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那已經是一年又一個月前了。
未來和秀浩談戀愛的時間不算短。
按韓國年齡的算法,兩人都三十五歲了。
是被所有自認有基本常識的韓國人,認為最適合進行全方面干涉的對象。
在幾小時前,未來和秀浩結伴參加未來高中同學寶拉的婚禮。
因為是舉辦在北漢山山腳的畫廊裡的小型婚禮,換作平常,未來一定會嫌麻煩,不過那天說巧不巧,是個風和日麗又沒塵霾的春日,所以,未來心情愉快地到場。
寶拉和新郎從高中開始交往,戀愛長跑十年,往事歷歷在目,未來似乎看見了好萊塢青少年愛情電影的完美結局。
未來看著那個美麗又幸福、幾乎可稱得上是「理想婚姻」的場面,不禁思索著。
果然,我並不想結婚。
然而,不久後,她才發現秀浩想的正好與她相反。
對未來來說,秀浩是個優質對象,是個不錯的選項。
其實,未來從來沒擁有所謂的「最佳」愛情,總是在「將就」和「將就」之間作困獸之鬥。
為什麼秀浩是未來將就的選項?
很諷刺地,是因為秀浩常掛在嘴邊的「好男人」所導致的。
那麼,對未來來說,什麼才是「最佳」呢?
未來想要的愛情是,彼此各自守護自己的位置,尤其是要守護好自己。未來不想成為誰的,也不想擁有誰。
未來高中初戀男友羞澀遞出的信上,寫著:「妳是我的!」一看到這句話,未來渾身起雞皮疙瘩,還來不及細思那句話的意義,就像生理反應一樣,心一下就涼掉。
在那之後,未來自然而然地疏遠初戀男友。直到幾年後回想起來,未來能理解對方當時的心情。
他一定很想對人生中第一個女友說一句全世界最浪漫的情話吧。
所以,他像個機器一樣,把透過媒體和韓國文化所學來的語言,照本宣科地寫下來。
他想表達「我非常喜歡妳」,而他認為「妳是我的」是最完美的表達方式。他大概覺得那句話最能展現自己的男子氣概,也從沒懷疑過媒體說的「這是女朋友會想聽的話」吧。
但無論他說那句話的意圖為何,很抱歉(其實一點都不感到抱歉),那句話讓未來感到不自在。
未來不喜歡那句話,即便這使她必須與認為「那就是情話的精髓」的世界,產生碰撞,她也是莫可奈何。
未來二十多歲的戀愛都在與這件事搏鬥。
只要未來和某個男性產生一點好感,互相散發浪漫的氣場,進一步發展成戀人關係,類似的話便層出不窮。
未來偶爾會表達自己不喜歡那種話(比如「一輩子都只能看著我」、「我只有妳」、「我們要永遠在一起」之類的),但未來有時也會考慮對方的心情和當時的氣氛,隱忍不說。
未來的戀愛會在不知不覺間變成角色扮演劇—雙方各自扮演符合媒體輿論和社會認知的「男朋友的角色」與「女朋友的角色」。
老實說,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向心儀對象的第一次告白,也就是吐露最個人、最隱密的情感,都是依循著社會所教的劇本進行。
很多人認為愛情是一種本能,要發自內心地表達,各修各的戀愛學分。
但未來並不這麼以為,就像我們在學校學國語、數學和英文一樣,我們也從媒體上學到怎麼談戀愛,學到什麼是愛情,連自己沒意識到的最瑣碎小事,都是學來的。
什麼是浪漫?什麼是真愛?每項標準都不是我們自己制定的,而是取決於外界。
未來二十多歲時的前男友們,血氣方剛,會依循社會與媒體標準,熱絡地對未來計畫著結婚,不知是幸或不幸,那時候的他們沒有結婚的經濟基礎,因此,僅止於高談闊論,沒一個實現過計畫。儘管如此,還是足以讓未來每次聽見那種話,就感到心驚膽跳。
當然,就像某些人所言,「這個世界變了很多」,現代社會的結婚型態較過去更加多元。不過,未來認為我們依然無法忽略社會長時間以來所形成的婚姻共同特質。尤其是身為女性,未來不得不「防禦性悲觀」,把保護自己視為優先要務,所以,對未來來說,結婚從不在她的人生選項中。
正因如此,每當未來和男友的感情與信任加深,男友毫無例外地聊起「結婚」,都會被未來像打斷陣痛般地,無情摧毀。我們現在彼此喜歡,在一起很舒服也很快樂,到底為什麼事情會超展開,奔向不著邊際的「結婚」呢?未來無法理解這件事。
起先,未來不懂為什麼自己說「我不想結婚」時,很多男友都露出失望神色,直到後來她才明白個中緣由。
他們把那句話視為「我沒那麼喜歡你」的意思。
對未來來說,一個人可以很喜歡另一個人,但不想和那個人結婚。只不過這個世界不這麼認為。就「一般戀愛認知」來說,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是需要上網發文求救網友「這樣的女朋友……我是不是應該分手才對?」的緊急情況。
因此,就算未來說「我喜歡你」,也付出了相應的時間與行動以資證明她的愛,但「我不想結婚」這一句話,就會讓未來的愛情變得「才不是那麼回事」。
這也是為何未來亟需比「結婚承諾」更能表達愛情的「衡量標準」。
她也曾花了很多的時間與努力,向對方解釋她的想法。
當兩人的愛情成熟穩固時,有些男友會點頭裝作理解未來不想結婚,但只要愛情稍有動搖,或身邊的人介入越來越深時,未來的愛就會再次被質疑。長久以來,「社會達成一致」的標準是最簡單明確的,因此,做為社會成員之一,難以忽視之。
年紀到了三字頭,全新世界到來。
三十多歲的男人和二十多歲的男人不一樣,呈現兩極化現象,要不就是對未來展開「浪漫的愛情攻勢」卻不承諾婚姻、餘生和將來;要不就是開門見山地,要求未來「以結婚為前提」交往。
當時,未來身邊「腳踏實地」的朋友都已經步入婚姻,也步上育兒之路。由於未來只想談戀愛,所以她排除了「結婚前提派」的男人,繼續和那之外的三十多歲的男人交往。
不過,還有另一個問題。
這些男人不是真誠的戀愛對象。
儘管情況因人而異,不過還是有很多女性和未來一樣,沒有立刻步入禮堂的打算,仍渴望著浪漫的愛情。這類女性都會有下述的類似經驗。這對未來來說,是很有趣的現象。
「我愛你」只是未來用來表達情感的方式,但經驗告訴她,對某些男人來說,我愛你等同於「我想跟你結婚生子,白頭偕老」。
不出所料,男人們解讀「不想結婚」的方式果然也差不多。未來和有著相同想法的女性只是說了純屬字面意義上的「我不想結婚」,但某些男人會解讀成「我沒那麼喜歡你,這段關係對我來說也不重要」。
還有,某些男人聽見「我不想(和你)結婚」後,認為不結婚還同意交往的女性是可以隨意對待、忽略的對象。所以,他們忽冷忽熱、說謊或劈腿,導致真心遵守交往基本禮儀的女性身心受創。
另外,當他們遲來地確認了「我不想結婚」的真正意義後,會感到被嚴重侮辱,氣自己浪費了感情與時間。最重要的是,未來在二十多歲的戀情裡沒有感受過最重要的價值—守護「自我」。在約會暴力與數位性暴力盛行、分手需要擔心自己人身安危的現在,確實有遇到危險的可能。
未來重新回想自己在二十多歲,向前男友們表達「不婚」的想法時,前男友們投來的懷疑眼光,以及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的談戀愛方式沒問題,跑去求教無數戀愛高手後,那些戀愛高手所給出的建議。另一方面來說(雖然很遺憾只能這樣想),未來意識到她的前男友們都很了解自己說「不想結婚」的心理。
經歷二十多歲的戀愛期後,讓未來覺得很有意思的是,還是很多男性會把「愛情」與「婚姻」視為一脈相通。
當未來說出「愛」時,男友會相信未來說的,希望「結婚」;當未來說「我不想結婚」時,男友就會覺得「妳並不愛我」。
然而,包括未來在內,徘徊於浪漫叢林中的女性,非常擅長把「愛情」和「婚姻」完全分離思考。不僅僅是對此熟悉,對女性而言,把愛情與婚姻視為同一件事的思維,已經是上一個時代,早就翻頁了。
但是,未來回顧過往時,才意識到大多數男性仍留在上一頁。
未來覺得這可能是因為男性仍然認為,名為「婚姻」的制度是浪漫愛情的結局。可是,仔細觀察過現實婚姻的人就會知道,很多女性都不這麼想了。男性怎麼一邊覺得我「愛」我的女友,卻不知道女友的真實想法呢?真奇怪。
總之,異性戀女性最終不得不嚴肅正視這個事實,自己尋找自己想要與需要的浪漫愛情面貌,並鉅細靡遺地開出擇偶條件,導致許多女性的擇偶清單都超長—我的理想對象應該有哪些條件,又要排除哪些條件。
但即使擁有了擇偶清單,女性的選擇也不多,就兩種。勉為其難地收下一個名為「浪漫愛情」的綜合大禮包,連帶收下內容物之一—「婚姻」後,為婚姻犧牲奉獻;或兩種都拒絕,不要浪漫愛情也不要婚姻。兩者之一。
只有少數像未來一樣有著過人毅力的女性,拒絕以上兩種選項,不斷地思考與徬徨,還有,明知戀愛會帶來反覆的失敗與煩惱,仍不屈不撓地繼續下一段戀愛。
這是因為「戀愛」是無法一個人完成的事,所以,哪怕女人手持擇偶清單,走向外面的世界,尋找理想對象,但最終那份擇偶清單被以「結婚」為標準,發動「情話攻勢」的男性反利用的機率,壓倒性地高。
女人的心情就像帶著具體的客製化配方—追加一份濃縮,把鮮奶油換成義式濃縮咖啡,還有把牛奶換成豆漿,去了咖啡廳,結果咖啡廳菜單上只有一款咖啡。妳不喜歡這款咖啡?那就別喝了,忍耐吧。全世界充斥著這種脅迫。
All or Nothing?
這年頭,人們都能看信用卡優惠選擇辦哪張卡了,這樣做是不是太過分了?
未來偶爾會思索,有什麼方法能解套呢?我一定得從不喜歡的選項中選一個嗎?如果我不想放棄,也不想妥協呢?
我從年輕就遇到這種問題,是因為我從小心高氣傲,具備冒險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