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認識反芻思考,找回自我安頓的信心
諮商心理師 許皓宜
在談《反芻思考》之前,我想先談談李介文心理師。
介文是我在專業上的好夥伴,我們曾在各種面向上有多次合作,我十分欣賞他對心理科學實事求是的精神,並將這些觀點與實務經驗靈活整合。我知道他一直深入探索腦波研究,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某天,介文告訴我:「姐,我想買腦波儀。」我還來不及勸阻,他就馬上入手了這台要價不菲的昂貴儀器。
你們知道嗎?對腦波有興趣的人不少,但在沒有任何迫切需要,且無法保證購買儀器會帶來什麼好處與效益前,就傻傻地投入幾個月薪水,將它買下來進行研究的,介文是我所認識第一人。從那一刻開始,我便明白,李介文就是我未來想要長期合作的專業夥伴。
果然,購入腦波儀後,我又看著介文到大學醫學院多方請益,加上自修學習、參加多種專業課程,他在科學研究上摸索出很多屬於自己的一套理論方法。介文原本就是一名從事專業多年的臨床心理師,加上腦波儀的科學輔助後,他的每週接案量達到一個驚人的程度,更把自己的專業拉到一個可信賴的高度。
當我知道介文要出書時,最好奇他的第一本書會從哪個地方著手?看到《反芻思考》的書名時,我忍不住會心一笑,心想這主題實在太適合他了。因為在這本書中,介文不是要帶給我們什麼軟性的療癒主題,而是透過心理歷程中,「反芻思考」的慣性,帶我們去看這個現象如何對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造成影響。
「反芻思考」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理解的人性經驗,介文在本書中,以牛有好幾個胃室為例,還沒完全消化的食物,會放在胃裡的某個空間,空時再從胃逆流回嘴巴嚼一嚼。這和人類的情感慣性相仿,比方說,失戀的人想不透為何分手,過往的愛情經驗便一直放在心智的某個空間,想到時又提取出來反覆回想;此刻你可能以為自己已經想通了,過一陣子才發現原來心裡還過不去——這,就是「反芻思考」。
介文同時也發揮了他的科學精神,結構性地帶我們從人際、親子、愛情、自我,理解「反芻思考」在人生中可能出現的時刻及其影響,目的是帶著我們從生命挫敗中,重建正向的自我概念,學習與人性的黑暗面共存。
在介文所描寫的這些故事中,我想,我們都能看見過去某些時刻的自己。然後再一次,學習自我安放。既然人生是無盡「反芻思考」的過程,那就讓我們在這種反反覆覆、高低起伏的思緒中,學習好好活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