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替老闆賣命,不如為自己拚命:台灣科技創新教父給青年的20堂創業課

  • 作者:陳良基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7/02/22

  • 定價:280元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6-94066-6-6
  • 系列:邁向成功叢書
  • 規格:平裝/224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經營/職場工作術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LESSON4 認清自己,才能幫別人解決問題:共享、共生、共創,來交個朋友吧

Plan b



Plan b共同創辦人游適任





說到創業,應該是我在唸東吳大學法律系二年級的時候就開始了。那時(二○○九年)我找了朋友一起合作成立設計工作室,然後去接一些外包的案子,主要是平面、展場設計等等(二○一三年賣給了另一間比較大的設計公司)。後來因緣際會,二○一○年正式開始邀了朋友一起成立了做校園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拾玖」團隊。幾年後將公司交接,與一些朋友另外創立了「混hun」共同工作空間。



共享與共創的核心精神



成立「混」其實也是意料之外,主要是因為有一年與後來成立的設計公司夥伴一起去日本東京的設計週觀摩,在東京街頭晃蕩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Co-working Space」,覺得很有意思,回台北成立共同工作空間的想法就在我心裡萌芽了。

其實「空間」本來就有很多種可能,像是起源於歐洲的「占屋運動」,就是因為房價和房租居高不下,所以當地民眾開始占領閒置的房屋。我自己則是對「空間共享」這個概念很有興趣。因為「Co-working Space」這個概念當時在台灣比較新,一般社會大眾可能不是很了解,所以那時跟夥伴就決定不如先用咖啡館的概念來包裝這件事。由於「Co-working Space」主要是提供給個人獨立工作者跟創業者一個工作、同時又可以交流的空間,而台灣這兩個族群的人在早期又有跑咖啡館工作的習慣,所以當時選在台大師大旁邊開這個空間,也是由於這一帶商圈有非常多的個性咖啡店,因此這類屬性的人在這區域的流動就相對多。

「混」在二○一二年的四月開始營業,六月開始就有一些媒體跑來採訪我們。到了二○一三年,還有出版社來找我們,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出一本和「台灣Co-working Space」相關的書。那時我自認沒有那麼多的素材可以寫,所以婉拒了。不過感謝台北市政府都更處的肯定與厚愛,後來還是受其邀請將這幾年心得跟淺見,編寫了一本「共同工作空間操作手冊」。

我認為「分享經濟」一直都存在,從過去居民集資蓋廟宇的方式,到現在無論是Airbnb,或是Uber都是很好的例子,而我當時做校園公共自行車系統時(Sharing Wheels)就有了解到這概念的重要。成立「混」,當然多少是希望能持續這概念,開辦的資金主要是從高中時的投資以及開公司後存下來的積蓄。但對於混空間,當初和夥伴就沒有抱持想要賺大錢的心態來做,主要目的還是希望創造一個產業,同時創造一個給周遭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一個良善的工作或創業機會。二○一四年併入了現在主要的公司 Plan b當中的一個部門管理。Plan b主要是針對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策劃的顧問公司(www.theplanb.cc)。

因此二○一六年Plan b創立了CIT(www.cit.tw),也就順勢將「混」再度擴大拓點至該處。CIT是Plan b針對城市發展、社會創新與全球夥伴建構的一個自主性的全新計畫。CIT位在中山足球場原址的西側,是「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的縮寫,我們租下該場域改造後,希望提供創新型態的辦公空間,透過誘發每一位參與者好奇心的機制,讓各產業的單位、各領域的新創公司、自由工作者,在衝突性交流下找到永續發展的空間。畢竟,制定新型態的工作空間,意謂著改變整體社會的機會,目前全區大約有三十一個團隊進駐,一半是國外團隊、一半是國內,每個領域都有,從科技資訊、設計、都市規劃、服裝設計、國際創投辦公室、加速器到非營利組織等等,共同點都是在台灣設立五年內的新創單位,但都已經是五到二十人持續在成長中。在這裡我們也保留了共同工作空間,希望讓民眾比較好找機會介入這個空間產生交流,於是成為「混」的另一個據點。



喜歡發問、遇到問題就解決的好奇寶寶



我做很多事的出發點都很單純,可能只是單純地覺得這件事很有趣而已,而且我很喜歡遇到很多事情時,常先會問自己:「為什麼?」平日會刻意安排時間,看展、電影和書,每個月都會透過閱讀大量商業投資和設計領域雜誌來充電,也經常和朋友們聚會喝酒和閒聊;對我來說,它們都是很重要的養分,也打開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很幸運的是,創業的路上一路走來,似乎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問題,可能我的個性就是遇到問題就去想辦法解決,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麼是解決不了的問題,都只是選擇而已。

從大學開始,很幸運地一直都走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路上,但我不喜歡用「創業」這詞,也常不覺得自己是在創業,而只是想要解決存在的問題。目前最想做的事情是能夠去改變一個產業,像我最近投入研究的碳交易,就是對於許多產業會有很大衝擊的環節。在未來的世界裡,能源有限,解決能源危機將是所有人都應該關注的議題。

「混」空間裡有一個十四歲的國中生,他沒去正規學校上學,選擇在家自學,每天來「混」和一個將要去矽谷發展的團隊學寫程式,能夠在年輕時找到自己真心所愛的事,我覺得很酷。如果要給年輕人有關創業的建議,我認為「認清自己」很重要。很多人一頭熱地想要創業,但問題是,你真的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嗎?唯有「認清自己」,才有能力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1 2 3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