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要怎麼寫?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個故事是「無人島的大發現」。
有艘船遭逢船難,五歲的孩子與父母還有其他乘客分散,抓著一塊木板,獨自一人漂到無人島。他在島上尋找食物,住在洞窟之中,孤獨存活了十五年。
在他二十歲的時候,奇蹟似地獲得航經船隻搭救。那時候,他對人們這麼說:
「各位,請聽我說!我有個大發現。只要把貝殼排出來,放進去一個或拿掉一個,就能呈現不同東西的數量了!」
這就是著名的「無人島的大發現」的故事。應該說,是我剛剛才編出來的。這位少年如果沒有遭遇船難,能順利上小學的話,首週就會被教到加法與減法。因為,那是人類長久累積下來的初步知識而已。但是,那樣的知識如果完全歸零,就會發生這種悲劇。
網路上隨處可見的文章,事實上有很多都是這種的。先人早八百年前早已徹底考察,該說的也全都說過了,結果卻只用自己腦袋思考,然後得意洋洋地想用本身結論使出決勝一擊……全都是像這樣的隨筆。
網路很多年輕的專業寫手,書寫戀愛中人們的樣貌、對此提出意見,博取網頁瀏覽次數。例如要是想交往的話就這樣、想同居的話我覺得這樣、想結婚的話我覺得這樣,想分手的話我覺得這樣。
那些東西,夏目漱石早在一百數十年前就幾乎都做過了。
漱石為當時還處於封建時代的日本,突然從海外引進個人主義或自由戀愛等概念,眾人一時之間不得不意識到「什麼是自我」、「什麼是戀愛」,此後就將明治(一八六八~一九一二)數十年間思考的內容,大量文字化。
舉凡如,描寫初入大學因初戀情感而困惑的《三四郎》,乃至於再也無法相信他人,撒謊測試他人行動的《從此以後》、《心》,雖然書中沒有直接的性愛描寫情節,卻能窺見至今仍未改變的愛情百態。大正(一九一二~一九二六)、昭和(一九二六~一九八九)的日本文學者,由於漱石頓時變得過於偉大,只得勉強接續他的腳步持續進一步寫下去。
既然一百數十年前的漱石都寫出那些著作了,年輕的專業寫手或小說家要是不接續他的腳步進一步書寫,現在根本沒有再書寫的意義。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這就不是我捏造的了,而是出自十二世紀的法國哲學家伯納德(Bernard of Chartres)。意思是,人類在歷史中一點一滴的持續累積就像巨人,我們如果不站在那肩頭上瞭望事物,就無法期待進步。要是從零開始站在地面上,就會淪為那位遭逢船難的少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因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於一六七六年寫給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的書信中引用伯納德的話,而聲名大噪。
「我如果能夠遙望彼方,那完全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
牛頓與虎克的這段佳話,說的是科學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過就算是音樂家,像巴哈、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馬勒,全都是在引用過去的同時,一點一滴創新。他們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對於後世而言,他們自己後來也名列那所謂的「巨人」之一。
例如,要是電影的話,關於「為什麼有意思」這方面,只要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觀點遙望,評論就能慢慢成形。「小津安二郎七十年前就發明了這個手法,後人將該手法逐漸發展下去」、「這個攝影角度很類似黑澤明,只是另外下了一番苦心」等,像這樣加以俯瞰。
前項所述在「圖書館」查詢「第一手資料」,完全就是為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說的就是這樣的態度:「關於此前,已經沒有討論的餘地了呢。接下來要談的是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