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推薦序
成為壞女兒,
妳才能從生病的母愛中健康起來
《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作者╱心理師 黃惠萱
當編輯寄給我這本《討厭媽媽的我,是不是個壞女兒?》的推薦邀請函時,我看到這個名字就被觸動了,這跟我多年前寫的書《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在書名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直接挑開了病態的母女關係中不能言說的負面情緒。
幾年前我根據多年心理治療經驗,寫了《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這本書,這是一本以母女關係為主軸來談療癒的書,希望每一個在母愛中創傷的母親與女兒,能夠從自己的角色裡痊癒並且自由。本書的作者金善英諮商師的目的也是如此,她用「成為壞女兒的練習」來幫助女人從有害的母女關係中健康起來。
我還記得當初上節目談《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時,很多主持人都會從書名開始問起,大家實在太好奇,怎麼可以把這麼離經叛道的內心陰暗感受搬上檯面?這是可以談的嗎?我一次又一次地說明,這些在家庭親密關係裡不能言說的感受,應該被聆聽、被療癒,甚至足以寫成一本書,或未來更多本書。
我可以想像,當《討厭媽媽的我,是不是個壞女兒?》呈現在台灣讀者的面前,討厭跟壞這些負面字眼,會帶來怎樣的衝擊或是誤解。一本好書不應該被耽誤,所以我想貢獻自己的一點心力,從心理師的角度,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並使用這本書。
健康的家庭關係會致力讓每個成員都能有符合自己年齡的身心發展,這在創傷且病態的母女關係裡則不然,因為母親沒能從自己的創傷走出來,對生病狀態的母親來說,想健康長大的女兒,成了母女關係裡的「壞女兒」,而作者寫的「壞女兒的練習」,是在教女兒們怎麼離開受損的母女關係,完成自己的身心獨立的練習。
身心獨立有很多種定義,在此引用Hoffman對「分離個體化歷程」的觀點,他認為青年前期的心理分離,包括以下的四個重點:功能獨立、態度獨立、情感獨立、衝突獨立。金善英諮商師所提的壞女兒練習,和這四種層面的獨立有許多重合之處。
有時我和受困於母女關係的個案準備了好久,她終於等到搬出家的契機,但是一個人住的時候,她卻讓自己過得不好,讓母親有機會拉她回去,也讓自己失去獨立的動機,其實她早就不用依賴母親,具備自己獨自處理事務的能力了,但卻沒能維持自己的功能獨立,對此,金善英諮商師教女兒們想一想「為了自覺地與媽媽保持距離,打算怎麼做呢?」,女兒們可能會說「為了不再在意媽媽,我打算做運動/我決定去外地工作/我要專心考試」,要不斷練習專注於自己的人生。
不管物理距離多遠,如何不再用母親的眼光看自己是另一重考驗,態度獨立指的就是能夠有與父母不同的價值觀、信念、思想。要培養屬於自己的觀點,就需要用第三者的角度跳出來和自我對話,金善英諮商師請女兒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觀察自己跟媽媽的關係」,然後想一想「妳以後想跟媽媽建立怎樣的關係?」不是母親要的關係,而是妳想要的關係!只要妳願意想,就會愈來愈往自己邁進。
我想最難的一關,就是不管我們是幾歲的人,永遠都渴望來自父母的肯定與支持,當我們不那麼需要父母的讚許或親密,情緒支持不完全來自他們時,才擁有真正的情感獨立。
金善英諮商師請女兒們練習「和年幼的自己共鳴」、「請長大的我理解童年的我的心情」,這些都是照顧自己內在小孩的練習。她還提到「如果妳對突如其來的獨立決定感到憂慮,那就好好地同理自己的心吧,替自己的獨立加油吧!」成為自己的道路是艱難辛苦的,難免會焦慮和憂鬱,請妳不要立刻走回跟母親連結的道路,先好好地擁抱自己,為自己打氣吧!當妳真正獨立的那一天,即使與母親靠近,也不會輕易失去自己了!
當妳能完成前面每一階段的獨立過程,衝突獨立對妳來說就會相對容易,妳能維持和父母不同的意見或做法,維持在衝突狀態下的自我穩定,因為妳能夠區分自己和父母的情緒,免於因為父母而內疚、自責、焦慮、壓抑、埋怨以及憤怒。
金善英諮商師提到只有當女兒面對母親時的負面情緒大幅降低之後,女兒才能自在地對媽媽說更多真心話!像是「對媽媽說出自己的心聲」、「指出媽媽的態度」、「讓媽媽知道不該指責我」等,當妳的心境達到多重的獨立,這些應對就不是意氣之爭,當妳清楚自己想表達的是什麼,溝通就不會流於情緒化的爭吵。
當妳的自我更清晰且夠強大時,更多的溝通不會惡化關係,反而能澄清誤解;當妳不斷練習當個母女關係裡的「壞女兒」,同時成為一個愈來愈健康、愈來愈懂得怎麼讓自己幸福的人,此時妳要對自己說「我真的很不錯,我是個好女兒,我也會是個好母親,我愛我自己,我也會好好地愛每一個角色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