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出」
沒有「丟棄」那樣深的苦澀,但也不到「放手」那樣的灑脫。
只是簡單的、中性的,自然而然的「清出」。
斷捨離,就是「出」的美學。
以人體為例,應該就很容易理解。
我們都知道,如果吃東西卻沒有排便,也就是便祕的狀態,有多麼痛苦。如果攝取食物,就必須消化、吸收能量,並且排泄,這是生命「新陳代謝」的原理和原則。
新陳代謝就是「生命的機制」。
有進,就要有出
有出,才能再進
然後,再次清出
如此單純的機制,卻具備莫大的力量,能夠:
● 左右人生
● 提升「人生的新陳代謝」
● 找回原有的生活方式,並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
當然,改變會顯現在轉職、結婚、離婚、再婚、生產、搬家等何種形式,是因人而異。
仔細回想,我們的人生向來都是一連串的「加法」。幾十年來,任由各種資訊牽著鼻子走,不斷地添購各種物品。但這些物品隨著時間經過,不管在物理或精神上都變得過剩,現在已經成了亂源。
此外,一直以來我們所能得到的解決方案,就只有以塞進更多的物品、保管更多的物品為優先的「收納術」和「整理術」。我強烈地認為,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在所有的地方及層面上,都由於這樣的「收納思考」,而被「多餘」、「過剩」和「惰性」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居家環境、工作職場以及人生,都是相似形。
住家、身體和心靈,也是相似形。
現在已出現「精簡過生活」的提案,也有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捨棄和減量的效用,但仍有許多人無法擺脫「先留起來再說」的「收納」魔咒,飽受折磨。
相對的,「斷捨離」則是不斷地去蕪存菁的減法的解決方案。
「斷絕」、「捨棄」、「脫離」都是減法的詞彙。
一直以來,我們都本能地、反射性地拚命添購物品、累積物品,但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刻意的「減法」。
但「斷捨離」本身並不是目的。
透過執行斷捨離,以結果來說,物品自然會減少,但我也要特別強調,「有出才有進」、「有進就要出」的循環才是重點,「出」與「進」是同等重要的。
本書並非提倡簡單生活,也並非居家整理指南書。
最大的目的,是撼動我們根深柢固的「對物品的價值觀」,刺激行動,讓生活進行新陳代謝,促使人生出現變化。
邀您一同進行更深一層的斷捨離!
斷捨離重視的是空間,而不是物品
斷捨離重視以空間為主的思考方式──「空間軸」。
也就是說,儘管「太多了所以丟掉」、「不用了所以丟掉」並沒有錯,但更重要的是「為了維持舒適美觀的空間,將物品精簡到最適合的量」的思維。這樣的觀點,是實踐斷捨離時不可或缺的關鍵。
斷捨離是「生活的新陳代謝」。物品維持在妥善的數量,與自己維持活性關係的物品在恰當的時機汰舊換新,這才是理想的狀態,也是原本的自然樣貌。這樣的狀態,也才是具有餘裕的美好空間。
然而,如果全以「物品軸」來思考,就會變成「東西還能用」,完全找不到任何丟棄的正當理由。
儘管我對這樣的「物品軸」思考提出警告,但坦白說,其實我現在依然偶爾會陷入「物品軸」思考。
前幾天,去外國出差的朋友送了伴手禮給我,裝伴手禮的盒子是布製的,造型非常精美。因為太精緻了,我忍不住把它收進衣櫃裡面。
然而幾天以後,我猛然回過神來。捨不得丟掉買名牌衣物鞋包時附贈的紙袋,蒐集了一堆,這是每個人都會做的事,而我居然也做出了相同的行為。
當然,保留一些盒子和袋子無可厚非,但那時候的我完全沒想到那麼多。那完全是條件反射式的行動:「精美的盒子↓保留」。
那個盒子如果換算成價格,應該頂多幾百圓日幣吧。然而我卻沒想到「我並不需要這個盒子,應該把它處理掉」,而是理所當然地把它送進衣櫃裡存放。
也許物品上都沾滿了看不見的「強力膠」。
沒辦法去想「我應該用不到,所以不需要」,即使想要丟掉,也覺得舉步維艱──這是心理上的重量,也是名為「執著」的強力膠。只是對物品的依戀而已。
有人將住處的收納占比換算成房租,這些根本不用的物品在家中存放幾年、幾十年,如果把它們所耗掉的房租金額與物品本身的價值相比較,一定會令人頭昏眼花。但我們卻無法輕易認同這種換算方式的合理性。
這種傾向最容易顯現在衛生紙和保鮮膜等日常用品的囤貨上。這類物品並不昂貴,以價格來說不算什麼,但我們卻會囤上一堆這類日常生活中「總有一天應該會用上」的物品,將收納空間徹底填滿。
住家內外的自我落差造成痛苦
塞在衣櫃深處,根本不會再穿的各種衣物。雖然不是電視劇《大奧》的世界,不過有人把它形容為「無人寵幸的側室」,我覺得妙不可言,彷彿可以聽見衣服的唏噓:「為什麼你老是穿別件,什麼時候才會眷顧我?」
換成另一種說法,「沒人穿的衣服」與物主的關係性,散發出「非活性能量」。
如果每天呼吸瀕臨塞爆的衣櫃汩汩流出的非活性能量,物主當然也會變得混濁。住在這種充斥著非活性能量的房屋裡,就會不願意長時間待在家裡面。
為這種荒廢、沉澱的住家煩惱的人當中,有許多都是在外頭精明幹練的菁英女強人。在外表現備受肯定,然而回到家面對的卻是一團亂的空間,這樣的落差令她們痛苦不堪。外出時全身行頭都是高級名牌,住處卻由於大量的雜物,亂得像貧民窟。這種教人笑不出來的笑話比比皆是。
我還聽說過因為實在不敢讓別人看到住處,連四年一度的天然氣定期檢查都假裝不在家,或是「朋友突然來訪,只好把散亂一地的東西全部扔進浴缸裡蓋起來」。
但是,這樣的行動應該也讓本人非常痛苦。
也有不少人為了逃避雜亂的住處,一頭栽進宗教世界。
這樣的人無法抵抗「愛」、「光明」、「淨化」等悅耳的字眼,藉由投入這樣的世界,想要提高自我肯定感,但如此一來,反而會與現實漸行漸遠,只看到想看的東西,就如同活在幻影的世界裡。
但是斷捨離可以讓人脫離這樣的幻境。以下就是個實例:
經驗談2 擺脫髒亂住處後,邂逅了真命天子
三十多歲的洋子小姐(假名),表面上給人的印象是明朗快活、在職場上活躍的職業女性。
然而她的住家卻髒亂不堪,令人不忍卒睹。房間裡堆滿了工作使用的大量資料,搬進來以後,紙箱完全沒拆,堆在一旁,床邊則是放滿了她私底下沉迷的占卜和心靈學書籍。
她交往的對象,都是比她年長、社經地位不凡的男性,不過全是已婚男子。她的住家和戀愛,共通點就是「見不得人」。
她一直心想「總有一天要大掃除一番」,然而每次回到家,就彷彿被沉重的磁場拉扯住,動彈不得,只能懶散地喝酒、抽菸,把窗戶緊閉的房間搞得烏煙瘴氣……洋子小姐說,「如今回想,簡直就像住在鴉片窟裡。」
然而有一天,她得到了一個機緣。
洋子小姐在朋友邀約下參加講座,認識了斷捨離的概念,立刻理解到「丟棄雜物,打造舒適的生活空間,才能改變人生」。因為她聯想到外表開朗活潑,內在卻懷抱著深刻的煩惱,而且不為人知地住在垃圾屋的自己的境況。
於是洋子小姐花了約三個月的時間,清理掉各種雜物。她清出來的垃圾量,多達一輛二噸卡車。
後來沒有多久,她便認識了一名年紀相仿的陽光青年,與過去交往的類型截然不同,兩人的感情很自然地發展,開始拜訪彼此的住處。
男友進房間以後,居然立刻無意識地脫下了襪子。他在從來沒有別人進來過的洋子小姐的住處,彷彿把這裡當成自家,極為自在。後來兩人很快就結了婚,也生了孩子,現在她成為家庭主婦,在地方都市悠閒地陪伴小孩。
洋子小姐捨棄大量的物品,得到了適合「真正的自己」的伴侶,共同經營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