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懂為什麼長得太高會讓我變成怪胎?
我也不懂為什麼大人總是那麼愛說謊?
我只知道我有發現謊言的天賦,我和他們才不一樣!
但不知道金氏世界紀錄對『真人測謊機』會感興趣嗎?……
我想要一個朋友,他不會嘲笑我長得太高,我們可以一起玩模型、一起研究《金氏世界紀錄年鑑》,他還會相信我的測謊天賦。
我想要一個朋友,他可以幫我做測謊的實驗,幫我想想該怎麼把測謊能力寫信告訴金氏紀錄的工作人員;當我又發現爸媽在說謊時,我還能趕緊告訴他,然後和他討論我爸媽到底為什麼吵架?為什麼奶奶覺得我爸很丟臉?
我想要一個朋友,一個就好。我本來幾乎有一個,但在我上課時尿了褲子後,那一個也不理我了。爸、媽和奶奶又總是在想自己的事,根本不專心聽我講話,現在,只剩路旁那棵大樹上、那個沒人要的骯髒布娃娃肯聽我說……
好故事總有迷人的主角,就像這個高大的男孩約翰‧伊根,他眼中的世界真誠得令人移不開目光,而他的坦率更讓人心疼。身處在這個表面看似和樂、卻埋藏著沉重壓力的家庭中,十一歲的約翰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過日子並試著解釋一切。
殘酷的成長歷程,加上真實得駭人的親子關係,交織出這本入圍二○○六年英國文壇最高榮譽『曼布克獎』決選的傑作,感動了全世界無數讀者,並獲得文壇重量級作家一致的好評!這是一段令人讀之動容的心靈獨白,也是文字所能創造出、最感人的少年內在世界!
得獎紀錄
‧入圍英國文壇最高榮譽【曼布克獎】決選!
‧榮獲2007年【英國作家協會安可獎】與【霍桑登獎】!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文學評論家】劉森堯.【臺師大諮商與心理輔導學系教授】鄔佩麗◎專文導讀
【臺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高維泓.【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郝譽翔.【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盧非易◎感動推薦(依姓氏筆劃序排列)
【導讀文一】
母子團圓的故事 文學評論家 劉森堯
But I would not give you false hope on this strange and mournful day,
When the mother and child reunion is only a motion away.........
─ Paul Simon : Mother and Child Reunion
在英國和愛爾蘭的現代文學中,向來具有很生動的描寫兒童世界的特別傳統,且不說狄更斯一系列以兒童為主題的小說,如《塊肉餘生錄》、《孤雛淚》及《錦繡前程》等等,還有吉卜齡筆下所描繪的以印度為背景的童年世界,最早有愛爾蘭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和英國威廉.高汀的《蒼蠅王》,近期有愛爾蘭的《童年往事》(Paddy Clark Ha Ha Ha) 和《屠夫男孩》(The Butcher Boy),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傑出作品。如今《測謊機男孩》(Carry Me Down)一書出自最新一代新進女性作家瑪麗亞.海蘭的手筆,長江後浪推前浪,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展現不同層次的兒童世界,一樣令人刮目相看。這本小說在某方面來看,類似狄更斯的《錦繡前程》,都是以兒童第一人稱敘述手法來看成人的世界,反映出相當程度的寫實面貌,同時又包含有深刻的心理學成分,在《測謊機男孩》而言,其中最顯著的心理學現象就是戀母情結,這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有關,關於這點,我將在下文詳細討論。另一方面,這本小說在描寫『家庭情節』方面,又很類似另一本愛爾蘭前輩作品《童年往事》,著重在小孩和父母三角關係的互動上面,寫來詭譎多端、引人入勝,雖然筆觸含蓄,實則暗潮洶湧,直逼人生悲劇邊緣,多少含有濃厚通俗劇成分。
首先,這像是一篇懷疑論的論文,從一個叫作約翰的十一歲小男孩的眼光去觀察處處可疑的成人世界,其中最顯著的一項懷疑就是,成人都愛說謊,他們說話的態度從來不肯正經,經常是信口開河、胡亂搪塞。約翰自認自己具有天生測謊本能,聽人講話時,只要自己覺得想嘔吐,耳朵和脖子發熱,就判定對方一定在說謊,這顯然是個有強烈懷疑論傾向的小朋友。他首先把箭頭指向他爸爸,跟他媽媽說:『我以前就懷疑過爸說謊,有時候他會信誓旦旦說要做什麼,但我知道他不會守信,有時候他說會回來吃飯,但我知道他不會做到的。』他也懷疑祖母說謊,可是當他媽媽問他有沒有在祖母的皮包裡偷拿錢時,他堅稱沒有,事實上他拿了,這是這位小朋友在面臨艱難道德考驗時最險峻的一個關口,而他徹底失敗了。作者在此所塑造的這位小懷疑論者,他懷疑身邊所有其他人,他甚至懷疑一切,但就是從來不肯懷疑自己,其實,他正好與許多其他成人的懷疑論者一樣,自己也成了懷疑論的箭靶,他之所以會在這方面陷入迷途、甚至愈陷愈深,這不僅是由於他本身的理解力狹隘的關係,而且也由於他在情感上流於走偏鋒的傾向,他甚至於產生幻覺而影響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其中最嚴重的一次就是懷疑爸爸對媽媽不忠而加以告發,導致父母失和以及父親離家出走,差點把自己一起推向淪於萬劫不復的深淵。這表面上看似是出於懷疑論的誤判,實則其中另有隱情,那就是伊底帕斯戀母情結的作祟,這才是這篇小說的核心主題,也是通篇小說在故事情節發展方面,最為引人入勝同時也是最為發人深省的地方。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最核心部分就是對伊底帕斯戀母情結的討論,同時強調伊底帕斯戀母情結乃是人類精神官能症最主要的誘因源頭。一個男孩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從八歲到十三歲前後的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他在依戀母親情感的環節上無法突破,也就是說無法成功脫離這種情感的引誘而固著成為情結,那麼他就發病了,這個情結會形成他一生當中正常情感生活的最大阻礙力量,不是引發成為同志、要不就是淪為厭惡女人的典型代表。在這本小說之中,我們的主角約翰就是在十一歲之際,也就是小說開始之時,在不知不覺狀況之下,禁不住母親有意無意的誘惑,冷不防陷入了強烈依戀母親的漩渦而不克自拔,形成為一個小孩成長階段最為痛苦的精神折磨,以致在求助無門狀況下,引發至終不可避免的暴力傾向。他必須再度使出他的懷疑論撒手鐧,不斷製造父母之間的事端紛爭,比如宣告爸爸有外遇,藉以引起母親對他的怨恨,如此做法只是為了完全佔有母親,永遠和她同枕共眠,多麼令人膽戰心驚的戀母情結啊!
瑞典電影導演柏格曼在自傳《魔術燈籠》一書中,曾詳盡描寫他在十歲之時如何強烈迷戀母親,得不到母親相對的回報而感覺痛不欲生,本書故事中主角和父母之間瀕臨一觸即發的緊繃三角關係之互動,幾乎就是柏格曼個人個案的翻版,真是寫實極了。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冊裡頭,小說一開始描寫主角小時候睡前期待母親的臨睡吻別,在小孩看來,那是他和母親之間至高無上的愛的儀式,有一次母親因為晚上家裡有客人疏忽了這個儀式,竟造成小孩心理的極大創傷,幾乎不可彌補,這自然是普魯斯特個人的自傳式情節,顯然同時也是《測謊機男孩》母子故事中的另一面真實寫照。當然,描寫戀母情結最精采的小說作品莫過於D.H.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一書,書中描寫母子聯合對抗父親, 母子因而互相依戀日深,以致不克自拔,這正好也是《測謊機男孩》有關『家庭故事』的核心情節之一。
小說一開始立即展現兒子愛戀母親的直接描繪,兒子老是以注視情人的眼神瞪著媽媽看,隨著故事的發展,事態益演益烈,甚至把父親趕到客廳睡沙發,自己得以全然佔據母親,最後還創造父親外遇風波藉以將之剷除而後快,這就和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的隱喻十分吻合了,至終只有導向悲劇一途。當然,《測謊機男孩》的悲劇僅止於主角精神官能症的爆發而已,母子最終能夠盡釋前嫌並圓滿團圓,但問題不會就此結束,如同佛洛依德所言,伊底帕斯情結會是一個人一生最重大的精神官能異常事件,有人能夠幸運安然順利脫離,但對大多數人而言,這始終都會是個難纏的夢魘。這本小說就像許多其他寫得好的精采小說一樣,開始時並不是那麼吸引人,但隨著情節發展,作者慢慢展現她的堆積技巧,逐漸吸引住讀者的興趣,在接近後面部分,以小男孩被母親認為企圖以枕頭悶殺她,繼而召來警察,在此達到全篇故事的高潮點,當然也是全篇故事寫得最好的部分。但全書最動人的時刻則是最後尾聲部分,一切看來彷彿像是雨過天青,全家已經團圓,如同卡夫卡《變形記》最後,全家一起快樂出遊,但我們知道故事並沒有結束,人生的故事是永遠不會有結束的時候的。
【推薦文】 臺師大教育與心理輔導系教授 鄔佩麗
跟隨著一位十一歲的男孩約翰的腳步,藉由他對生命所做的詮釋,似乎也喚回了我們早期的記憶。那個時候的我們,對身邊所發生的事情也曾經是那麼地困惑又無奈,不時地還要發出忿忿不平的聲音,但是卻沒人願意傾聽或瞭解我們的心聲。於是,我們就這樣子長大了。
約翰深愛著他的媽媽,在他的眼中,沒有任何人可以超越他的媽媽。他的媽媽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也是最溫柔最不自私的媽媽。但是,他卻在媽媽最脆弱的時刻,對媽媽施以暴力,甚至差一點讓他的媽媽可能會因窒息而死。在驚恐的情緒下,他的媽媽向司法系統尋求協助,卻又在母愛的召喚下,撤銷了對約翰的控訴,轉而向心理治療系統尋求幫助;然而,當約翰的媽媽逐漸走出驚恐的情緒,重新喚回做母親的信心時,她決定相信自己的孩子,而不是那個精神科醫生。
讀者可以從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發現到一個事實,那就是:青少年的成長發展必然與其生活的環境有極為密切的關係。當一個家庭的生活是處於穩定、健康且快樂的狀態下,孩子們的情緒狀態與行為表現就是正常且可預期的;反之,當一個人的家庭生活是處於混亂、不安且爭吵不斷的狀態下,則孩子們的情緒狀態與行為表現就會偏於負面,並且處於不穩定的現象。所以,約翰的情緒與行為都會隨著與父母之間的互動與變化而有所起伏,他用自己的觀點在解釋家裡所發生的一切現象,並且也企圖用盡所有的資源,以自己的方式來維護原來所擁有的一切,其中包括觀察父親的行蹤、向母親提出警訊等。
既然青少年階段正是由兒童邁向成人的轉捩點,所以青少年會去開始找尋他自己,他會需要知道自己是誰?能做甚麼?他也在追尋自己的夢想,尋求他能有所歸屬的團體。所以,約翰沉溺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認為自己具備特殊的天賦,同時更是積極地希望得到成人的認可,並企求尋覓他要認同的偶像。這一切也曾是絕大多數的人在成長歷程中的片段。顯然的,藉由約翰的自我陳述,讓讀者有機會去理解到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青少年會積極的去尋找他所認同的對象,並且希望自己能跟他一樣。因此,在此追尋的過程中,可以想見的,就是有時因找到認同對象而興奮不已,但是卻又會因種種原因而陷入失望的情緒,甚至受到傷害。換句話說,青少年需要有一個空間去成長與發展,但是他們同時也需要有人陪伴,以渡過傷痛時刻。而此書的作者能以第一人稱來幫助讀者能去看到青少年的心理掙扎與內在需求,其陳述的過程極具說服力。在這個述說的過程中,約翰的媽媽幫助我們看到,一個成人要如何去為青少年打造一個有希望的明天!
由於譯者所使用的語言,既適切地傳達作者的初衷,更能充份展現中文的流暢性,所以本人是在一天之內把整本書看完。相信任何一位讀者在閱讀此書時,也會因為譯著文字順暢,故事吸引人,想要把整個故事一口氣看完。但是看完之後卻會發現,此書所描述的故事內容有多處頗值得吾人再三的省思。本人認為,此書對家長、教師或其他助人工作者提供了相當珍貴的資訊,也讓我們對青少年能有更多的耐心,讓我們更能以誠心相待,並從青少年身上去學習謙虛與寬容。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