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遲到了,但其實我根本不想來

Sorry I'm Late , I Didn't Want to Come:One Introvert's Year of Saying Yes

  • 作者:潔西卡.潘
  • 譯者:江莉芬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11/01

  • 定價:399元
  • 優惠價:79315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6-5596-47-7
  • 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352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心靈勵志/自我成長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有些人很擅長和陌生人說話、建立新友誼及在派對上交朋友,但我卻是對其他事情很在行,像是一臉蒼白地在漆黑的門口徘徊、窩進沙發的角落隱匿自己、提早離開和在大眾運輸工具上裝睡。
研究發現內向者約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至少三分之一,視你參考的文獻而定),所以很可能內向者這個名詞也能用來形容你。假設我們在一場兩人都沒爽約的派對上遇見彼此,那我們可以趁著躲在廚房的起司拼盤旁時好好聊聊這件事。
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定義眾說紛紜,最為大眾接受的定義是內向者藉由獨處獲得能量,而外向者則透過和其他人相處得到活力。不過心理學家時常討論另外兩個相關的範疇:羞怯和外放。我一向以為所有的內向者都很羞怯,但據說有些內向者在團體中能極度有自信,或能口條清楚地發表談話。他們之所以被歸類為內向者,是因為他們無法接受刺激與面對為數龐大的人群太長時間。
我是羞怯的,因為我害怕和陌生人接觸,也怕成為矚目的焦點,在和人群相處過後會需要時間恢復元氣,而且我討厭很多人的場合。正如有篇文章定義的,我是「有社交障礙的內向者」,所以我要開始這麼稱呼自己:羞怯的內向者(shy introvert)或「新內向者」(shintrovert)(這個字還可以指非常迷戀小腿的變態呢!)。
我不知道新內向者是天生如此還是後天造成,不過對我來說,我的內向傾向非常早就出現了。我在德州的一個小鎮長大,在那裡我避不參加生日派對、假裝生病逃避學校的口頭報告,也花好幾個夜晚研究關於一個平行宇宙的事,然而和別人互動與偶爾成為關注的焦點還不算是令我最害怕的事。
小時候我不懂為什麼我對生活的看法,和我那外向的直系家庭有天壤之別。我爸爸是中國人,媽媽是美國籍猶太人,他們倆都非常熱中兩件事:中式食物和與新朋友聊天。同時我的兩個哥哥總是邀請一大群朋友來我們家,一待就待上好幾個小時。我原本以為他們只是比我會假裝喜歡那些我所討厭的事,但後來證明我錯了:為什麼他們喜愛和一大群素未謀面的人見面,交際好幾個小時和辦盛大的生日派對,而我卻不喜歡?我以為是自己出了很大的問題。
儘管在小鎮長大,我仍夢想著充滿新體驗、眼界更廣的生活,但我卻又無法想像自己擁有那樣的生活。我想要煥然一新的開始,去到一個我能以新形象示人、沒有任何人認識我的地方。我試過北京,接著澳洲,最後到倫敦,也就是我現在居住的地方。
然而儘管我到這些地方,有件事依然不變,那就是無論這些地方相隔多遠,我基本上還是老樣子,一個新內向者。餃子、烤肉、奶油司康,新內向者總是窩在角落進食。故宮、雪梨歌劇院、倫敦塔,新內向者都在門口徘徊。我原本以為也許國外會讓我不再閉俗,但正如我的濕疹,它一年四季都如影隨形。
後來我受到蘇珊.坎恩(Susan Cain)於二○一二年的暢銷書所啟發,認識了「寧靜革命」。我從那本書讀到每兩或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是內向者,身為內向者的我們一點問題也沒有。換句話說,內向者能專注心思、享受獨處、不喜歡閒聊、喜歡一對一的談話,且避免在公眾場合發表言論。害羞、敏感又愛待在家?我就是這樣!
讀到這些讓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我決定要擁抱自己的這項特質。這就是我,與其勉強自己成為別人,我選擇珍惜自己的本質。畢竟,正是我的個性促使我成為作家,而且這意味著在這段期間,我和我的一小群朋友感情非常要好。
但事情在接下來的一年卻變了調,我沒了工作,最好的朋友又都搬走了。我的事業陷入僵局,我覺得孤單、失去慢跑的欲望,我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些什麼。事實上,我曾想故技重施,跳上飛機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也許這次會把自己取名為法蘭西絲.德.露西。可是很顯然地,我的個性和那個名字根本不搭,我也沒那份自信或收藏那麼多帽子來假扮她。
很多時候我會思忖:我究竟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說真的,我想要一份工作,幾個讓我感覺真正有連結的新朋友,也想擁有更多自信。這樣的要求會太多嗎?肯定不會。那麼那些有工作、有摯友、生活富裕又得意的人,他們做了什麼是我沒做的?後來我懷著漸增的恐懼發現,他們時常擁有新體驗、勇於冒險和創造新的連結。他們是千真萬確地在過生活,而非只是旁觀而已。
我曾無意中聽見前同事薇洛談她到紐約的旅程。薇洛在展望公園停下腳步摸一位女士的狗,結果她竟然當天都和那位女士在一起,甚至和她在爵士酒吧待到凌晨四點,而且後來更藉由這位新朋友的人脈,得到她夢寐以求的工作。她和男友是在一場嘉年華會排隊等廁所時相遇。她在一場派對上和一位醫生聊天,因而得知自己有低血糖。她的一生都是由這些隨機的巧遇所形塑,這都是因為她選擇和剛認識的人交談與傾聽他們的話,而不是全速奔逃,同時嘴裡還咕噥著:「我不會說英文!」
如果我敞開生活的大門,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我的人生會有更好的進展嗎?
雖然我已經接受自己的原貌,但在人生的此刻,我卻開心不起來。我已經把自己的內向狀態當成許可證,讓我得以築起高牆,與世隔絕。
縱使我享受自己的內向者世界,但部分的我仍想知道自己可能錯過了什麼。當你定義某人或某事,你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她/它。於是我看待自己的方式逐漸變成一種自我滿足的預言:「演講?我不演講的。」或是「派對?我不辦派對。」我接受自己,但我也因太害怕而不敢挑戰恐懼,不敢踏出舒適圈,追尋自己渴望的體驗。
我攻讀心理學的學位時曾修過一門神經科學的課,部分原因是我對先天與後天的相互影響很感興趣。然而現在我是成人了,我能因為新體驗而改變多少?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忠於自己。」沒錯,但我不想永遠受限於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我不希望總是停滯不前。我們是人,我們有能力成長和改變。
一旦意識到這件事,我的腦中就有個小小的聲音對我說:「全都是狗屁!」一直以來我都是以內向者的標籤當作躲避世界的藉口。
直到那一刻,我都謹守著自己新內向者的角色,這幾乎阻斷了我的路,使我無法擁有那些我默默渴望的事物:一份我喜愛的工作、認真看待的新關係、充滿歡笑的友誼,和一些並未經過我極度縝密計畫而得來的體驗。
我是陷入困境的內向者,但並非因為我是內向者而陷入困境。快樂的內向者比比皆是,他們恣意享受人生,但我想走出困境,相信比現在還更豐富的生活最終會使我更快樂。
可是該怎麼做?有些事必須改變。
試問:要是一位害羞的內向者花一年的時間過得像個善於交際的外向者,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她蓄意並自願讓自己置身於從前會不計代價、刻意避開而且危機四伏的社交情境中呢?
這麼做會帶來改變生命的體驗嗎?
又或者她最後會在森林裡吃野草過活,只和狼群打交道,最終死於營養不良;雖然形單影隻,但是慶幸再也不必和別人聊比特幣了?
就姑且一試吧!
1 2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