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烤焦了

In a Sunburned Country

  • 作者:比爾.布萊森
  • 譯者:林靜華
  •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03/04/03

  • 定價:250元
  • 優惠價:79198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33-1942-9
  • 系列:CHOICE系列
  • 規格:平裝/336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美國文學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在離鄉背井多年之後,重歸故土是一件令人驚詫不安的事。它有點像長期昏迷之後忽然甦醒,而你會發現時間已經烙下印記,帶給你幾分愚蠢與隔閡的感覺。買個小東西時,你會掏出不合宜的大鈔出來;站在自動提款機與自助加油機、甚至投幣電話機前,你會不知所措;而且當你的手臂被一隻強而有力的手猛然抓住時,你才知道曾幾何時,加油站的地圖早已不再免費贈送了……』

在英國居住了二十多年後,比爾‧布萊森帶著英國妻子和四名子女重返美國,在新罕布夏州的漢諾威市定居。一開始,他不僅對這個自己出生的地方萌生一股『移民者』的恐懼和不安,更對美國的日常生活感到既新鮮又有趣:譬如碰上郵局年度『回饋日』有免費點心可吃、旅館冰塊隨你拿到高興、房間裡不只一個電插頭等等,這一切不同於英國的事物簡直讓他樂暈了頭!但卻也在面臨幾十種咖啡新選擇、被粗心大意的理髮師剪成『長著兩隻耳朵的蛋白檸檬派』後,激動得直想高呼:『Oh,My God』

本書是比爾.布萊森在離鄉多年後,以風趣幽默的筆調,寫給故土的『情書』,可說是他抒寫美國的作品中,最至情至性的一部作品!七十篇精彩的短文中,不僅記述了美國生活中稀奇古怪的一面,更涵蓋了比爾與『祖國』重逢後五味雜陳的心情,以及他力圖重新認識祖國的『歇斯底里』過程。而就在這種夾雜矛盾、摻和恐懼、帶著驚喜、充滿詼諧的省思下,比爾也找到了一條回家的路!

關於作者
比爾‧布萊森 Bill Bryson

一九五一年出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畢業於美國德雷克大學。曾任職於倫敦《泰晤士報》與《獨立報》,同時也為《紐約時報》、《君子雜誌》、《GQ》與《國家地理雜誌》等刊物撰文。在英國居住長達二十年後,遷居美國新罕布夏州的漢諾威市,之後又於二○○三年搬回英國,現與妻子和四個小孩定居於諾福克郡。

布萊森以旅遊文學聞名,幽默嘲謔的風格堪稱一絕,備受讀者喜愛,作品包括《澳洲烤焦了》、《哈!小不列顛》、《歐洲在發酵》、《一腳踩進小美國》、《別跟山過不去》、《請問這裡是美國嗎?》等書,本本均高踞暢銷排行榜前茅,其中《哈!小不列巔》更獲英格蘭讀者票選為「最能深刻傳達出英國靈魂的作品」!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另著有榮獲艾凡提斯科學書獎和「歐盟笛卡兒獎」科學傳播傑出獎的科普讀物《萬物簡史》,以及語言學方面的《布萊森之英文超正典》、《布萊森之英語簡史》、《美式英語》等書,均獲得很高的評價。

由於布萊森對文學和教育界貢獻良多,二○○三年被英國德罕大學任命為榮譽校長,並於二○○七年榮獲都柏林大學文史學會頒發「詹姆斯‧喬伊斯獎」。

內容試閱
一頭栽進了澳洲『裡面』

雪梨人也許並不自知,不過他們都有個明顯的特質,就是樂於向外來的訪客介紹他們的城市,我就有另外一個這樣的參觀機會,這一次是『雪梨前鋒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的記者蒂德蕾‧麥肯,一位甫步入中年的、和藹可親的女記者。蒂德蕾帶著一位年輕的攝影師格蘭‧杭特到飯店來接我,我們步行前往雪梨博物館。這是一棟造型優美時髦的新建築,它的目的是想不失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然而兩個目標都沒達成。你會發現館內的展品在陳列上都經過精心設計--成箱的移民藝術品,一間陳列室內擺滿了一九五O年代迄今的各類雜誌--但是參觀完畢,你會發現你還是不很瞭解它的真正用意。不過我們倒是在館內的咖啡廳喝到很棒的拿鐵,蒂德蕾就在這個時候說明這一天緊湊的行程。

待會兒我們要散步到圓環碼頭(Circular Quay),搭渡輪過港到塔隆加動物園(Tarongar Zoo)碼頭。

我們不去參觀動物園,但是會步行走一趟小天狼星灣(Little Sirius Cove),再爬上陡峭的克雷蒙角(Cremorne Point)樹林去蒂德蕾家拿毛巾和『布基板』,再坐車去曼力(Manly),一個可以俯瞰太平洋的郊區海灘。在曼力用過午餐後,我們就可以換上泳裝,帶著『布基板』下海--

『對不起我打個岔,』我打斷她的話,『到底什麼是「布基板」?』

『喔,那個很好玩,你會喜歡的。』她輕鬆的說,但我覺得她有點在迴避我的問題。

『是,但那是什麼?』

『一種水上運動,好玩極了。是不是好玩極了,格蘭?』

『好玩極了。』格蘭附和說。他和任何人一樣,反正底片有人付錢,正忙著按相機的快門。喀嚓、喀嚓、喀嚓,正說著,他迅速拍下三張我與蒂德蕾談話的照片。

『可是到底要怎麼玩呢?』我不放鬆。

『那是一塊迷你衝浪板,你帶著它划水到海上,等大浪過來你就騎著浪衝回岸上。很簡單,你會喜歡的。』

『萬一有鯊魚呢?』我不放心。

『喔,這裡幾乎沒有鯊魚。格蘭,上一次鯊魚咬死人到現在有多久了?』

『喔,幾百年了。』格蘭說,想了一下,接著說:『至少有兩個月了。』

『兩個月?』我脫口大叫。

『至少。鯊魚的危險性都被過份誇大了,』格蘭又說:『過份誇大。裂流的危險性還大些。』說著,他又繼續拍照。

『裂流?』

『就是以某種角度衝向海岸的暗流,有時會把人捲進海裡。』蒂德蕾解釋,『不過,你放心,這種事不會發生在你身上。』

『為什麼?』

『因為我們會在你身邊保護你。』她平靜的笑著說,乾掉杯子裡的拿鐵,提醒我們得繼續上路了。

三個小時後,我們完成了其他各項活動,來到曼力附近一處叫淡水海灘(Freshwater Beach)的海邊。這是一個大U字形的海灣,四周圍繞低矮的灌木林。在我眼中算是大浪的凶猛海潮,不斷從巨大而喜怒無常的海洋衝上沙岸。遠處幾個有勇無謀的傢伙穿著濕透的泳裝,正朝向冒著白色泡沫、猛烈拍向海岬的海浪衝過去;近一點,三三兩兩的泳客划著衝浪板,一而再、再而三的往具有爆發威力的浪花堆裡鑽進去,似乎樂此不疲。

蒂德蕾一再催我們下水,彷彿急著想去喝那鹹死人的飲料,於是我們開始脫衣服--我故意慢吞吞的,她則是迫不及待--脫到只剩她早先指示我們穿在外衣底下的泳裝。

『萬一你被裂流捲走,』蒂德蕾說,『要訣是不要驚慌。』

我望著她,『你的意思是叫我平靜的淹死?』

『不,不,只是要冷靜。千萬不要逆著海浪游,要越過它。萬一還是不行,你就這樣揮手--』她大幅度的、懶洋洋的揮手,大概只有澳洲人在海上快溺死了才會有這樣的反應,『等救生員來救你。』

『萬一救生員沒看見我呢?』

『他會看見你的。』

『萬一沒看見呢?』

但是蒂德蕾已經涉水走了,她的腋下夾著『布基板』。

我害羞的把上衣丟在沙灘上,身上只剩一條鬆垮垮的泳褲。格蘭大概從來沒在澳洲的海灘上看過如此怪誕罕見的景象,此刻更是不得閒,抓起相機拼命……more
1 2 3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