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親密關係會出現的扭曲
夫妻、家人或戀人等親密關係之間因為反覆分享負面情緒,而導致關係破裂的情況很常見。在一般的社會關係中,如果自己的心情不好,就會自然而然避開與其他人交流;如果某個人看起來非常生氣,其他人也會本能地避開與他對話。《真愛旅程》中的妻子因為心情一團糟,同樣也迴避了與同事們的聚餐。我們本能地知道自己需要防護罩的時機,在心裡受傷或受到嚴重傷害時,人們自然會想待在安全的地方、想要被人安慰。英國精神科醫生約翰·鮑比表示,這種狀態會激起人的依戀,當依戀被激起時,想要得到安慰的對象就會是支持並愛我的人。成人的情況,那個對象很可能是愛人或配偶。不過如果沒辦法從期待得到安慰的對象身上感受到充分的愛,那受到的傷害就會是好幾倍。
電影中的妻子應該也很希望丈夫能夠充分理解自己的心情,但無論再怎麼愛那個人,持續承受對方的氣話與怒火是非常困難的,配偶也會因為對方的話受傷。當某人像火山爆發一樣表達憤怒時,如果想承接住那份情緒,則必須要掌握藏在憤怒底下的挫折感或悲傷。如果有人朝自己發脾氣,我們自然會覺得被攻擊了,而跟著發脾氣回去或者避開,這是很理所當然的本能反應。
很難避免的關係
在社會上,如果有人無緣無故地朝自己發火,那麼避開就算了;如果那份怒火讓自己遭受到心理或生理的傷害,則可以透過法律途徑解決。儘管如此,家人之間要用上這種方法並不容易(當然也有互相傷害導致離婚或家人之間斷絕往來的情況),如果被最親近的人傷害,對於自己的想法和對他人的基本信任就會產生變化。
與最親近的人產生摩擦的時候,人們經常會歸咎於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這個時候感受到的情緒會非常羞恥和哀傷,只要有那麼一點羞恥與悲慘的感受,就會引起憤怒,透過憤怒發洩,稍微掩飾一下恥辱感。如果不想讓自己受傷,我們也必須減少會讓對方受傷的話和舉動。
那些刺痛我內心的話
與人的對話是一種習慣,也就是說,自己有一套慣用的溝通和對話模式,讓我們來看一下吧?
1. 斷定性的話語或「先」這個詞
當期待得到對方的安慰或向對方搭話時,卻聽到對方說:「我知道了,先這樣!」、「就先這樣做吧!」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受傷。「先」這個詞代表,「我沒時間聽完你的話,或者我已經明白了,所以不要再說了!」在表達我理解、聽懂、充分了解你的意思時,盡量不用「先」這個詞。
家人1:「我希望你不要到處亂脫襪子。」
家人2回答A:「是嗎?我知道了,先這樣。」
家人2回答B:「哦,我有那樣嗎?以後我會注意的。」
家人2的兩個回答都包含「我知道了」的意思,哪一個回答聽起來更溫和呢?
2. 在生氣的狀態下不使用比喻性的表達方式
有一些人會在非常生氣或憤怒的狀態下,為了讓對方丟臉或習慣性地使用比喻性的表達方式,我在諮商室見到的幾位諮商者就是這樣。那天預約的人特別多,沒有事先預約的M因為等了一個多小時,所以非常生氣,一進諮商室就馬上對我發火:「妳是在寫什麼長篇小說嗎?妳知道我等了多久嗎?」雖然我面對過很多憤怒的人,但在那一刻也很難理解和體諒M的心情。如果他是說:「我等了很久,所以今天真的很生氣。」這樣我還會比較容易體諒他,但像M一樣會那麼說的人並不會直接說出生氣的狀態,而是會靈活地利用間接手段傳達。
H就和普通的青少年一樣,有很多想要的東西,例如:朋友之間流行的遊戲機或價格不菲的夾克等。在孩子的要求下,H的爸爸回答:「你以為我們家是富豪嗎?你不知道我工作有多辛苦嗎?」父親的話可以解釋為,「有富豪的財力才買得起遊戲機或夾克,但是我們家並沒有富豪的財力,所以沒辦法買給你。」其中涵蓋著「我為了家庭很努力地付出,你應該要感謝我」的意思。如果父親直接對H說:「看來你有很多朋友都有那些東西,你真的很想要嗎?但是我現在沒有餘力買給你,抱歉。」這樣誠實地回答,孩子會更容易理解。
我們在理解語言時,通常需要掌握整體的脈絡。不只是H,不管是誰都沒辦法因為父親說:「你以為我們家是富豪嗎?」就馬上聽懂他的意思。父親使用了「只有我們家成為富豪才能買得起」的極端比喻,讓對方自然而然感覺被羞辱,這種對話方式只會給對方留下嚴重的傷害,讓兩個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保護自己和對方的兩種方法
如果不想讓自己受傷,我們也需要體諒對方,因為如果只是想傾訴自身情緒並希望對方接受,這種關係無法持續很久,請認同並反射對方的話。當孩子要求父親購買負擔不起的高價物品時,與其威嚇、發怒或羞辱孩子,不如這麼說:「看來你是真的很想買○○、看來你真的很想要那個東西。」父母通常會在腦海中思考要不要買給孩子、有沒有餘力買給孩子,當無法滿足對方的欲望時,承認孩子想要擁有那個東西的心情並說出這個事實可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父母才會發怒,因為父母認為如果表現得強勢一點,對方就會退縮,儘管孩子會受到傷害,但至少不會再繼續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請「先承認對方的願望和欲望」和「重複並反射那句話」。承認對方的願望和欲望並不代表要照著去做,真心地理解和認同對方的願望後,誠實地表達自己還是沒辦法幫忙滿足的事實。請記住,承認對方的情緒不代表自己輸了。
試著模仿對方話中的情緒詞彙:
家人1:「你為什麼總是對我碎碎念?」
「你那樣會讓我生氣!」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都會聚焦在「碎碎念」,接下來很容易會出現這種話:「那才不是碎碎念」、「我什麼時候碎碎念了?」在這裡出現的情緒詞彙是生氣,試著聚焦在生氣上面吧。
家人2:「原來你現在很生氣。」
可以再補充說:「我能從你的表情看出你真的很生氣,我想更加了解你的情緒。」儘管如此,「生氣」和「憤怒」屬於相當強烈的情緒,因此先承認對方生氣的情緒,不要再多說話,讓各自擁有一些思考時間。
原封不動地承認情緒和表達出來吧。
家人1:「你好像根本不在意我、不關心我,讓我覺得很難過、很空虛。」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都會聚焦在「不關心」上面,從而容易辯解說自己並沒有那樣或者發怒,因而產生誤會。請試著聚焦在情緒詞彙「難過」和「空虛」上面。
家人2:「嗯……原來你最近覺得很難過、很空虛。」
「你的表情真的看起來很難過。」
再次重述對方的情緒,一起停留在那份情感上,就能有緩解負面情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