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磨練遲鈍的感覺--
月讀寺住持/小池龍之介
一九七八年生。月讀寺(東京都)和正現寺(山口縣)的住持,東京大學教養系畢業,二○○三年,經營網站「離家空間」,並開設了兼具寺院和咖啡店功能的「離家咖啡店」。目前在持續自我修行的同時,指導一般民眾坐禪。
智慧:「事實」和「印象」並不相同。
不安和悲傷都是「妄想」
在東北地區發生的大地震仍然餘波盪漾,至今仍然持續給這個國家帶來極大的精神動搖。極大的悲傷、憤怒和痛苦席捲了日本社會整體,許多地方都糾葛不已。
但是,我想要說的是,事實只有一個,那就是「三月十一日發生了災害」,之後令所有日本人煩惱的悲傷、無力感和不安這些精神打擊,都是大腦根據現實這個資訊,進行加工所產生的「妄想」。「遭遇災害的事實」和「把這個事實在大腦內加工成可悲的事物」之間有著決定性的差異。
換句話說,只要接受發生災變的事實,停止內心進一步加工成「可悲的事」,無論面臨怎樣的狀況,都可以平靜內心的起伏。這麼說或許聽起來有點冷漠,但其實我們必須用客觀的態度接已經發生的事實,隨時確認和訓練自己的內心。
我們應該避免內心慌亂起伏,把這次震災的危機化為轉機,重新檢討建立目前這個社會的大眾的心態。不要輕易消沉,要汲取這次「慘痛的經驗」,展望未來,才能夠從這次發生的一連串事態中得到最有意義的教訓。首先,我們來談一談內心產生的痛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一切都是「過去」的事
無論任何事,一旦發生了,就變成了過去的事。無論發生了地震,還是自己心愛的熱帶魚死了,前一刻發生的事會讓人覺得是「現在」的事,但十秒前、一秒前發生的事都屬於過去。也就是說,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但為什麼要為已經發生的事跌宕起伏呢?
不光是人類,所有生物遇到危害生存的情況,腦內就會產生「這是不好的事,要極力避免」的信號,這是生物的本性。這種迴避信號會產生不愉快的神經訊息,使內心激烈的起伏──表現出不安或是恐懼。
被人打、被人罵、被人降薪,遇到危害到自己生存的狀況時,就會認為是不愉快的狀態。不光是人類,貓、狗、蟑螂和蚊子遇到危及生命的狀況,也會產生「不愉快的神經訊息」,在這種不愉快訊息的作用下,心理狀態會受到影響,進而採取行動。
這種接近本能的神經信號系統可能是一種生存本能,已經融入了遺傳訊息中。老鼠一看到貓,就會察覺到危險,立刻落荒而逃。老鼠之所以對貓感到極度害怕,是因為覺得貓「對生存有極大威脅」,這種資訊已經烙在老鼠的記憶深處。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留下了深刻印象,經過多次回想,下次遇到相同的狀況時,就會拔腿而逃,這種生存機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避開危機。
相信大家可以想到很多類似的情況。
比方說,被上司臭罵一頓時,一旦覺得「好可怕,上司真討厭」後,下次只要看到那位上司,就會感到心神不寧,或是表情陰沉,甚至可能會故意避開上司。
這和老鼠看到貓就逃的心理狀態完全相同,但是,如果偷偷避開討厭的人,反而會讓對方覺得「那傢伙老是躲著我」,結果就更討厭你,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原本對生存有幫助的命令反而影響了生存。
因此,對生活在文明社會中的人類來說,有助於生存的不愉快信號反而可能會變成作繭自縛。這次的震災中,這種機制也發揮了作用。
直接受到災害影響的人會一次又一次回想自己失去了很多東西,失去了親人,失去了至今為止辛苦建立的很多東西,為此深陷痛苦。
很多人對這次地震造成的可怕現象留下了深刻印象,擔心會再度發生類似的地震,擔心下次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即使沒有直接受到災害的影響,仍然深感不安。
腦內的這種機制原本是為了保護生命,避免再度發生相同的危機所發出的命令,因為「發生了這麼可怕的事,為了今後著想,一定要好好記住」,所以不斷分泌不愉快的神經物質,導致壓力加倍。但這種可悲的訊息在腦內多次反覆、多次加工後,會不斷啟動這種不愉快的神經信號,最後導致無法擺脫精神上的慌亂,無法振作起來。
然而,正如我在一開始所說的,災害發生的事實,和以此為材料在腦內進行資訊處理後產生的「不愉快神經信號」是兩回事。發生的災變是事實,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可以認識到那是過去的事,停止進一步加工成為「可悲的事」,即使情況再糟糕,也可以平息內心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