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推薦序】
斯德哥爾摩,女人與書──我讀《心想事成二手書店》
詩人.譯者.輔大德文系助理教授/彤雅立
《心想事成二手書店》是臺灣引介德國當代作家拉爾斯.西蒙(Lars Simon, 1968-)的第一本書。小說的輕盈步調與面臨困境時的心靈之重,恰恰反映著眼下這時代許多人的生活。拉爾斯.西蒙生於德國中部黑森邦,後與家人遷居瑞典,那裡的生活激發了他寫出這部小說。小說原來的名字是「夢想的古董雜貨舖」(Das Antiquariat der Traume),描述主角尤安.安德松(Johan Andersson)發生於瑞典的生活經歷。
故事開始於一場波羅地海的船難,結尾則是仿如夢境的真實。尤安.安德松在船上短暫邂逅而後失去的愛人,是來自哥特堡的攝影師黎娜(Lina)。〈序曲〉的開頭,一九八三年那場如惡夢的船難,黎娜消失無蹤。小說的第一部,作者用十六個斷片,帶領我們進入船難發生時,以及之後四年的生活。他等待黎娜、尋找黎娜,從首都斯德哥爾摩搬到小鎮黑俄德卡斯(Hedekas),在那裡開了一家文學咖啡和二手書店,店家的名字,正是瑞典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里德柏克(Viktor Rydberg, 1828-1895)的代表作《辛歌瓦拉》(Singoalla, 1857)──黎娜與尤安在于美歐(Umea)岸上的二手書店閒逛時發現這本書的初版,於是買下來送給尤安作為紀念。收藏古書一直是尤安的興趣,那四年,尤安經營二手書店、一邊療傷,追逐夢想的過程中,他結識新朋友,有了新的經歷,同時沉浸在文學人物與現實生活交織的時光裡。
人生並不時常心想事成,有時甚至事與願違。一個可能是你我那般的人,人生願望無非關於摯愛,以及做喜歡的事情。當我們在大城小鎮之間擺盪,在汪洋與湖水之間流連,那些新的際遇與物事,一點一滴流進我們的生命,變成了生活與記憶的一部分。船難事故的四年後,一封來信促使尤安再度去到斯德哥爾摩,遠離鄉村、回到原來的出版社。第二部其中一個篇章〈斯德哥爾摩,女人與書〉,不僅點出這部小說的題旨,也具體而微地說明了尤安的生活。那是尤安的夢境,也是真實經歷。當尤安失去摯愛,幾個女人經過而後離開;住在大城市裡,他觀察著,也被觀察。孤寂的生活總需要愛來填補,但有些摯愛,卻是永遠無可替代的。
貫串全書的一種動物意象──灰鶴,牠的求偶舞蹈,時不時地提醒我們尤安的等待與孤獨。最後,在北歐仲夏節的篝火盛宴,求偶之舞發生在舞蹈著的人們身上。現代都會生活中,人們汲汲營營,究竟獲得了什麼?對於失去的人與物,我們如何追憶?當有些東西,它失而復得,重新回到了我們身邊,那麼,在物換星移之後的情境下,初心是否依舊?全書的劇情總帶著一點不確切的感受,像是都市人茫然無措、隨波逐流的心境。生命有許多不可控的情節,往往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真實地發生著,觸摸著我們的感官。那些感覺或許都是真的,然而一如書末所呈現的真實結尾,一些隱瞞與一些巧合,又謎樣地構築了尤安與黎娜的世界。
德國作家少見使用筆名,而拉爾斯.西蒙是何許人也?就其簡歷所透露的,曾經長時間待在科技產業,在瑞典則充當工匠。他的經歷不同於一般作家,生活卻更加貼近人們的想像。他的寫作手法有點像二十世初德語文學時興的斷片式長篇小說,每個故事有著自己的標題,彷彿獨立成篇,其實環環相扣。有時他並不依照時序走,因而拆解了結構,讓眼前的情節如夢一般地流去。許多對話,看似如賈木許的電影絮絮叨叨,最終它成就的是一場關於尤安自己一個人的公路電影。一則一則的斷片,是夢境也是真實。因為真實世界裡,總有一些我們看不見的巧合,正隱隱地帶著我們前往未知而又充滿驚喜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