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愛朗讀」德國文壇大師
再次探討「罪惡」與「救贖」的最新傑作!
一部出現得正逢其時的爭議作品!──報書人網站
生命會發給我各式各樣的牌,
但是無論好壞,從現在開始,我都要為自己翻牌!
約爾克重獲自由的這一天,也是他們一群老朋友闊別三十年後再度聚首的一天。他們來到這幢鄉間莊園,共度週末假期。三天的時間不算太長,卻足夠他們回首過往,也足夠他們試探彼此。
他們當然記得那些日子:熱衷社會運動,急切追尋真理,陶醉於擁有力量的強烈感受……直到約爾克離開了他們,加入恐怖組織,他們熱血激昂的青春也就此畫下句點。
如今,時間在他們之間的友誼鑿刻出斑剝的痕跡,而伴隨著猜忌和曖昧的情感暗湧,那些過去無疾而終的戀情、不斷變形的慾望與不可告人的秘密也將一一浮上檯面……
在《週末》一書中,徐林克融合了《我願意為妳朗讀》(電影「為愛朗讀」經典原著)的犀利辯證與《歸鄉》的懸疑氛圍,運用多重視角調度時間與記憶,在時而引爆衝突、時而追溯過往的情節中,一場場「罪惡」與「救贖」的角力也攤展在我們眼前,而我們在飽受震撼與感動之際,也重新找到了與自己和解的方式!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作家】何致和、【作家】吳億偉、【輔仁大學德文系副教授】劉惠安誠摯推薦!
《週末》導讀
人人都是主角
何致和
推理和驚悚小說有種常見的劇情模式:一群來自各方的賓客,在主人邀約下,共同來到某座古堡或大宅院。這些人或為舊友,或互不認識,但總有一個神祕的原因讓他們齊聚在這個與外隔絕的環境裡,而且在謎團解開之前,誰都無法離開。
這樣的設計有點類似古希臘戲劇的「三一律」,在時間、地點、情節都受到限制的情況下,除了可以吸住讀者注意力不致轉移,往往還會因為三個條件的一起壓縮,而驚爆出撼人的戲劇性效果。
徐林克的新作《週末》顯然也借用了這樣的模式。十三個人(包括一名後來的闖入者),在德國東部鄉間一處連電力都沒有的莊園共度週末假期,目的是替坐了二十幾年牢才出獄的赤軍旅份子約爾克接風。這些人當年或許有過相同的狂熱與理想,或許有過曖昧的情愫與短暫的激情,但命運讓他們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歲月則改變了他們的外貌、體態和健康。這些人大都已遠離青春,如今為了與老友重逢而來,卻各懷有不一樣的心事。多年來糾葛在他們之間的友誼、誤解、愛情與怨恨,都在這個封閉的地點和有限的時間內交會開展。
徐林克為這本小說設下的限制還不僅於此。十五年前他以《我願意為妳朗讀》在書市創下多數通俗小說也難以企及的銷量,但他畢竟是文學作家,並未因為嘗到賣座甜頭而自此一味討好讀者。《週末》雖然使用了傳統小說或類型小說常見的模式,但被他壓縮到極致的不是只有地點、時間和情節這三項因素而已。很明顯,篇幅才是徐林克這次給自己設下的挑戰。這麼龐亂的人物背景,這麼漫長的德國政治社會歷史,這麼複雜的人際關係,這麼多必須處理的議題,徐林克卻只給自己兩百多頁的空間。對任何經驗老道的創作者而言,這幾乎都可說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不成比例的內容與篇幅關係,不僅對作家是一種挑戰,對讀者來說也是如此。喜歡熱鬧情節與動感節奏的讀者,可能會對這本書感到失望,因為這本書並不適合躺在沙發上閱讀。光是小說裡眾多人物的背景與關係,讀者可能就得費點功夫慢慢釐清。徐林克並沒有多費字數在每個角色登場時做一番介紹,而是把資訊一點一點釋放出來,讀者必須自行拼湊輪廓並且不斷調整人物之間的關係。主要情節的轉折幾乎都發生在對話中,這點與劇本頗為近似,因此讀者不妨多注意角色的走位與相對位置,留神背景道具和光影的變換,把這部小說當成一齣舞台劇觀看。甚至,可以用閱讀推理小說的方法加以細讀。
透過這樣的抽絲剝繭,我們方能發現,在徐林克看似平淡、寧靜,甚至有點陰鬱的文字底下,暗藏的波動竟是如此洶湧。雖說為了達成篇幅的壓縮,故事中的人物有點「太聽話」,個個進退有度,情感收放自如,像一群服從的演員絕對聽命作者這位導演的指揮。但徐林克之所以如此嚴格控制他筆下的人物,顯然是為了讓他們共同呈現眾多人物聚合在一地之後所繃緊的複雜關係,單一特定人物的性格背景與意識層面的挖掘,反倒不是他這次關注的重點。
這是一部沒有主角的小說,卻無損其完成度與力量,且處處讓人感覺到德國精確紮實的工藝特色與絕對服從的民族性。換個角度看,我們當然也可說這部小說裡的每個人都是主角。有人醉心革命,有人期待愛情,有人務實逐利,有人終日漂蕩。他們關心擔憂與熱衷追尋之事各有不同,卻無分輕重,一樣重要。我們不一定要循著德國政治社會史的脈絡去閱讀這樣的一本小說,也不一定要把主題與國際盛行的恐怖主義結合在一起。演戲的是主角,看戲的當然也是主角,讀者自有選擇把關懷放在哪一位角色身上的權力。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