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美麗人生的背包︰21個擺脫負面想法、情緒低潮的方法,讓你的愛情、工作、生活、人際關係愈來愈圓滿!

Una Mochila para el universo

  • 作者:艾爾莎.普西特
  • 譯者:葉淑吟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3/10/28

  • 定價:280元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803-887-5
  • 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304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心靈勵志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我需要多少的朋友才會有安全感?
我該如何從失戀的谷底走出來?
為什麼我總是為了小事抓狂?我要怎樣才能變快樂?

●西班牙好評熱賣突破15萬本!
●【創意心靈作家】李欣頻、【作家/廣播主持人】吳若權 鄭重推薦!

打敗我們的,通常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不願意走出來。

人類的大腦是一個尚未解開的謎,內心的情緒則是更複雜的機制,而這兩個未知數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果不能理解大腦和情緒的運作方式,以及它們是如何驅使我們行動和思考,那麼我們就會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終日被困在這團亂糟糟的內心世界裡。

本書以大量專業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將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的各種情緒問題,分成二十一條情緒地圖的路線指引,帶領我們按圖索驥探訪內心的感受,認識那些陌生的,回味那些溫暖的,撫平那些受傷的,打包那些不需要的……

想要改變我們的人生和人際關係,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困難。只需要一個輕便的背包,就能放進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和管理周遭現實世界的方法,展開屬於自己的美妙旅程。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創意心靈作家】李欣頻、【作家/廣播主持人】吳若權 鄭重推薦!

關於作者
艾爾莎.普西特Elsa Punset

牛津大學文學哲學系畢業,碩士專攻人文學科。此外她也是馬德里自治大學的新聞學碩士和卡米洛.荷西.塞拉大學的中等教育碩士。

她經常和各大媒體合作,也常舉辦座談會,主持社交與情緒學習的研究,針對孩童及成人推出有關情緒智商的研討會跟活動方案。她並在電台和電視台主持節目,對一般民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通往美麗人生的背包》進一步讓她晉身暢銷作家之列,她另著有《情緒化人士指南》和《極端的天真》等書。
內容試閱
第1條路線/我們需要多少的愛情?


六秒鐘的擁抱

這本書的醞釀和靈感,是以愛情為基石。任何幸福的人生都需要愛情不斷地滋潤,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愛情擁有決定性的地位:愛情深深影響我們快樂與否;愛情改變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所攬在身上的綿延的社交網絡、責任、渴求以及欲望;愛情超越一切,引導我們,帶給我們希望,讓我們傷心,也牽引著我們。

愛情橫跨各個大陸和文化,是尋覓更豐富生活、創意、避風港、幸福、溫柔、庇護和安全感的人生之旅。

面對這些猶如雞尾酒百味雜陳、時而產生衝突的需求,每個人的內心都會在自主需要和親密需求之間掙扎。我們需要的不見得是同樣的愛情或者同樣程度的熱烈,但這輩子不管我們的愛情是什麼顏色,到最後,終得找到一個出口,一種表達方式,一個扎根的地點。

這些橫越我們對愛情和情感需求的路線,是我們人生旅途重要的路線,是我們人生之路主要的渠道,我們得對其他人保持開放、淨空阻礙,使之順暢通行。路途上,我們必須供給氧氣和清水,促使沿途的花朵和植物盛開,打造遮風避雨的庇護所。我們無法操控或改變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因此,在接下來談論愛情的篇幅,我想來說說幾個它最常見的作用,讓大家解開疑惑,或採取策略,以比較祥和的方式,接納和傳達這種捉摸不定、難以揣度,而且不可或缺的情感。

不過,在繼續之前,先來看代表愛情基礎元素的字彙:感同身受。

我想我在《蟻窩》的數十個單元當中,從沒口頭提過「感同身受」這個字;然而,我曾暗示不下數十次,因為這是傳達愛情的一個基礎元素。而我們這種不可思議的感同身受的能力──模仿他人並感受到他們的情緒,稱為鏡像神經元。當你打呵欠、喝水、彎腰撿拾鞋子,你的神經元──也就是大腦的細胞,會活化並產生連結。但是鏡像神經元還有個特殊功用:不論看到其他人做什麼事都會開始活化,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情緒。我們感同身受的能力,也囊括了同情、憐憫、良心、合作、內疚以及罪惡感……其他人的眼神和感覺能夠活化並連結我們。我們生來就不是孤單的,而是注定與他人相互連結。

感同身受有個不可思議之處,那就是我們對於跟自己相近的人,比較容易產生這種感覺。相似的人以及共同的生活,能增強感同身受。或許某種來自道德複雜性或文化同理心的因素,侷限了感同身受的範圍──比起去愛或尊重跟我們同文同種的人,去愛、尊重和感受不同文化、種族、性別、年紀、信仰,需要更強烈的感同身受。

我們從歷史就能清楚知道,我們感同身受的範圍,從幾個世紀前便開始延伸到同文同種的同胞身上。接下來幾十年,我們勢必能對其他種族表達感同身受和尊重,儘管今日我們多半還是殘忍地對待他們。我們來看一個確切的實例,說明繁多的族類都需要感情的滋潤。


哈洛醫生(Harlow)的實驗

所有的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和非人類,呱呱墜地後,都會循著多種不同的方式來碰觸母親。七○年代的經典實驗證實,我們需要安全感和受到保護,換句話說,跟其他人產生連結是最重要的。實驗負責人是個鐵石心腸的美國心理醫生,名叫哈利.哈洛(Harry Harlow),他將幾隻小猴子帶離母親身邊,關進籠子,裡面有幾個代理母親䔮,一個是布偶母親,一個是鐵絲母親。兩個「母親」都其貌不揚,但鐵絲母親有個供給奶水的器具。然而,那些飽受驚嚇、缺乏安全感的小猴子,一天有二十二個小時會待在布偶母親身邊,只有喝奶時才靠近鐵絲母親。有幾隻小猴子被迫跟在鐵絲母親身邊長大,牠們消化牛奶的能力弱,免疫系統比較差。這個實驗在當時引起相當多的矚目,那時認為孩子跟大人肢體接觸是種寵溺、有害的行為,因為比起生理上的需要,情感在人類的生活相對無足輕重。到了今日,我們都確實知道,比起純粹的生存需要,只有當我們的情緒上的需求,特別是安全感和情感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才會開花結果。

我們需要多少的愛?

四千萬年的進化,證實我們需要跟他人肢體接觸。我們有相互感覺身體的需求,卻不曾承認和滿足它。我們碰觸、凝視彼此,是埋藏於深一層的需求,但是要跟他人產生連結,需要時間和欲望。我想我們許多人不習慣碰觸他人或讓他們碰觸我們,儘管我們身體和情感上都需要去感覺我們所愛的人。其他靈長類生物許多時間都待在一起清潔、碰觸、撫摸對方的身體,人類反而覺得肢體的碰觸跟性有關。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動作,想著相互碰觸的感覺多麼美好:花個二十秒鐘,閉……more
1 2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