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媽媽的育兒焦慮:我總擔心孩子無法好好長大
來到諮商室的媽媽們最常有的煩惱就是剛剛討論過的「對孩子生氣」,第二多的煩惱則是「擔心孩子無法好好長大」。其中這種擔憂也是出自於太愛孩子的心,越愛就會越害怕、越不安。人生原本就充滿不安了,現在又要擔心對自己而言最珍貴的孩子會出什麼問題,整個人只會變得越來越焦慮。
但是和其他的不安相比,「育兒的不安」在某種程度上是能夠透過想法或行為的改變而減少的。孩子的年紀越小,能夠移動的範圍就越小,他們會像向日葵看著太陽一樣,只看著媽媽,所以只要好好地保護孩子,其實基本上不會發生什麼令人擔心的事情,媽媽們那顆不安的心才是「育兒的不安」背後的真正原因。
關於孩子無法好好長大這句話,我想每位媽媽的定義都不同。但在這裡,我會將這句話定義為「身體和心靈沒有正常發育,無法愉快地享受自己的生活」,以這個概念作為標準,審視育兒過程是否真的存有缺失。
當我們以上述這個概念作為判斷基準時,孩子可能無法好好長大的情況如下。
當孩子遭受虐待或被以粗暴的方式對待時
當孩子請求幫助,卻選擇無視時
對孩子放任不管,不關心孩子時
不提供孩子生活必需的食衣住行時
認為自己是孩子的所有者,過多地干涉或控制孩子的行為時
批評、蔑視或鄙視孩子,讓孩子感到羞恥時
父母親陷入過度的自我陶醉,並表現出完美主義的態度時
如果孩子受到虐待,不只身心會立刻受到傷害,他們的靈魂也會受傷。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親的放任、無視或過度的控制,無法完全認可自己的存在,同時也會喪失生活的目標與動機,陷入無盡的徬徨之中。曾有這些經歷的孩子們大致上會有兩種應對方式,一種是將自己的傷口深深地壓在心底,另一種則是用行動表達自己受傷了。前者可能會表現出憂鬱、畏縮和極度不安的樣子,後者則會表現出反抗、具攻擊性和復仇心態。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最近的電視劇或電影在描述精神疾病患者的童年時期經歷時,無一例外地都會出現遭受父母親虐待的場面。將受到的傷害化為行動的狀況如果太過嚴重的話,就很可能患上精神疾病;而壓抑創傷的情形過於嚴重的話,就會脫離現實,罹患妄想症或是產生幻覺。如果演變成這樣的情況,就真的是「沒能好好長大」了。
但我想,至少會讀這本書的人,應該沒有人會像上述的情況那樣對待孩子,所以各位大可放心。只要沒有發生上面所說的情況,孩子沒能好好長大的可能性其實是非常低的。假如沒有上述那些行為,還是覺得孩子似乎沒有好好長大的話,首先應該要思考所謂「好好長大」的定義是什麼。也許孩子也是在依照自己的獨立性和自我認同成長,只是這樣的成長方式正好和媽媽的標準不同而已。即使這樣的獨立性無法幫助孩子通過大學入學考試,無法幫助孩子進入理想的職場,但那也絕對不能說這樣的方式就是錯誤的。很多媽媽都會認為孩子要以和別人差不多的平均值成長,自己才算是有好好養育孩子,所以只要孩子稍微偏離這個標準,媽媽們就會急得跺腳。
當一個隸屬於平均值的人有很多優點,如果具備平均值的學歷和資歷,看起來就會像個平均什麼事都能做到的人,也會得到更多能夠過著平均值生活的機會。將平均值的生活換句話說,其實就是安穩的生活,大多數父母都會希望子女能夠安穩地融入這個社會,安穩地步入下一段人生,例如上大學、就業、結婚和生子等。唯有過著安穩的生活,才有機會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為了讓孩子能活在平均值所做的努力是有其價值的。
但就算真的平均地完成了所有任務,如果孩子自己感到不愉快,甚至感到自己的靈魂正在逐漸枯竭時,這所謂安穩的人生也會逐漸崩毀,例如離婚、離開工作多年的公司,甚至還會因為某些荒腔走板的行為,讓自己的經濟狀況陷入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