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引言
怎麼了?
這是醫生和病人之間常見的開場白。當有人因為右下腹疼痛去就醫,內科醫生會在提出這問題之後做體檢,抽血,做電腦斷層(CT)掃描。如果是闌尾炎,就安排手術來解決問題。
專注於問題所在是醫生制定診斷和治療進程的方式。在醫學院,我接受了識別疾病指標和表徵的訓練。在解剖課上,教授會叫我們成群圍繞在裹著床單的屍體周邊,教我們鑑別疾病。一具屍體表現出脂肪肝,另一具有著指關節特別大而扭曲的纖細手指。教授指出來,那指尖是如何像天鵝頸子那樣向下彎曲——通常是一種由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畸形。有些學生把這具屍體叫做「天鵝」,可是當我湊近查看那女人的指關節,她指甲上碎裂的粉紅指甲油更令我吃驚。過了二十年,這細節仍然牽動我的心。我們的學院訓練把重點放在什麼是異常,但這抹色彩讓我愣住,原因正好相反:這太正常了。
精神科醫師也會問「怎麼了?」但病患給的答案往往很含糊,可以精確找出問題的檢驗比較少,而且不太能光靠一個簡單療程來解決問題。不管診斷結果如何,大部分來找我的病人只想要一樣東西:更美好的生活。他們渴望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人際連結、快樂和意義。他們想要少一些壓力,但又希望有更多參與。我告訴他們,世上沒有魔法棒可以消除煩惱和憂慮。我還警告他們,提防那些堅持有一種解方可以讓人壓力盡除、幸福過活的人。負面情緒是完整人生的一部分,世事本無常,壓力、挫折和失望是無法避免的,除非你構建一個無比安全、和現實隔絕的生活,活在泡泡中。然而活在泡泡中有個問題,泡泡總會破滅的。
克服生活中的種種障礙需要心理韌性(resilience)。但什麼能激發人的韌性?是什麼讓我們能彎曲而不斷裂,使我們能?回彈?答案是活力——作為幸福核心的一種充滿生氣和幹勁的積極感。
活力往往關係到健康的老年生活,但實際上它對每個人都有益。活力有時被定義為「靈性的健康」(health of spirit),是指無論身心都能勝任某項任務的感覺。和心理韌性一樣,活力常被認為是人與生俱來的特質,但擁有活力不是靠運氣。活力不在你的腦袋裡;它是從你的有意識的行為產生的。無論你是二十還是八十歲,活力都能讓你充分利用每一天。活力關係到許多正向的健康結果,例如生產力,更能應付壓力和挑戰,更良好的心理健康以及管理負面情緒的能力。簡言之,正如作家、心理學者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指出的,「抑鬱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本書提供了培養活力、創造更美好生活的日常策略。你將了解日常活力的三大泉源:有意義地和他人進行連結,參與有挑戰性的體驗,以及為自己以外的事物做出貢獻。
從二○二○年初疫情爆發以來,哀傷和失落讓人措手不及——失去的不只是親人,還有我們的日常,包括工作、節慶、學校教育、社群關係等等,太多了。專家警告,醫療難關之後可能會出現精神疾病海嘯。COVID-19也暴露了美國社會結構中仍然存在的不平等。我們得花大量精神和氣力來啟動早該發生的社會變革。
甚至在二○二○年的劇烈危機之前,許多人就已感覺自己有如生活的局外人,忙著滿足他人的需求,壓抑自己的慾望,而許多意義重大的時刻就那麼悄悄流逝,美好事物被忽略,人際連結也中斷了。我們的日子往往忙到爆,卻又並不圓滿。生活已變成一種吃力不討好的打地鼠遊戲,可是連贏得一隻難看的絨毛玩偶的機會都沒有。
「這陣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須』而不是『想要』。」有個病患告訴我。
另一個病患解釋說,「我常問我丈夫一天過得如何,然後幾乎不聽他回答。我的體貼舉動沒少過,但我的心思卻在別處,想著一封還沒回覆的電郵,或者一件忘了辦的雜務。昨天我問丈夫一天過得如何,他告訴我他已經回答過了。兩次!」 為了應付日常生活中的過度需求,人們常會將注意力向內轉移。自我關注(self-focused)的注意力可以在短期內產生效果。我們需要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來處理許多經驗,以便從中學習然後向前邁進。但是過多的自省可能會導致自我專注(self-absorption),讓我們陷入沉思默想。當這種情況發生,困在自己的腦袋裡可能會起反效果,使我們和他人隔絕,失去增長智慧、鍛鍊體魄和拓展心靈的機會,而無法找到重振活力的綠洲。
做為精神科醫師的經驗使我堅信,自我沉溺(self-immersion)不是解決大多數問題的辦法。活力並不是來自「發現自我」而與世界脫離,活力來自於在人世當中好好活著。
接受精神科醫師訓練時,嚴格的住院醫師歷練教我學會如何診斷重度抑鬱發作,以及如何分辨躁鬱症和分裂情感性障礙。我把重點放在減輕病人痛苦這個急迫問題上,而較少花時間提一些大問題。我不是問「如何能改善這人的生活?」而是照著我學到的,把注意力轉向更直接的問題:「我應該開多少毫克的抗抑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