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韌心態

Everyday Vitality:Turning Stress into Strength

  • 作者:薩曼莎.博德曼
  • 譯者:王瑞徽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2/11/28

  • 定價:399元
  • 優惠價:79315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626-7181-36-2
  • 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320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心靈勵志/自我成長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完成實習後,我繼續在醫院工作,然後在曼哈頓開了家私人診所。我的私人病患問題不算嚴重,但許多人受困於感情問題和工作壓力。有些人正與抑鬱和焦慮纏鬥,還有些人是我所說的「還好」——勉強浮在水面上,但仍能感覺到被往下拉。透過藥物和治療的結合,我的目標是減輕他們的痛苦和焦慮。我把自己看成「抹除」(undo)問題的專家。
在外人看來,克萊兒(所有病患均以假名稱呼)的生活或許令人羨慕,然而她只感覺木然、缺乏成就感。她有三個年幼女兒,一個工作狂的丈夫,還有一籮筐責任,包括當「班級媽媽」,往返接送一個不知感恩的婆婆去看醫生。克萊兒的一天很長、累人而且單調。她辭去全職律師的工作,但繼續從事她認為「有趣但需索很多」的義務法律工作。她覺得孤立,和一群老友斷了聯繫。漫長的一天過後,為了平撫疲憊的神經,克萊兒會一邊品嘗兩大杯紅酒搭配一輪布里乳酪加餅乾,一邊看《慾望城市》影集重播,一邊偷偷抽根菸……或兩根……或三根。她知道這種習性不健康,但它能讓她放鬆。她每週來就診時,我們都會想出一些辦法來幫她減輕那種不知所措、煩躁和悲慘的感覺。
幾週過去,克萊兒有了進步。據她說,她和丈夫的爭吵減少了。她對婆婆不再那麼挑剔,對孩子們也不再充滿不耐。然後,某次門診,她直視我的眼睛,說了令我吃驚的話。
「博德曼博士,我討厭來參加每週的門診,」她坦承,「我們就只是討論我生活中的壞事。我坐在妳辦公室裡足足抱怨四十五分鐘,就算我當天過得很好,來到這裡也會讓我想起所有負面的事。我不來了。」
她果真沒再來,那是我們的最後一次門診。那也是我人生的轉捩點。
克萊兒的話很刺耳,但她說得有道理。美國精神醫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把精神醫學定義為「致力於心理、情緒和行為障礙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的醫學分支。」重點放在疾病上,沒提到可以做些什麼來提高那些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那些「還好」但沒能活出精采的人的幸福感。我被訓練專注在病人生活中的問題,根據書本行醫,結果我的努力讓克萊兒感覺更糟。
克萊兒的事讓我重新思考,當精神科醫師究竟意謂著什麼。我開始意識到,問題的「抹除」不必然和病患感覺精神振奮有關。即使像抑鬱症這類問題被治癒了,也不見得表示人會過著圓滿充實的生活。我很擅長緩解痛苦,但對於增進幸福感或愉快過日子的要素所知不多。關於什麼是心理健康,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四十歲那年,已經有了丈夫和兩個小孩的我回到學校。顛倒家庭日常是件混亂又可怕的事……而且讓人腦洞大開。賓州大學有一門獨特的課程,應用正向心理學(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由該領域先驅、長期致力於解決這類問題的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領導。早在一九九○年代末,他便呼籲用新的方式來看待心理健康。
塞利格曼博士在他的著作《邁向圓滿》(Flourish)--在我加入該課程的同一年出版--一書中寫道,「做為心理治療師,我不時會幫助患者消除所有憤怒、焦慮和哀傷。我以為這麼一來患者就能得到快樂。但是並沒有。患者變得空虛了。這是因為活得精采——擁有正向情緒、人生意義、良好工作和正向人際關係——的技巧絕非將痛苦最小化那麼簡單。」
在住院醫師實習期間,我學會診斷疾病和開藥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在賓州大學的那一年改變了我的想法。我研究了心理韌性、樂觀和創傷後成長。我探討了生活型態和心理社會因素在影響心理健康上起的作用。我學習了促進幸福感的實證 介入措施。塞利格曼博士介紹我認識迪利普.傑斯特(Dilip Jeste)博士,他是一位著名精神病學者,一直在研究老年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幸福感。值得注意的是,傑斯特博士和他的團隊發現,近四成思覺失調症患者表示,他們時時刻刻或多數時候都很快樂。這些患者感受到的幸福感等級和疾病的嚴重程度無關,而是和正向心理因素有關,像韌性、社會參與、樂觀和掌控力。在一個又一個病人身上,我發現在疾病中找到健康,在哀傷中找到快樂,在壓力中找到力量是可能的。
畢業後,我重返工作崗位,腦裡充滿解決老問題的新方法。我開始向醫院人員講述如何同時管理壓力和增?力量——不單在患者身上,也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醫護人員是公認全國「壓力最大的工作者」)。兩個月後我推出部落格:PositiveDescription.com,目標是將一些有科學依據的資訊提供給那些沒時間讀科學期刊,但又渴望從最新研究中獲得可行及可靠見解的人。部落格的貼文迴響顯示,有太多人渴望擁有更多的生活意義、人際連結和參與。
如今,我視自己為一名正向精神科醫師,對於促進病患的正向心理健康以及解決他們的問題有著同等關注。在我的臨床實務中,我對病人的幸福感、心理韌性以及病理鑑定、症狀的減輕同等重視。我相信活力是幸福的要素,日常韌性的核心。我也相信活力是一種可以學習、實踐的技巧。
在許多情況下,我的建議和普遍觀念背道而馳。當代對自我關注的強調,牴觸了有意義的人際連結、他人導向(other-oriented)的行動能使人強大的研究。我們被告知要活在當下,尋求愉悅,避免各種不適。然而,能讓我們感覺在生活急流中站穩腳步的是,當我們學習、成長和自我挑戰的時候。
除了擷取最新的研究,我的許多建議都是多年來我和無數患者共事、聆聽他們的故事的成果。我的建議也反映了我身為母親、妻子、姊妹、朋友以及一個從大學開始接受治療的人的觀點和體驗。
每個人都該對底下幾句話有正面回應:

我期盼著每一天。
我幾乎隨時都很靈敏、清醒。
我有精力、有精神。
我感覺生氣蓬勃、活力滿滿。
1 2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