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理想受阻
「我已經半年沒有工作了,但我不認為自己是個草莓族……」
志鴻從小就是個資優生,從國立大學商學院畢業後,也順利地找到了一份外商的工作。一開始,志鴻滿懷著希望,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身手,展現過去的學習成果。不過漸漸地發現,事情似乎不如想像中那麼順利,負責帶領志鴻的前輩最常跟他說的一句話是:「同學,你已經畢業了,很多事情跟在學校裡學的理論,有很大的差距,你要趕快適應才行!」
志鴻不是沒有感覺到來自四周的壓力,但他心中總有些不甘心,認為自己不應該跟現實妥協,因此,在很多地方,他試著用自己的想法去做。例如在一次與客戶的會議中,志鴻試著跟客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認為這樣對他們比較好,但客戶竟然跑去向他的公司前輩說,還問前輩為什麼志鴻會這樣提議,讓前輩非常不滿,撂下了狠話,如果志鴻再繼續這樣下去,也不用再跟著他學習了。
志鴻心中覺得滿腹委屈,畢竟自己很認真地為客戶的利益著想,無法理解為什麼大家都墨守成規,不接受自己的意見。於是,他為了捍衛自己的立場憤而辭職了。對於志鴻的決定,公司上下都非常不認同,尤其是當初錄取志鴻的主管,認為他不懂得反省自己的作為,還選擇了逃避,是個名副其實的草莓族。
離職後,志鴻在家裡待了一年多,這段期間,他努力找工作,發現要找到一間讓自己能夠盡情發揮的公司不容易,去面試了幾家公司都沒結果,也因此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
*
「我可是拿過書卷獎的耶!為什麼卻在工作上跌了一跤!」
從大學開始,佳諭就一直跟著指導教授做研究,碩士班畢業後,也在教授的實驗室裡擔任研究助理,不管是研究、行政、教學各方面,都不曾讓教授擔心,長期合作下來,深得教授的喜愛。
即使如此,佳諭的心裡總是有一個聲音出現,助理這份工作總不能做一輩子吧!但除了研究之外,她也沒什麼其他專長。聽人家說業務工作最好上手,不如去當業務好了!於是,佳諭鼓起勇氣辭職,投入業務的行列。轉職後,雖然她很努力地了解公司的產品,但常常會遇到「除了產品之外,不知道要跟客戶聊什麼」的狀況,跟著公司的學長學姐跑客戶時,看著他們可以輕輕鬆鬆地抓住客戶的需求,三兩下就搞定一張訂單,自己才開口介紹完產品沒幾句,客戶就把目錄蓋上,聊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佳諭實在沒興趣跟客戶閒聊,她自認很能分析客戶公司的需求,無奈客戶都聽不進去,自顧自地說下去。
「明明這些建議都很適合他們,為什麼他們都不聽呢?」每當又遇到拒絕時,佳諭的腦海就會圍繞著這個想法打轉。
事情不像你想的那樣
我所見過的反芻者,大多都對生活懷抱著理想。這也難怪,如果對生活無感的人,才懶得想這麼多呢!「生活受阻」是我們最常遇到的現象,因為生活中不會什麼事都盡如人意,如果是一些小事就算了,工作和生涯規劃這些大事如果不照著計畫來,後果可能難以想像。
如同先前所說,大腦傾向自動幫我們找答案。但在很多情境下,如果我們遇到的事情很重要,大腦還沒找到答案之前,會先啟動自我警覺的反應,提醒我們「有危險發生了」,隨即產生例如緊張、生氣、沮喪等情緒。這樣的情緒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於是我們不想要這樣的情緒,同時也不想接受讓我們產生情緒的事件。
在上述兩個案例裡,志鴻與佳諭不斷地在心中問著「為什麼?」,但進一步去看,他們所想的「為什麼事情不像我所想的這樣?」比較接近於「為什麼事情『不能』像我所想的這樣?」,也就是「我要事情是我所想的這樣」,如此一來,想法自然會一直繞圈子,卻總是繞不出去。反芻者在事情一開始發生時比較少會真正去問有建設性的「為什麼」,而比較偏向消極的抵抗,不想讓事情發生而問「為什麼」。
因為,真正令人難以接受的,並非事實如何,而是事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失落經驗
「沒想到,我一個不注意,竟然差一點造成無法挽回的事情!」
三天前的某個深夜,岱儒的媽媽告訴她,自己胸口痛痛的,因為當時已經很晚了,她請媽媽先休息,如果還是很痛的話,再帶媽媽去看醫生。當時,媽媽痛了一陣子之後,狀況稍微和緩了,所以岱儒也不以為意,但三天後,媽媽胸口又痛得很厲害,送醫後,經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醫師說,幸好有趕上就醫的黃金時間,否則狀況會非常危險。
回家後,岱儒對此感到非常自責,覺得自己差一點就要害死媽媽了!她很懊惱,為什麼自己當時不再多注意一點?如果可以再注意一點的話,媽媽或許不會發生緊急送醫的事件;如果平時多關心一點媽媽的飲食、運動和健康狀態,或許就不會有機會罹患心肌梗塞了!
這樣的想法,讓岱儒神經緊繃,隨時都戰戰兢兢的,對媽媽的一切都非常注意,連工作的時候都沒辦法專心。
*
「我一輩子做好事,為什麼得癌症的會是我?」
我念碩士班的時候,研究主題是癌症病人的心理調適,曾在醫院的放射腫瘤科和癌症病房待過一段時間,俊憲是當時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位患者。
他是一位國中老師,平時生活嚴謹自律,十分注重健康,在工作崗位上克盡本分,努力教育英才。有次他因鼻塞就診,醫師認為是感冒,好好休息就好,但情況卻越來越嚴重,到大醫院耳鼻喉科就診後才發現,自己罹患了鼻咽癌。
俊憲十分不解,明明自己平時很注重養生,作息規律、不菸不酒,而且身為虔誠的佛教徒,他本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原則,平時做事小心翼翼,沒想到卻發生了這樣的結果。
抗拒無法改變的事實
我永遠忘不了第一次見到俊憲的那天,他用一種無助的眼神對著我說:「我實在想不透,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子……為什麼會是我?是不是我有什麼地方沒有注意到?是不是我有什麼地方做錯了?」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面對失去,例如失去親人、失去所愛的人、失去健康,諸如此類的「失落經驗」。岱儒差一點失去了媽媽、俊憲失去健康,除了產生令他們非常不舒服的情緒,以及「抗拒」的想法之外 ,也出現了「如果當初做了什麼,是不是這些事就不會發生……」的想法,認為當時做了這些,或許就可以避免失去。然而,這些反應都是變相在抗拒事情的發生。
在反芻思考當中,人們大多是圍繞著已經發生的、無法改變的事情,試圖去找出一線契機。事實上,很多事情的發生並沒有理由,這樣下去,很可能將自己陷在整個事件裡面,猶如墜入五里霧中,越是糾結越難看清事實。
令人難以接受的,除了事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更慘的是,我們對這個事實無能為力,一點辦法都沒有。
人際困難
「我只是成績沒他們那麼好而已,有什麼了不起的!」
研究所考試快要到了,于婷班上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想報名研究所考試,班上彌漫著一股緊張的氣氛。她發現,班上開始組讀書會,在課堂上或圖書館中都可以看到同學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討論,于婷不想要孤軍奮鬥,於是詢問室友靜怡,能否加入她的讀書會。
「可以是可以啦,不過我要問一下大家的意見喔!」靜怡似乎有些為難地說。過了幾天,靜怡回覆她,讀書會的人數已經不少,不需要再增加新的成員,否則很難分配讀書的章節。這讓于婷感到困惑,在她之後,有一個同學也想加入讀書會,結果靜怡一口氣就答應了。
「明明就是看我的成績沒有很好,擔心我沒有貢獻,搞不好是擔心我拖累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我也是很努力的啊!」
充斥他人評價的社會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很微妙,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很真誠,但是對方卻用另一套評價標準來看我們,不斷地給我們打分數。照理說,真正的友誼不該用條件來衡量,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實際上,真實的世界卻不是如此,我們很難避免他人給予我們的各種評價,從學生時代的成績、念的學校,畢業後從事的工作、收入、開的車子、住的房子……在在都把我們劃分成不同的族群。我們嘴裡說著不喜歡這樣,但是心裡卻默默地接受了這套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於是人人都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沒有真正地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這個系統給我的評價,是真正的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