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是這樣的人: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句話,你會寫下的是……

Dieser Mensch was ich

  • 作者:克莉絲緹娜.蘇撒姆
  • 譯者:紀雅玲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5/08/28

  • 定價:300元
  • 優惠價:79237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803-981-0
  • 系列:Forward系列
  • 規格:平裝/256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心靈勵志/自我成長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句話,
你會寫下的是……

蟬連德國暢銷排行榜22週!AMAZON書店讀者★★★★☆(四顆半星)發人深省!

生命是一個旅程,每個人都是旅人。
我們背負著許多行李前進,
有些是生命給予的,有些是自己選擇的;
但你可曾停下腳步,看看自己所攜帶的,
是什麼樣的人生?

唯有正視死亡,才能明白何謂生命。

裘安娜終於鼓起勇氣坦承自己的秘密,她偷偷從事應召工作,死前只希望女兒能原諒她。六十二歲的尤根直到臨終之前,最掛念的一件事,是盼望得到父親的認同。

曼佛雷德隱瞞孩子是領養的事實,導致兒子自殺身亡,多麼希望有機會在天堂向孩子解釋對他的愛始終不變。

賈科莫不願意寂寞地死去,選擇住在自己開的餐廳裡,在他最愛的烹飪香氣中等待離世。口吃的艾娃本以為自己將孤獨終生,但丈夫的愛給了她生命的意義,她在愛中滿足地逝世……

80篇人生回顧,80種臨終心情,句句皆如明鏡,映照我們的人生面貌,將每一個靈魂來到世界上所需要面對的衝撞與所能品嘗的美好,誠實地展露在我們眼前,見證一個又一個生命對於走完人生旅程所付出的努力。

生命無法被評斷,唯有接受,這就是我們走過的一生,這就是我們看過的風景。這80位臨終者向我們娓娓道出的,不只是沿途風光,更是旅人最秘密的絮語。愛過、掙扎過、美好過、悲痛過,最終,我們是否能窺見屬於自己的遼闊?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導演王小棣、中山附醫緩和醫療病房主任周希諴、諮商心理師林萃芬、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曾文珍、杏語心靈診所院長陳俊欽、諮商心理師/作家蘇絢慧 誠摯推薦!●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推薦序〉
真正做一次自己的主人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曾文珍



或許,每個人的軀體裡都住著一個委曲求全的靈魂,依著世俗規範、旁人眼光,過著生活。人們的心裡總是想著:「總有一天,我就可以……」、「等我有時間,我會……」但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那一天並沒有來、時間也不知跑到哪裡去……

作者克莉絲緹娜.蘇撒姆親訪生命進入尾聲的一些人;這些最終的告白,是多麼企盼自己的靈魂,能真正做了一次自己的主人。

由此反觀生命與生活的意義,或許才能使受困的靈魂獲得釋放。



〈推薦序〉
正視死亡,我們才會明白何謂生命
杏語心靈診所院長/陳俊欽



當生命不得不結束時,我們將發現:生命的容顏竟如此的凌亂、難以辨認:既沒有高潮迭起,也沒有百轉千迴;既沒有抑揚頓挫,也不教人心旌撼動;一點也不像我們想像中的神聖:百感交集、豁達淡定、抑或不忍卒睹──事實上,在生命終站前的臉孔,從錯愕、憤怒、驚惶、不真實與不甘心,到茫然、無助、不敢置信、討價還價,再到平靜、灑脫、無憾、心滿意足,一點特別也沒有。

偏偏,這就叫作人生。

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完整的寫出了自己投身於安寧療護第一線人員「臨終陪伴志工」的所見所聞。作者將八十位臨終者的自述在經得本人同意後給集結起來,以一種極為忠實、不具批判性的方式呈現。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實地接觸與現身說法,徹底瓦解了電影與文學所營造出來,關於死亡的神秘面紗與人造氛圍;卻反而留下了一種臨終時,那令人難以言喻、如坐針氈、莫可名狀的死亡氣息,有如泡水多時的發霉地毯,教人作嘔,卻又真切無比。

想像一下,倘若在你面前,一位癌末病患正用最後的氣力,撕扯著身上的各種救命管線,從氧氣管、鼻胃管、靜脈注射管到導尿管,同時用淒厲的嗓音嘶吼:「為何是我!我不要死!我不想死!救救我!我不要死!」血液、尿液與糞便飛濺,當死亡已經成為進行式時,叫不叫醫護人員已經沒有多大差別,而站在她正前方的,卻只有你一人。基於職責,你必須做點什麼,讓她安靜下來,然而,見到這樣的景況,你打算跟她說些甚麼呢?

忍著點,習慣就好了?

現在是最難受的,以後會越來越好?

我知道妳很不舒服,但是,過去就沒事了?

你將發現:所有慣常拿來安慰的話語,在那當下,全部都變成廢話──對於一位沒有未來,也不可能改變什麼的臨終者,你沒有任何的語言,是有說服力的,是派得上用場的。

死亡像利刃,貫穿了所有社會的框架、身分地位、道德評斷、一切的一切。沒有希望、沒有未來、沒有尊嚴、被任意擺布、被任意剝奪──如同作者在受訓經歷的:在紙領帶上寫滿自己牽腸掛肚的人事物,而後被老師一個一個硬是剪去,直到連「孩子們對母親的愛」也被剪去,什麼也不剩,而你什麼也不能做。

透過本書,您將會見到的,不是八十個臨終者的「盍各言爾志」,也不僅僅是人們對於稍縱即逝的生命悵惘;而是一種輕輕的嘆息、與上帝欲言又止的交易、尋常到不能再尋常的嘮叨絮語、最淡定的深層自我告白、抑或困惑驚恐無法自已的紛亂情緒──有許多臨終者提到:他們所說的,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然而,就在年復一年的日常生活中,萬萬想不到會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表露出來。

作者從「臨終陪伴志工」的角度揭露了這一切,卻很巧妙的避開了任何「愛要及時」、「即時行動」、「將每一天當作是最後一天」等等的警世寓意;她只是藉由這些臨終者的自述,讓我們明白一件事──

不管我們接不接受,打從我們出生的那天開始,我們就是一種廣義的臨終者: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正步向死亡。時時刻刻將那位活在未來臨終的自己放在心上,明白你們是一體的,不管此刻你做什麼事,他終將承受你所有的所作所為。別太期待自己會在空難或其他重大意外事故中驟然消失,也別指望自己活到一定歲數後就去自殺──那些都不是瀟灑,而是類似天天賭博、做著中大獎時我要怎樣又怎樣的愚蠢行為。

正如作者開宗明義的在第一句話說:「這不是一本有關死亡的書,而是一本生命之書」──去正視死亡,我們才會明白何謂生命。文中的八十位臨終者已經來不及明白生命了。但是你能。


關於作者
克莉絲緹娜‧蘇撒姆 Christiane zu Salm

德國知名媒體人,1966年生於緬茵茲。她曾經擔任媒體業經理、MTV音樂頻道老闆,創立民營頻道9Live,並曾在全球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電視製作公司工作。

自2005年起,她開始投入社會公益工作,加入貝塔斯曼基金會,並運用她的企業長才創立「創業教學網絡」。此外,她也是一位熱情的藝術收藏家。

比起享受鎂光燈下的燦爛,克莉絲緹娜對於燈光熄滅後的真實更有興趣。在接受專業培訓之後,她成為柏林拉薩路安寧療護院的臨終陪伴志工,會定期拜訪臨終者,傾聽他們回首過去的人生旅程,陪同他們走向生命的終點,她也因此寫下這本書。
內容試閱
至少有那麼個片刻,我令他們覺得快樂

不要相信那個站在我墳前的神職人員,他說的全都是鬼話。你們當中大概會有幾個自認熟知我為人的,向他描述我這個人有多好。省省吧,謝謝!我大可以裝作不在乎,反正我再也聽不到了。但我做不到!你們所知道關於我的事,以及對我的看法,很多都是不真實的,這讓我感到厭惡。因此,我現在留下你們應該知道的事。當你們站在我的墓前,請朗讀它。

我不認為我的生命跟我有多大關係,生命它自個兒走它想走的路,它就讓我這樣活著直到最後一刻。這樣也不錯,因為我本來就不屬於自己掌控生命那類型的人。我也不渴望什麼轟轟烈烈或特別的事,一切就自然而然地走下去了。我很幸運,從未遭受過虐待或被強暴,因為我沒有社會地位,而且長得沒什麼魅力。二十出頭時,我沒有畢業就離開了學校,最後在科隆一間公司的員工餐廳找到了工作。十九年來,我每天都在分發午餐;一號餐總是最貴的,但也是最好吃的。沙拉自助餐是我提議導入的,這樣每天至少可以吃一次健康的食物,這是我唯一可以引以為傲的工作成就。在員工競賽中,我的沙拉自助餐獲得冠軍,第二名由另一位女同事獲得,她的提案是下午晚一點可以再次提供新鮮的小圓麵包。後來她對我有點敵意,我猜是因為她偏偏就是沒想到沙拉這個提議吧。

也許你們曾私下討論過,為什麼我有車,還可以每年度兩次假,在員工餐廳賺的錢應該是無法負擔才對。現在我可以告訴你們了,因為我不用再害怕你們的反應:我在深夜從事應召工作。一開始是每兩週一次,後來愈發頻繁,直到我生病前幾乎是天天都做。應召工作尚可,我和客人處得很好,至少有那麼個片刻,我令他們覺得快樂,而賺到的費用也很不錯。在某次工作後,我懷孕了。現在妳知道了吧,芸雅,我是在哪兒認識妳爸爸,我從來不知道他的名字,且我從來就沒法子對妳描述他是什麼樣的人。當我得知自己懷孕的瞬間,已驚嚇莫名。我是不是不負責任地把妳帶到這個世界?

之後,一切都走樣了,我也沒有特別反抗。或許我的最大缺點就是,總讓一切順其自然地發展,很少有自己的想法。芸雅,請相信我,我該死的受到良心的苛責。我無法從頭說起這一切是怎麼從酗酒開始的,回首令我傷痛。我渴望回到過去,當一切仍是美好的時候。但妳現在不願再見到我了,因為我是個酒鬼。自從診斷得知罹患癌症,我就完全不願再見到任何人。我在員工餐廳待了十九年,但只有一位同事打過兩次電話給我,再來就沒其他人了。反正我的身體也不中用了。

要做得更好,我的女兒。振作起來,別步上我的後塵。多希望可以再跟妳說聲對不起,多希望我能夠自心中的禁錮解脫,請原諒我──無論何時。我不相信我們能在天堂再度相見。妳要好好活著。



裘安娜.塔爾曼,五十三歲,肺癌。(卒於二○一*年五月)





我覺得自己曾真正的活過

假如對任何事物都不再抱持希望,人的存在會是如何的景象?沒有觀點、沒有未來?那就必須從其他的視角來看待生命,如同一朵玫瑰,可以從上下左右或是對角來欣賞,從每個角度看起來的玫瑰都不盡相同。我也可以選擇是要欣賞玫瑰上的刺,還是花朵。

我的生命之花已枯萎,我現在躺在這裡,且即將離開世界。其實,我還是感到難以接受,即使他們已經跟我說過上千遍,但我壓根就聽不進去。可是事實就是如此。儘管我的花朵正在枯萎,但這不表示我只能看著生命的刺。現在,我的工作是看向生命之花,而且這也是我打算留給世人的部分。

說來我過得很好,這個「好」的意思是,我覺得自己曾真正的活過;我經歷過高潮與低潮,如同雲霄飛車,總是起起伏伏,有時甚至來個大翻轉。我認為,這就是人生。隨著年歲漸增,也越能體會,歷經谷底之後,無論如何總能再攀向山峰。困難的是,學到教訓的時機總是在低潮的時候,而且人們也必須願意上這一課,否則從自己身上是學不到什麼的。我人生最糟糕的時刻,是被解雇的時候。當時我的職業是廚師,身為義大利人的我,特別拿手的自然是義大利料理。我們曾是個很棒的廚房團隊,陡然間,老闆進來對我們說:「我們必須精簡人事,來客量實在太少了。就算有客人,他們也只點杯蘋果氣泡汁或小杯的啤酒,和一個瑪格麗特披薩。照這樣的生意狀況,我實在無法再付薪水給你們。」這對我不啻是個重擊。後來,我到其他義大利人的店裡求職,但沒有人錄用我。這些遭遇悄然地在我的自信上畫下一抹傷痕,我是否並非如自己一向深信的那麼會煮菜?我的專長是義式煎小牛肉火腿捲、肝臟和魚料理,加上香料,我就能施展令人垂涎的美味魔法。在面試時我總是說:「請您讓我表現我的所學!」無奈沒有人有興趣。

曾幾何時,我將自己的生活掌握在自個兒的手裡,開起了餐廳。店名喚作「玫瑰」,是間小店,我們只有六張桌子,店內氣氛舒適且食物美味,但不供應披薩。小餐廳總是高朋滿座,雖然我並未因此而變得有錢,但我再度找回了自我價值。對我而言,這比戶頭裡的錢來得重要。從原本被雇用的廚師到成為獨立的餐廳經營者,這樣的變動在我生命裡有如刺激的雲霄飛車。我熱愛自己的工作,我是行動派而非想太多的人,也因此我現在很難不看生命的刺,而只看當時的花朵。一切是從高血壓開始的,隨之是被診斷出「病重得無法醫治」的噩耗,然後我現在必須躺在這裡等死。我可是花了非常多時間想這件事,這樣真的很糟,也不符合我素來正面的個性。這讓人覺得大限之前的生命尾聲只是一段毫無慰藉與希望的時光。這令我害怕,我寧願思考仍可向前走且仍可規劃的生命。

我的太太伊蓮諾拉也是義大利人,提出了拯救我的主意:「你搬到餐廳去!」因為我不想死在家裡,那裡太過安靜了,更不願待在養護中心。我需要餐廳圍繞在我身旁打轉,那些聲響、氣味和熱絡的氣氛。伊蓮諾拉和我們的侍者安東尼奧在衣帽間和外場之間築了一道牆,我現在就躺在這個隔出來的空間裡,只是從此我們的客人都得把外套掛在他們的椅子上了。這樣我就可以「聽」「聞」餐廳裡的一切。在這裡我覺得很舒服,也可讓我把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開來。我們透過小廣告找到一位年輕廚師,當時他正好被上一間餐廳辭退(一如當年的我),我每天都告訴他肉類和魚類該佐以何種香料來準備,以及他可以從哪裡弄到這些香料。我會教導他直到我嚥下最後一口氣的那天為止。只要我還能這樣做,就會有希望。順帶一提,安東尼奧每天晚上都會帶上一杯上好的紅酒來到這個以前的衣帽間,我們倆會舉杯敬生命而酌。

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從事令自己感到最快樂的事,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我要特別感謝伊蓮諾拉為我所做的一切,尤其感謝她這個主意,讓我可以待在自己最愛的這個地方等待隨時可能造訪的死亡。伊蓮諾拉應該要把店繼續經營下去。由於沒有玫瑰色的棺木可用,就請你們在我的棺木上放置玫瑰吧。



賈科莫.路其,六十七歲。(卒於二○一*年五月)





我多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同

當我還能行動的時候,每個週五早上我都會來到父親的墓前。週五的早上是去墓園的好時間,因為幾乎沒有人在那兒。也許因為人們都選在週末辦事情,去弄頭髮,接著去市場。在墓園只見得到退休的人,在這些年裡我還沒在墓園裡看到過小孩。總之,整整十一年,每個禮拜我都會在父親的墓前站立,問他為何生前從不對我說他曾因我而感到驕傲。這個問題如此縈繞不去,以至於我會在墳墓前連續問三遍。這有助於治療,至少在那好幾排的墳墓前,我可以單獨一人和父親在一塊,這對我來說很重要。說完後我會覺得比較好過,即使他無法回答我,但在他的墓碑前大聲提問對我很有幫助。

我從母親那邊得知,他曾經以我為榮,不過,母親卻也是在父親死後才告訴我的。我是公立文科中學的高級參議教師,我的教學專長科目是數學和物理。我父親是國小老師,教的也是數學。顯然的,我很早就從他那邊繼承了這項職業愛好,但是我卻比他有發展。我猜測,父親無法忍受自己的兒子在同樣的職業上比他達到更高等的職位,也許是因為這樣他甚至嫉妒我。他總是跟母親自以為是地說,他多麼以我為傲,可是我根本不太相信。因為,他所表現出來的正好相反。如今我在垂死邊緣,思考這幾年來我們兩人之間的互動,我有很多時間可以好好地想。而我也發現,這些問題仍然在我心……more
1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