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用佛陀的話來說,就是可以預防第二支箭射向自己的心。
在佛典《相應部經典》中,釋迦牟尼對祂的弟子闡述了「第二支箭」的佛法,簡單地說,就是以下的內容。
「修行者即使感到快樂,也要阻止對此產生的慾望(=第二支箭);即使感到痛苦,也要阻止對此產生的厭惡(=第二支箭)。把快樂當成純粹的快樂信號接受,痛苦當成純粹的痛苦信號接受,內心不要產生反應。因此,無論感到快樂或是痛苦,內心都不會動搖,可以保持平靜。」
「被上司斥責」的事實本身是「第一支箭」;對於這個事實感到沮喪,覺得「我完蛋了」或是感到憤怒「我要向上司報仇」的想法,都是第二支箭。
重要的是,「第二支箭」並不是現實,而是非現實,只是大腦製造的印象,只是虛擬的事物。雖然我們無法預防「第一支箭」,但可以避免「第二支箭」的產生。
但是,在震災剛發生後,社會氣氛似乎都在推崇「第二支箭」。雖然難免會想到災區的民眾,但是,把心生喜悅視為「缺乏自制」,要求民眾「節制」,完全是把「第二支箭」射向自己心靈的行為。
這是因為在精神上無法接受現實所發生的事,因為無法接受現實,所以無法邁向下一個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