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從「理想的未來」反推「想做的事」
那麼,具體而言該怎麼找出「想做的事」呢?
答案是「反推回去」思考。從「理想的未來」回溯,決定現在「想做的事」。
具體來說,按照下列四個步驟思考。
○1決定「理想的未來」與其「實現時期」的具體時間
○2搜尋在○1的實現時期之前「必須準備好的東西」(不準備就無法達成理想未來的最低限度事物)並寫下來
○3為了備齊○2,決定現在工作的「必要變化」
○4選擇可以實行○3的變化的「行動」←這就是「想做的事」!
舉例來說,思考順序如下。
○1理想的未來:五年後讓女兒到美國留學
↓
○2五年內必須準備好的東西:留學費用兩百萬日圓
↓
○3現在的工作該做的「變化」:每個月增加三.三萬日圓的收入
↓
○4可以實行變化的「行動」(從下列七個選項中選擇):
「在目前的職場中提升好評」→x(月薪不會增加)
「在目前的職場中升遷、升格」→△(無法增加到三萬日圓)
「在目前的職場中調職到其他部門」→x(月薪不會增加)
「轉職」→○(月薪有可能增加一~三萬日圓)
「副業」→○(月薪有可能增加一~三萬日圓)
「創業」→△(家庭支出的關係無法馬上辭掉正職)
「其他」:透過公司內部表揚取得獎金→△(一次只有五萬日圓不夠)
在這個例子中,七個選項裡「轉職」或「副業」上畫了○,所以先將其中一項設定成「想做的事」似乎不錯。
當然除了這七項之外還有其他的選擇。
若是為了「增加收入」而採取的行動,還有「投資」這個方法,或是相反的「節流」以「增加存款」也是一種方式。
另外,「行動」不是只能選擇一項,「在努力升遷的同時做副業」、「投資的同時換工作」,可以像這樣透過好幾個動作來實現「理想的未來」。
不管怎麼做,這樣從「理想的未來」反推整理之後,自然就會浮現出通往理想未來的「想做的事」了。
「尋找想做的事」時的三項鐵則
在進入尋找「想做的事」的每日任務之前,這裡要提醒三項鐵則。
鐵則○1「想做的事」無論大小都OK!
鐵則○2中途改變「想做的事」也OK!
鐵則○3不管有幾樣「想做的事」都OK!
有些鐵則可能超出各位對「想做的事」的印象了。
不過光是知道這些鐵則,就可以明白自己為什麼將「尋找想做的事」門檻訂得很高的原因,可以在原先焦躁不安的情緒煙消雲散的狀態下,順暢地書寫之後的每日任務。
那麼,現在開始一項一項詳細解說。
鐵則○1 「想做的事」無論大小都OK!
剛才已經稍微提過,一般人容易將「想做的事」=天職或使命,當成一生的志業看待。
這個印象感覺有些沉重吧。
若是太受到這樣的印象束縛,陷入「除非找到自己的天職,否則不願做任何行動」的話,當然目前的人生不會有任何改變,只有時間在消逝,這樣實在太可惜了。
所以「想做的事」無論大小都OK,不要想得太嚴肅。
不管是多些微的事,只要讓你覺得似乎可以更靠近「理想的未來」一步,那一定就是你「想做的事」。即使不能向他人誇耀也沒有關係。
例如「想住在北歐風的家」,為了這個理想的未來,不是只有「轉職到薪水更好的公司」這件「想做的事」大目標值得重視,在「百元商店買北歐風雜貨」、「做一日打工」之類小小的「想做的事」也要試著同樣重視。
不論每一件事有多微小,只要不斷累積「通往理想未來的事」,就不可能比現在更偏離「理想的未來」,而是更接近實現「理想的未來」。
這麼一想,迷惘於「該不該行動」的時間就會大幅減少。
不要想太多大事可以、小事不行,只要是感覺「好像可以讓自己的未來更好!」的事,都不斷地去挑戰吧。
鐵則○2 中途改變「想做的事」也OK!
中途改變「想做的事」也沒關係。應該說,保持「改變是很正常的事」的心態會比較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目前的你所描繪的「理想未來」本身經常就會因為某些契機而改變。
證據就是有多少人還持續著小學畢業作文中所寫的「將來的夢想」呢?應該幾乎所有的人夢想都已經改變,或者是根本不記得了吧。
這麼一想就會覺得很理所當然了吧。隨著我們的經驗值以及能力增加,或是周圍環境以及時代改變,價值觀也會漸漸改變。
如此一來,原先描繪的「想變成這樣」的理想未來也會跟著改變。這樣的話,可以說「想做的事」產生改變也是非常自然的過程。
世界上總是有將不斷改變「想做的事」視為負面印象的人。
像是經常可以聽到「旁人會不會覺得這樣沒有定性?」或是「在確定『想投入一輩子去做的事』之前就行動,會不會是浪費時間?」
可是仔細一想,比起「被旁人認為是個有定性的人」或是「不浪費任何一分一秒」,「實現理想的未來」重要得太多了。
同樣地,比起「在找到想要花一輩子去做的事之前什麼都不做」,不論結果如何,「去嘗試各式各樣的可能」都能學到東西,更能朝著「實現理想的未來」往前一步。
鐵則○3 不管有幾樣「想做的事」都OK!
最後,「想做的事」不論有幾樣都沒關係。
應該說,「想做的事」只能有一樣,這樣的想法會讓自己開始思考「這真的是我想做的那唯一一件事嗎?」,反而讓「尋找想做的事」變得更加困難。
就像先前提過的,
想做的事→實現「理想未來」的手段
因此,「手段」是越多越好。
仔細一想就會知道將手段局限在只能有一個是多麼可怕,會變成「如果這唯一的手段沒用的話,就無法實現理想的未來了」。
擁有五花八門的興趣,「這個也做那個也做」,結果每一樣都三分鐘熱度半途而廢,有的人極端害怕這樣的情況,但其實這不過是「如何安排優先順序」的問題。
「先徹底嘗試這樣,結束之後接著嘗試那樣」,只要像這樣優先順序很明確,就不會出現「每一個都半途而廢」的情況了。
在這之後的每日任務中,寫下多個通往「理想未來」的「手段」,並確實安排好優先順序,然後選擇現在「想做的事」。
假使成果不如預期,就換到下一個「想做的事」。
總之,「想做的事」只能有一個,這種根深柢固的觀念會讓你綁手綁腳,一定要趁這個機會解開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