到了原點,還是同樣的老師,不但同樣每個禮拜上課,而且還是每次上一個小時,你一定要告訴我,事情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當然不一樣。為什麼呢?他告訴我的答案,仍然還是那句老話:
「因為我想過了。」
小孩的鋼琴就這樣自動地繼續彈了下去。十多年過去了,大兒子的鋼琴雖談不上什麼專業水準,但直到現在,鋼琴成了他喜歡的技能,以及煩悶時的陪伴。
這個故事就是這樣了。
對我來說,我之所以願意對「不乖」這麼寬容,最大的理由正是:經由這個「不乖」的過程,小孩得到了一種「他和功課」或者「他和鋼琴」之間更深度的思考──這個思考,就像一直坐校車的小孩必須自己走路才能真正弄懂上學的路一樣,孩子也唯有自己思考過,才可能對自己人生的選擇有更深刻的認知。
因此,當大兒子說:「我想過了」時,他試圖表達的,正是這個從「無知」到「知」的過程。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殺人、搶劫、打架,這樣也可以嗎?我的回答是:這些是不對,而不是不乖。之所以會有這些不對的行為,主要的原因是過去在面對許多人生抉擇時,沒有嘗試、思考,甚至更深刻認知的機會,以至於在沒有任何經驗參考值的前題下就「誤入歧途」,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因此,對我來說,這個從不乖到認知的過程是遠比寫不寫功課、學不學鋼琴這些學習本身更重要許多的。
也許有讀者要問:萬一小孩真的不寫功課了,可以嗎?真的不學鋼琴了也沒有關係嗎?甚至再問得多一點,讀書讀得不好、考試考零分也沒有關係嗎?
我的答案很簡單:沒有關係。
為什麼呢?因為我相信人性的本質,沒有人是願意讓自己零分的。如果把零分當成一種像是「發燒」、「疼痛」的症狀來看的話,不去理解這個症狀產生的原因,一味地給退燒藥、止痛藥,後果是很危險的。更何況,父母親開出的處方再好,如果小孩不願意服用,其實也是枉然。
對於大部分的父母而言,最難也正在這裡。面對小孩的「不乖」或「叛逆」行為,父母親最容易掉入的窠臼就是:嘮叨、情感威脅,再不然就是發脾氣、處罰小孩……無可厚非的,這些都是人類在面臨焦慮時,很難避免的情感反應。但歷史經驗一再告訴我們:這樣的動作不但於事無補,甚至還會加速父母親和孩子之間感情的疏離。
因此,一個為小孩著想的父母親,第一件能為小孩做的事情就是:克制自己的焦慮,不要把這樣的情緒反射性地發洩在孩子身上。
必須先有了這一步,我們才有可能(或者說資格)更深入地理解小孩,給予支持,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幫得上忙。
因此,當我說不學鋼琴沒關係,考零分沒關係時,我的意思是現在不寫功課不代表以後永遠不寫功課。現在零分不代表一輩子都零分。不彈鋼琴了,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學別的啊。因此,把小孩的「不乖」當成一個機會,讓他可以從內在到外在,把自己和這整件事的關係好好想想,反而是更健康的想法。
俗話說得好:「千金難買早『知道』。」千金買不來,父母親、師長的嘮叨換不來的「知道」,卻是得經過孩子們從「不乖」的實踐中去換來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之中一定要學會把路讓出來,這樣孩子才有自己去摸索的機會。畢竟孩子自己摸索來的「知道」,才是能讓父母真正放心的保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