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第三課 騎兵隊不會來
關鍵字:態度
有位新聞記者問我,當我帶著兒子又無家可歸時,怎麼還挺得住?他想知道,我是如何克服那股羞愧感的。我馬上回答:「等等,我們是無家可歸,但並非毫無希望。」
儘管我向他解釋,無家可歸不代表我們就是什麼樣的人,這樣的狀況並不能限定我們時,他充滿驚訝,無法理解這是什麼意思。當時我認為,這只是暫時的,那個狀況正好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在自己選擇的領域中磨練出更好的技能。不過我必須承認,兒子和我陷入那種被人視而不見的低階層,的確是非常令人難以接受。儘管我仍在工作,實際上卻跟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一樣。那種被人忽視的感覺會加重孤獨感,你會以為除了你自己之外,誰都不會了解你的處境。你的狀況當然只有自己才能改善,但在孤獨感作祟下,你會感到更沉重的壓力。
我之所以打破沉默,要把自己的故事公諸於世的原因之一,就是想藉此讓大家更加注意那一類人,也就是我所說的「無家可歸的白領階級」,這類人正在迅速增加。過去幾十年來,全美的無家可歸人口中估計大約有十二%,是儘管無家可歸但還是有工作,仍然每天去上班的人,而在某些特定社區,這樣的人更高達無家可歸者的三○%。這些人並不是你習見的在街角行乞的流浪漢,而是仍然有工作的家庭,他們一樣努力工作,甚至比那些狀況較優的人更拚命。
在我寫下這些話的時候,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對於個人到底造成多大影響,我們恐怕還沒完全搞清楚。每當股市大跌時,電視新聞和名嘴總是迅速播報,這個倒楣的公司總裁虧了十億,那個不幸的傢伙虧了五億,但那些身家蕩然的投資大眾呢?那些在倒閉的企業工作了二十五年的員工呢?有些人也許把自己留待退休的儲蓄都押在那些公司的股票上頭,滿心以為退休之後有所倚靠。這些人又該怎麼辦?這些人早就不年輕了,他們也許是五十五歲,也許是六十歲,但他們的長年投資卻一文不值,說不定連工作都丟了。這不只是失業而已,在那種年紀和經濟情勢趨劣的世道,他們還得去找個新工作。
不管你或你認識的誰是否正面臨這些逆境,這一課要教我們的是如何從我們所在之處,從此時、此地跨出去。即使你正處於危機之中,這個教訓也是合適的,畢竟這是我的經驗,而我跟各位也沒兩樣。不過我要先確認一下,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頭,什麼叫做上族班。如果你不是靠著本身財富或在擁有股權的企業過日子,那你就是個上班族。我說得明白點,如果你不在富比世四百大富豪裡頭的話,你只算是個上班族。因為你還沒到可以掌控的程度,你可能被裁、被併、被資遣,你的工作隨時可能被外包取代。如果你親自下場玩這場遊戲,例如當個股東或是合夥人,勝算是可以增加的。不然你只好當個馬前卒。不管你最後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全看你的態度。
那麼,我兒子跟我是如何經歷無家可歸,而不致陷入無助和絕望呢?答案是我媽媽教我的一個人生教訓,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這個教訓我有時候會忘記,但每當我看到某些苦難卻沒人伸出援手,而這個苦難可能會更蔓延、擴大時,我幾乎就能聽到媽媽問我:「兒子啊,如果你的感受如此強烈,你為何不挺身而出做點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