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之城

In the country of last things

  • 作者:保羅.奧斯特
  • 譯者:韓良憶
  •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09/12/07

  • 定價:250元
  • 優惠價:79198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33-2610-6
  • 系列:CHOICE系列
  • 規格:平裝/224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美國文學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村上春樹最喜愛並親筆翻譯其作品的美國當代大師!
保羅.奧斯特版的《1984》!
比世界末日更深沉,比冷酷異境更死寂!

令我感到怪異的,
並不是一切都逐漸分崩瓦解,
而是還有那麼多事物
依.舊.存.在。

已經有多久了?我來到這裡,已經有多久了呢?
為了找尋失蹤的哥哥,我搭上一艘船,告別了你,來到這個絕望的所在。時間在這裡就像一縷觸摸不著的幽魂,我什麼也感受不到,除了虛無和哀傷。

我怎麼也找不到哥哥,卻遇見了哥哥的同事山姆,我們一同追憶往日的時光,也慢慢地愛上了彼此。山姆說有一天要帶著我逃離此地,重返記憶中的美麗世界……我想那是我聽過最動人的承諾,也是我所願意相信的一切。

你知道嗎?我可以感受到周遭的事物正逐漸分崩瓦解,同時又確信還有什麼依舊存在。所以我必須寫這封信給你,當此城不復存在,當記憶消逝無蹤,我相信你永遠都會保留我的隻字片語──關於我這麼努力存活的具體證據……

《末世之城》是保羅‧奧斯特用文字演奏的命運交響曲,故事的主角安娜被困在一個宛如絕境的孤城,在機緣的巧合下,經歷了一連串關於希望與絕望、樂觀與悲觀、失去與存在的生命難題,也在這段最幽微的時光中,認識了最勇敢、最真實的自己。


得獎紀錄
●入選英國《衛報》死前必讀的一○○○本小說!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政治大學英文系講師】伍軒宏、【名作家】果子離、【名作家】柯裕棻、【中正大學台文所教授】郝譽翔、【中國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主任】陳英輝、【香港作家】陳寧、【名作家】馮光遠、【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馮品佳【名作家】韓良憶誠摯推薦!(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最後之物,事物的凋敝、毀損、消失。保羅‧奧斯特的《末世之城》有絕佳的題目,讓人好奇他的探索手法。最後之物的所在,如何在?如果事物持續消失,人要如何存在?波赫士曾經用半頁的長度,寫出事物最終滅絕於遺忘。相比之下,奧斯特的末世書比半頁多太多;然而,如果照書中人物所說,不用文字把事情寫下來,一切都會流失,那麼這本書好像又顯稀薄。──【政治大學英文系講師】伍軒宏

●「保羅‧奧斯特這部寫於一九八七年的小說,現在讀來更是怵目驚心,好像那根本不是什麼『時間未明的未來』或者『不知名的他方某處』,而實在就是我們現世的此時此處。尤其作家之城紐約歷經九一一事件後,一種深層恐懼與末日氛圍從此不散,人心流離迷失,惶惶不可終日──小說家早以預言之眼,看見了人類文明的悲劇終局圖像。 ──【香港作家】陳寧

●在《末世之城》這本寓言式的小說裡,保羅‧奧斯特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文明滅絕的世界,在這個人類也許有一天會面臨的悲慘處境裡,民生凋蔽只是表象,人性的喪失才更讓人不寒而慄。
主角安娜前往這個空氣中彌漫死亡臭味的城市尋找她的哥哥威廉,結果被困在這個浩劫後的混沌世界,可是奧斯特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當人類將資源耗盡、絕望吞食一切時的慘況為何,他也讓我們看到,愛才是讓人類在價值混亂的時代得以生存、重組、融合、昇華的最重要元素。──【名作家】馮光遠

===============================================================================================================

導讀:

地獄捎來的信  
【中國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主任】陳英輝

猶太裔國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文名如日中天,每發表新書一定在文壇激起廣大迴響。《末世之城》雖是他早期的作品,然奧斯特作品的特質:後設小說的技巧、創作與人生的分際、文字與認知的本質、對現實政治的揶揄,以及對生存與生命圓融的省思,早已在書中流露出來。

《末世之城》描寫主角安娜.布隆為了找尋為報導新聞而失聯的哥哥威廉.布隆,進入一座宛如人間煉獄的陌生城市。乍讀之下,像是一部批判現實的社會小說;然細觀故事內容,不難發現奧斯特有意以但丁《神曲》的地獄篇為雛形,檢視人在絕境中自我的人生狀態。如《神曲》所描述,詩人一踏入地獄,映入眼簾的是刻在地獄之門斗大的字:「入此門者了斷希望(Abandon All Hope Ye Who Enter Here)」。但丁是搭乘載亡魂到冥府的船,越過冥河(Acheron)而達地獄;安娜同樣搭船歷經十天孤獨的航行才進入末世之城;但丁的地獄分為九層,安娜的末世之城亦分隔為九個人口調查區。事實上,故事一開頭作者便引用霍桑啟示錄:「不久以前,我穿越夢境之門到達某地,著名的毀滅之城就在那裡」,暗示讀者安娜所進入的城市是一個非常人熟悉的世界。

隨著故事的發展,安娜的命運與小說其他人物奇妙的綁在一起。尋兄之旅可分為「在伊莎貝小屋」、「在國家圖書館」、和「在沃朋之家」三部分,象徵安娜人生的三部曲和三種際遇:每個部分呈現安娜不同的生活遭遇以及她對生存的省思。在「伊莎貝小屋」部分,安娜在拾荒途中因緣際會救了伊莎貝一命,伊莎貝視安娜為己出,是上帝送她的禮物,安娜因而獲得棲身之處,得以擁有短暫的歡愉,然在幸福的支撐瓦解之後,安娜被迫逃進國家圖書館,在那兒結識報社派來尋找安娜哥哥的記者山姆,兩人由相知進而相戀,又孕育著新生命,當一切似乎即將好轉之際,安娜為了換取生活所需差點淪為人口販子的俎上肉,微薄的希望也隨之幻滅。安娜最後住進「沃朋之家」,但收容窮困苦難者的慈善機構,由於資源日漸耗盡,唯一能做的也只能過一天算一天。

讀者不難發現無論是在伊莎貝小屋或在國家圖書館,亦或在「沃朋之家」,安娜的種種遭遇最終皆回到「漂泊」、「無常」的原點上。存在為何物乃奧斯特所擅長的哲學命題,也正是小說引人入勝,扣住讀者心弦,令人迴盪不能自已的所在。在「末世之城」所發生的一切,隨著安娜尋兄的過程,似乎一次比一次艱險、悲慘,彷若走入但丁的九層地獄,越往下走越黑暗,罪孽越深重。安娜追尋的歷程使她發現人性最野蠻、最黑暗的一面,其際遇像極康拉德《黑暗之心》的柯芝(Kurtz),以「恐怖!恐怖!」的呢喃結束不光彩的一生。

小說是以書信體寫成,整篇故事其實是安娜寫給朋友的一封長信。書信意涵「私密」,安娜(作者)以這樣的手法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也方便她將無法啟齒的私人領域告知讀者,例如:她與維多利亞的同志戀情或她寂寞難耐的性渴望;書信也可發揮警世的作用,或許作者以這樣的寫法傳遞安娜在地獄中之所見所聞。這說明了安娜何以急於要將信寫完寄出,因為在「末世之城」性命危在旦夕,茍活時若未能將「地獄」的見聞錄一一記載、流傳,一旦遭逢不測,一切將化為烏有,地獄捎來的信息也將永沉大海。

小說最扣人心弦與最具戲劇張力之處,即是作者書寫生活在「末世之城」人們的黑暗、空虛和無常。作者好像洞悉人性的底層,欲將心靈最深處那隻名為孤寂的巨獸揪出來。他寫費迪南擁有藝術家的心靈與精巧,但在黑暗邪惡的薰染下,性格扭曲變形如邪魅;他寫安娜與維多利亞之間的同志戀,說那儘是身處無奈絕境中,填補身心空虛不得已的慰藉。黑暗、空虛、孤寂在奧斯特筆下一一現形,讀者不禁要問:什麼樣的身世讓作者寫出如此深沉的絕望與孤寂?

奧斯特於一九四七年生於猶太裔美國家庭,剛好是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小孩,青年時代的他身逢美國反越戰示威運動,也度過一段困頓飢餓的日子;奧斯特寫作生涯初期生活十分潦倒,加上父親驟逝,婚姻又觸礁,雖然他不曾片刻有放棄寫作的念頭。也許因為他曾與貧困、孤寂為伍,所以筆下描述的空虛、孤獨能攫住人們的心靈;也許因為他曾生存在破碎家庭和社會邊陲中,所以特別關注潦倒的市井小民。讀者隨著奧斯特冷靜而自省的筆觸,饒富哲理冥想的思維,穿梭於時空閱讀之際會倏然停頓下來,反芻、思索人生的本質。也許人生就如同安娜(作者)在書中所稱:「……文字不容人暢所欲言,你越接近終點,想講的話就越多。終點只存在想像中,是你為了驅策自己前行而捏造的目的地,總有一刻你會領悟到,自己永遠到不了那裡。你或得停下,而那不過是因為你已經沒有時間了。你停下,但這並不表示你已經來到終點。」這整部小說可以說是作者後現代的「創作寓言」。

寫作掙扎的歷程不啻是一種追尋,過程中有悲、歡、離、合,有喜悅、痛苦、失望、絕望、暴力、愛情、新生命等種種,這創作的素材,可稱之為人生。在奧斯特的魔筆下,「人生」和「寫作」不過是一為二、二為一的事。當你以為故事結尾了,也就是人生可以蓋棺論定時,卻發現終點只是幻象而已,因為人生或創作根本無所謂結局。作者或有意借此批判西方線性的歷史觀:歷史有起始(上帝創造宇宙萬物),有終了(世界末日)。作者在書中不斷質疑歷史真有終了?也許人生就該如小說所要傳達的:「活在當下」。在起點和終點之間擺盪,好好活出自我,創造生命的意義,作者存在主義式的哲思在此表露無疑。

(作者陳英輝先生為台大外文研究所碩士、美國馬里蘭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中國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台灣專業英語文學會理事長。)

關於作者
保羅‧奧斯特 Paul Auster

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等多重身分於一身,是村上春樹最喜愛並親筆翻譯其作品的美國當代大師級作家。

一九四七年生於紐澤西州的紐渥克市。在哥倫比亞大學唸英文暨比較文學系,並獲同校碩士學位。年輕時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不斷嘗試各種工作,甚至曾參加舞團的排練,只因為「觀看男男女女在空間中移動讓他充滿了陶醉感」。

他早年的創作深受法國詩人及劇作家的影響,《紐約三部曲》則是他重新回歸美國文學傳統的轉捩點。他曾獲美國文學與藝術學院頒發的「莫頓•道文•薩伯獎」,以《機緣樂章》獲國際筆會「福克納文學獎」提名,並以《巨獸》榮獲法國文壇四大文學獎之一的「麥迪西獎」。

奧斯特的小說一貫以豐沛的想像空間,對自我與他者、孤獨與社會、心靈與物質進行沉思和反芻,充滿了智慧與迷人的丰采。其他作品包括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評論集《饑渴的藝術》、詩集《煙滅》、小說《月宮》、《在地圖結束的地方》、《昏頭先生》、《幻影書》、《神諭之夜》、《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末世之城》、《書房裡的旅人》、《黑暗中的人》、《無形之物》及《日落公園》。
一九九○年代起,奧斯特積極參與電影工作,除為華裔名導演王穎編寫「煙」的劇本(「煙」曾榮獲柏林影展銀熊獎、國際影評人獎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並與王穎合導了「面有憂色」,以及獨立執導「綠寶機密」(Lulu on the Bridge)、「幻影枕邊書」(The Inner Life of Martin Frost),皆深受稱許。

目前他與妻兒定居於紐約布魯克林區。

內容試閱
這些是最後僅存的事物,她寫道。它們一個個消失,從此了無痕跡。我可以把看到的事物告訴你,已消逝無蹤的事物,可是我的時間恐怕是不夠了。眼下,一切發生得太快,快得教我跟不上腳步。

我不指望你會了解,這裡的事你一件也沒見過,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想像。這些是最後僅存的事物。一幢房子前一天還在那裡,第二天就不見了;你昨天行經的一條馬路,今天已不在原地。即便天氣也千變萬化,令人捉摸不定。一天出大太陽,緊接著一天卻下大雨;一日下雪,次日起霧;一日暖和,一日涼爽;一日颳風,一日平靜無風。這陣子以來寒風刺骨,然而就在這隆冬時分,今天下午卻陽光普照,溫煦得讓人幾乎只需要套件毛衣就可以。住在這個城市,你學會不把任何事物視為理所當然。閉上眼睛一會兒,轉過頭去看看別的,本來在你面前的那樣事物便倏地不見了。要知道,萬事萬物都無法持續,就連你腦子裡的念頭也不例外。你千萬別浪費時間去尋找它們,一樣事物一旦消失,便是終局。

我就是這樣地活著,她在信中繼續寫道,我吃得不多,足供我走完一步還能再走下一步,這樣也就夠了。有時,我虛弱至極,感覺自己無論如何跨不出下一步,但還是勉力撐了下去,儘管不免踏錯腳步,我依然一步步地走著,你真該看看我應付得有多好。

這城市到處是街道,沒有兩條路是相同的,我一腳踩在另一腳的前面,另一腳再踩在第一隻腳的前面,心裡只希望自己還能再做一遍同樣的事,我別無希冀,……more
1 2 3 4 5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