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第一章
拒絕別人就心慌
樂怡是一名工作了八年的檔案管理人員,年底正是她工作最繁忙的時候。然而,正當她焦頭爛額,焦慮於自己的工作無法按時完成的時候,和她很要好的一名同事小李向她提出了一個請求。小李說:「樂怡,我突然接到了主管安排的一個很重要而緊急的任務,非要今天做出來不可,可我實在是不知道要怎麼做,毫無頭緒,妳能不能幫幫我?」
聽到這個請求,樂怡的心情突然變得非常複雜,進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
一方面,面對一個來自相處了八年的同事兼朋友的請求,她真的不知道怎麼拒絕,生怕自己一拒絕對方就會生氣,會覺得自己「不夠意思」,甚至會因此和別人說自己的壞話,或者在下次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採取報復行為,故意不幫自己。但就算對方不生氣,樂怡也過不了自己這一關,看起來小李真的遇到了麻煩,而一個樂於助人的人怎麼能袖手旁觀呢?
然而,另一方面,樂怡自己的工作還沒做完,還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幫一幫自己,實在是無暇給予別人幫助。已經連續加了幾天班的自己,要是再去樂於助人,恐怕今天就要睡在公司了。雖然事實如此,但是樂怡還是有一些責怪自己,在這份自責之下,樂怡還隱隱地感受到了一些憤怒和委屈,這是怎麼回事呢?答應小李的請求會讓自己很難受,但是不答應小李的請求會讓自己更難受,到底要怎麼辦呢?
關鍵字:脆弱
無法拒絕別人,是討好型人格的一個主要特徵。然而,你為什麼無法拒絕別人呢?要知道,一個人的行為背後,必然是有很多感受和信念支撐的。比如,「我不吃榴槤」這個行為的背後,必然是「一想到吃榴槤就覺得噁心」的感受,和「榴槤真臭」的信念。而你不能拒絕別人的行為背後,是「一拒絕別人就感到恐懼」的感受,和「別人很脆弱」、「我很脆弱」、「關係很脆弱」的不合理信念。
脆弱的別人:我一拒絕,對方就會生氣
討好型人格的人之所以無法拒絕別人,首要的原因就是內心關於「別人很脆弱」的基本信念。「我一拒絕,對方就會生氣」、「我一拒絕,對方就會受到傷害」,這都是對於「別人很脆弱」的預期。這份預期可以充分解釋我們拒絕他人時的一部分恐懼,當我們和一個一碰就會碎的人在一起的時候,當然要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就讓對方粉身碎骨。在這種預期下,但凡有一點良知的人都會深感恐懼、如履薄冰。
脆弱的父母
「別人很脆弱」的基本信念,一部分來自我們過去的經驗。很多人認為討好型的人之所以常有討好行為一定是因為他們有著強悍、權威的父母,而實際上,這類人的父母往往是脆弱的、敏感的。當孩子對他們的要求說「不」的時候,他們的反應不是勃然大怒說:「看我不打死你!」而是感到自己深深地被傷害了。他們會面帶委屈、淚水漣漣地對孩子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真的太難過了。」「你這樣做了之後,我一連五天都在失眠,飯也吃不下,工作的時候也不能專心,以至於被老闆罵了一頓還扣了工資,現在真的不知道怎麼辦好。」
這樣的經驗,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們告訴自己,千萬不要拒絕別人,因為我一拒絕,對方就「心碎」了!
脆弱的投射
「別人很脆弱」的基本信念也來自我們的投射。所謂投射,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機制,就是我們將自己的感情、衝動或者願望歸結在另一個人的身上,並因此扭曲了我們對他形成看法的過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去郊遊,在碧水之中看到一條紅色的鯉魚游來游去。這個時候我們心想:「這條魚是多麼幸福而自在呀!」魚到底是不是幸福而自在的呢?沒人知道,真正幸福而自在的其實是暢遊在青山碧水間的人。這就是投射,我們將自己愉悅的感受歸結到了魚的身上,以至於認為魚是幸福而自在的。
而你之所以認為別人很脆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將自己的敏感與脆弱投射到了別人身上。
不會拒絕的人,往往是非常善良的人。正是因為他們自己在遭到拒絕的時候會感到很受傷,會懷疑對方的拒絕是不是「不再愛我」的意思,是不是我哪裡得罪了對方,對方才會如此無情?所以他們才無法拒絕別人,以免他人因此承受被傷害的痛苦。
但是他人真的這麼脆弱嗎?也許是,也許不是。就好像魚到底是不是自由自在,沒人知道一樣。重要的是,你將自己的脆弱投射到了他人身上,並因此讓自己陷入了無法拒絕的艱難境地。
脆弱的我:別人一生氣,我就很害怕
與討好型的人心底「別人很脆弱」的基本信念交相呼應的是「我很脆弱」的自我認知。
討好型的人之所以不能拒絕別人,首先是因為「我一拒絕,對方就會生氣」的結果預期,但是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你能擁有一種「別人生氣就生氣,關我什麼事」的態度,就不會有什麼討好型人格問題了。最關鍵的是,我一拒絕別人,別人就會生氣,而別人一生氣,我就會更加難受。所以,為了不讓自己痛苦、害怕、難受,我還是不要拒絕別人比較好。
進入兒時的狀態
從理智上來說,我們當然知道,即便別人因為我們的拒絕而生氣、記恨,也不能把我們怎麼樣。像是之前提到的不能拒絕同事的樂怡,她會因為沒有幫助同事就丟掉工作嗎?會因此而失去所有的愛與友誼嗎?會被判刑嗎?統統不會。但是她就是忍不住擔心、害怕、不知所措,好像只要別人一生氣,自己的生活就「完蛋了」一樣。這是一種失去理智的狀態,一種兒時心理狀態的重現。
每個孩子一出生,都不得不與兩個身高和力量是自己的幾倍、幾十倍,時刻決定自己是否可以吃飽,是否可以獲得情緒滿足的人,也就是我們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父母每天和藹可親、充滿關切,那還好;然而現實並非如此,很多父母總會因為生活的壓力、自身的狀態等原因脾氣暴躁,漠視孩子的需要。這在成年人看來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在成年人的社交環境中,你生氣就生氣,一會兒就好了,要是你總是生氣我就不和你交往了。但對一個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必須面對的,沒有選擇。一方面,這兩個「巨人」的怒火在他看來就好像地震山洪一樣可怕,無處可以躲閃;另一方面,這兩個「巨人」的情緒對他來說生死攸關,如果父母因為憤怒而不履行照顧自己的責任,孩子將面對極其不安的體驗,甚至有被餓死的可能。這種關係在成年人的世界裡當然是不存在的,卻會在我們想要拒絕別人的時候重現。
我一拒絕別人,別人就會生氣;別人一生氣,我就很慌亂;我一慌亂,理智就「斷線」;理智一「斷線」,我就真真正正地進入了兒時的狀態,變成了那個在父母情緒面前脆弱的小孩。所以,我不能拒絕別人,因為別人一生氣,我就「完蛋」了。
別人會不會報復我
「一想到拒絕別人,我就擔心別人會生氣;而別人一生氣,我就很害怕」的討好型人格表現,還有一部分來自於你對於他人報復行為的恐懼。
我們擔心別人因為被拒絕產生的憤怒而不再和我做朋友,擔心他們會和別人說我們不像看起來那麼樂於助人,甚至會產生持續而廣泛的擔心,在我們下次需要幫助的時候,無人伸出援助之手。
對於他人報復行為的無端想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你將拒絕行為等同於攻擊。既然拒絕別人就是在攻擊,那你對於他人報復行為的推測就順理成章了。一個人在遭到攻擊之後就會本能地攻擊回來,你打我一拳,我就要還你一拳,人的本性如此。但是拒絕真的等於攻擊嗎?你讓我幫忙拿個快遞,我說:「不好意思,我現在真的沒空。」我就攻擊了你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將拒絕等同於攻擊,仍然是「你很脆弱,我也很脆弱」的底層邏輯在作怪。
另一方面,你將自己沒有察覺的憤怒與攻擊投射了出去。投射的概念我們剛剛講過了,是一個人將自己的感情與衝動歸結到另一個人的身上,並因此扭曲了你對這個人看法的心理機制。還是以樂怡不能拒絕同事要求的情景為例,樂怡在這一過程中感到了隱隱的憤怒,卻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當我們正疲於應對自己的工作,一個人卻突然提出要求讓我們去幫他完成任務,這個時候我們當然會有憤怒的情緒。我們的內心焦慮煩躁,恨不得將對方大罵一頓趕出去,「我這麼忙,你還來添亂。我天天加班時怎麼沒見你來幫幫我,自己遇到困難,動一動嘴就要我幫忙。我需要幫助的時候都沒有對你開過口,因為怕麻煩你,你怎麼能這麼不為我考慮?」但討好型人格者內心的種種衝突讓我們無法順利地表達這一部分。於是你將被自己壓抑了的憤怒與攻擊投射到別人身上,肯定地認為是別人生氣了,是別人想要攻擊你,卻沒有發現,是你自己生氣了,你想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