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裡的旅人

Travels in the scriptorium

  • 作者:保羅.奧斯特
  • 譯者:趙丕慧
  •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0/10/01

  • 定價:250元
  • 優惠價:79198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33-2713-4
  • 系列:CHOICE系列
  • 規格:平裝/208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美國文學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保羅‧奧斯特與你的神祕連動遊戲!展現華麗說書技巧的夢幻傑作!

遺忘過去,卸下身分,剝除關係。
直到我們一片蒼白,直到我們都變成「無名氏」,直到我們大聲探問「我是誰?」

一個出不去的房間,
一個遺忘過去的人,
一個愛與責任的謎團,
一個永不結束的故事……

故事開始了嗎?他悠悠醒來,發現自己被關在一個房間,單調寂靜,沒有多餘的家具和擺設,除了書桌上靜靜躺著的四疊手稿和三十六張照片。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他遺失身分、遺忘過去,人們稱他「無名氏先生」。他迫切地想從手稿與照片中找到蛛絲馬跡,找到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聯。然而如同他的身分一樣無解的是,手稿上記載了不可思議的故事,卻在最緊要的關頭戛然而止。而照片裡多是他不認識的人,卻有某些熟悉的面孔讓他心中生起沉重的罪惡感。

不時有人前來探視,或關心無名氏先生,或幫助他指認照片中的人。房裡的時光悠長緩慢,無名氏先生的記憶時而清明、時而恍惚。有幾個時刻,他覺得自己幾乎能捕捉與這些拜訪者或影中人的生命交集,卻又在下個瞬間,茫茫然頓失記憶的脈絡。

直到他翻開最後一份手稿《書房裡的旅人》,映入眼簾的字字句句,竟是如斯熟悉,熟悉得令人驚愕……而故事就此結束了嗎?故事也許才正要開始。

當你翻開這本書,便進入了蒼白的房間,便無可自拔地投身至一則無休無止的故事。膠著的現況、失焦的回憶、游離的身分,無名氏先生所面臨的難題反映出人際網絡中每一個人的迷惘與徬徨。而《紐約三部曲》、《幻影書》等舊作主角重登故事舞臺,不僅讓書迷拍案叫絕,更蘊含著作者匠心獨運的巧思:我們和書中人一起在故事裡翻滾、遊蕩,如同我們被拋入世界,就此存活下去。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知名作家】張惠菁專文推薦!

關於作者
保羅‧奧斯特 Paul Auster

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等多重身分於一身,是村上春樹最喜愛並親筆翻譯其作品的美國當代大師級作家。

一九四七年生於紐澤西州的紐渥克市。在哥倫比亞大學唸英文暨比較文學系,並獲同校碩士學位。年輕時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不斷嘗試各種工作,甚至曾參加舞團的排練,只因為「觀看男男女女在空間中移動讓他充滿了陶醉感」。

他早年的創作深受法國詩人及劇作家的影響,《紐約三部曲》則是他重新回歸美國文學傳統的轉捩點。他曾獲美國文學與藝術學院頒發的「莫頓•道文•薩伯獎」,以《機緣樂章》獲國際筆會「福克納文學獎」提名,並以《巨獸》榮獲法國文壇四大文學獎之一的「麥迪西獎」。

奧斯特的小說一貫以豐沛的想像空間,對自我與他者、孤獨與社會、心靈與物質進行沉思和反芻,充滿了智慧與迷人的丰采。其他作品包括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評論集《饑渴的藝術》、詩集《煙滅》、小說《月宮》、《在地圖結束的地方》、《昏頭先生》、《幻影書》、《神諭之夜》、《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末世之城》、《書房裡的旅人》、《黑暗中的人》、《無形之物》及《日落公園》。
一九九○年代起,奧斯特積極參與電影工作,除為華裔名導演王穎編寫「煙」的劇本(「煙」曾榮獲柏林影展銀熊獎、國際影評人獎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並與王穎合導了「面有憂色」,以及獨立執導「綠寶機密」(Lulu on the Bridge)、「幻影枕邊書」(The Inner Life of Martin Frost),皆深受稱許。

目前他與妻兒定居於紐約布魯克林區。

內容試閱
老人坐在窄床床沿,雙手置膝,掌心朝上,低垂著頭,瞪著地板,絲毫不覺上方有架攝影機。每隔一秒快門就喀嗒一聲,與地球自轉一周同步,攝製出八萬六千四百張靜止的畫面。即使他知道自己被監視了,也沒有什麼差別。他的心思不在這裡,而是擱淺在腦海中的想像世界,絞盡腦汁想要解開糾纏著他不放的問題。

他是誰?在這裡做什麼?是幾時到的?又要待多久?運氣好的話,時間會為我們揭開謎底。目前,我們唯一要做的事是仔細研究這許多的照片,盡量不要太早下定論。

房間裡有不少東西,而且每樣東西的表面都貼上了白色膠帶,上頭都用粗體字寫了字,比方說床頭几上的字是「桌子」,檯燈上的字是「檯燈」,即使是不能歸納為物品的牆壁都貼了一張寫著「牆壁」的膠帶。老人抬頭看了一會兒,看見了牆,看見了牆上的膠帶,輕聲唸出了「牆壁」兩個字。但我們不清楚他究竟是把膠帶上的字唸了出來,還是正巧說到了牆壁。說不定他學過的字早就已經都忘了,但是他還知道每樣東西的稱呼;也可能情況正好相反,他已經喪失了識別物體的能力,卻還認識字。

他穿著藍黃色條紋棉睡衣,腳上穿著皮拖鞋。他並不清楚自己究竟身在何方。沒錯,他是在房間裡,但是房間又是在哪棟建築物裡,是住家?是醫院?還是監獄?他想不起自己在這裡多久了,也不知道他是因為什麼緣故來到這裡的。說不定他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這裡,可能打從他出生開始就一直住在這裡。他只知道他的心中充滿了無法消解的罪惡感,但同時他又覺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冤屈。

房間有一扇窗,但是百葉窗放了下來,他記得他還沒看過窗外。還有房門也是,門把是白磁的。他是被鎖在房裡呢,還是他可以自由來去?他仍未去找出個究竟,因為正如第一段說過,他的心思不在這裡,而是飄浮在過去,在聚集在他腦海中的鬼魅之間遊蕩,苦苦追尋糾纏著他不放的問題答案。

照片不會說謊,卻也無法道盡完整的故事。照片只不過是記錄過去的時間,是外在的證據。比方說,從微微失焦的黑白照片中就很難斷定老人的年紀,唯一能夠說得很肯定的是他年紀不小了,可是「老」這個字很有彈性,六十到一百歲的人都可以說老,因此,我們就不使用「老人」這個稱呼了,改用無名氏先生。目前,他究竟叫什麼名字並不是頂重要。

無名氏先生終於離開……more
1 2 3 4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