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脆弱的關係:稍有不順從,關係就「完蛋」了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說:「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我們不能拒絕別人,是因為害怕別人因此受到傷害,害怕別人會報復自己,害怕自己會承受不住別人的怒火,但是歸根結底是我們害怕失去關係、失去愛。不希望別人因為自己的拒絕而受傷,這是對關係的珍視;害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夠樂於助人,這是對自己與他人建立關係能力的敏感;害怕自己在需要幫助的時候無人伸出援助之手,這是對失去關係的恐懼。如果我不需要關係、不需要愛,我哪裡還需要討好別人呢?
有條件的愛
在討好型的人心中,關係是一種很脆弱的存在。「我一拒絕,對方就不愛我了。如果我不能滿足對方,我們的關係就完蛋了」。這其實是「愛都是有條件的」、「想要被愛,我必須滿足對方的期待與要求」的基本信念造成的。
我們一直在提倡「鼓勵式教育」,這種方式本身很好,但是有時會被家長、老師們實踐成一種控制手段。透過鼓勵的方式,將「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變成了「孩子做了讓我滿意的事,我就表揚他」的互動方式。
孩子考試考了一百分,這是符合我心願的,於是我就和顏悅色地表揚他說:「你真是個好孩子。」孩子上大學想要專攻美術,但學美術能養活他自己嗎?這不符合我的人生觀、價值觀,於是我就疾言厲色地罵他不懂事。
這就導致了一個必然的結果:關係中的不安全感。只有我讓你滿意、做了一些你認為好的事情的時候,你才誇我是個好孩子,才對我微笑,我才能感受到你是愛我的。而如果我做了不符合你的價值觀的事情,不能讓你滿意,你就會對我冷言冷語,讓我絲毫感受不到愛意。這樣的關係是多麼脆弱和不安全!在這樣的潛意識關係底色之下,我怎麼敢透過拒絕來建立與別人的邊界呢?如果表達自己的意願意味著關係的喪失,我寧願做一個討好者!
討好者的關係劇本
討好型的人遲早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身邊的人總是向我提明顯無理的要求呢?「我一拒絕,別人就會生氣」不完全是我的想像,而是有現實基礎的,但為什麼我接觸的人大多需要「被討好」呢?答案是:你拿了一個討好者的「關係劇本」!
薩提亞老師說過:「人最大的本能不是生存,而是尋求安全感。」如果我們在童年中持續擁有的都是「有條件的愛」,接觸的都是需要被討好的人的時候,我們將在一生中強迫性地重複這種強烈而深刻的互動模式。雖然當一個討好者是痛苦的,但這是我熟悉的模式,是我駕輕就熟的「關係劇本」。別人告訴我不需要討好的生活很輕鬆,但是我不知道怎麼演,陌生的就是不安全的,而安全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不安全的就是壞的,所以我拒絕換劇本。
於是,我們在選擇朋友、身邊人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挑選那些能夠配合我們演好自己討好型關係劇本的「好搭檔」,而需要被討好的、一被拒絕就要發脾氣的人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這就好像在我的關係劇本中,假如我的角色是一名「怨婦」,於是我將有很大機率這樣挑選身邊的人:一方面,我會選一個不太合格的伴侶。如果我的丈夫對我又好、又能賺錢、又顧家,我的怨婦劇本要怎麼演下去呢?另一方面,我會混進一個認為「男人都不是好東西」的姐妹圈子裡。同樣的道理,在我熟悉的關係劇本中我是一個「怨婦」,要是我的朋友每天聊的都是「我的丈夫非常愛我、尊重我」,我的角色怎麼演得好呢?
討好者也是如此。在需要討好的關係中,我們很痛苦傷心,但是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人願意陪我玩這個熟悉的遊戲,讓我扮演熟悉的角色。一切按照劇本走,就能讓我體會到掌控感與安全感,即便我現在知道,這是病態的。
脆弱的苦果:疲於應付所有人的需求
在「別人很脆弱」、「我很脆弱」、「關係很脆弱」等一系列的潛意識認知下,討好型人格的人做出了「我不能拒絕別人」的最終決定,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苦果。
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要
討好型的人發現,即便自己不拒絕別人,也無法讓每個人都滿意。在這種現實下,討好型人格的人並沒有意識到「讓所有人都滿意」是不可能的,而是因此深感無力。
丈夫希望妳做個賢妻良母下班趕緊回家,老闆卻希望妳下班後積極社交,累積資源。保姆希望妳慷慨大方不要在薪酬上斤斤計較,婆婆卻希望妳精打細算會過日子。朋友希望妳週六上午陪她去選婚紗,嫂子卻希望妳週六上午能幫她帶一下孩子。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不去拒絕,顯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討好型的人卻執迷不悟,認為這是自己做得還不夠好,依然在冷酷的現實下努力創造滿足所有人的奇蹟。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精疲力竭、深感挫敗。
當想要滿足每一個人又無法做到的焦灼感,忙於應付每個人的需要而失去自我的委屈感,拒絕傷害別人的自責感,總是無法令別人滿意的焦慮感,一波波向你湧來的時候,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我從來沒有拒絕過別人,努力地滿足別人的需要,可是誰能幫幫我,走出這痛苦的深淵呢?
越是不拒絕,別人越是喜歡麻煩你
討好型的人會發現,別人的需要並沒有因為一次被滿足而平息下來,反而因為你的不拒絕而愈演愈烈。在你沒有拒絕同事拿快遞的請求後,他就總是讓你幫忙拿快遞。你滿足了朋友開車送她回家的要求後,她就總想讓你下班送她。你因此不得不一次次地面對不知道該怎麼拒絕的情景,並一次次「強己所難」地滿足別人,這真的很令你困擾。
別人對待你的方式,是你自己培養出來的。如果別人一向你提要求,你就拒絕:「你這個人,沒看到我正在忙嗎?」那對方自然就學到:找你幫忙除了自找沒趣什麼用都沒有,於是他下次一定會換個人試試。但如果別人向你提要求,你不僅不拒絕,還強忍著內心的一萬個不爽對他說:「別客氣、別客氣,有需要隨時找我。」那對方當然就學到另一回事:找你幫忙不僅會得到幫助,你的態度還很好,下次當然還要找你。
所以你越是不拒絕,對方就越是找你幫忙,是你培養並強化了對方麻煩你的行為。這實在怪不得對方,畢竟你從未表達過自己的不願意,對方怎麼會知道呢?他還以為你真的就是這麼閒,而且樂於助人呢!
行動力的喪失
討好型的人還會發現,自己的行動力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在不能拒絕別人的行為模式下,你陷入了幫助別人也幫不好,滿足自己也滿足不成的困境。幫助別人的時候滿腹牢騷,自然不能盡心盡力;拒絕別人的時候內心滿是恐懼,自然無法喜悅地認同此時的自己。利他或者利己,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讓自己「爽透」。
這種狀態其實是你內心的衝突造成的。一方面,你希望自己可以滿足所有人,另一方面,你連自己的需要都滿足不了;一方面,你希望自己是無私的,另一方面,你的本性裡就是有自私這一部分;一方面,你努力討好不去拒絕,生怕關係會破碎,另一方面,關係總因為你的討好而充滿壓抑。這種極端的矛盾與對立,會讓行為進入一種癱瘓狀態,你的精力都被消耗在了目標間的對立上,前進的動力已經少之又少。
我常常說:討好型的人其實成不了真正的「好人」。內心的衝突讓我們無法充滿行動力地實現做一個「好人」或者「壞人」的目標,在討好型人格的影響之下,只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內心邪惡的好人」和「內心善良的壞人」。
在內心衝突帶來的行動力喪失之下,你是無力的,這份無力感再次加深了你滿足他人要求時力不從心的感受。這種感受讓你覺得幫助別人是一件非常困難而麻煩的事情,而這個認知又會加深別人提要求時你的憤怒和無力,最終讓你更加喪失行動力,陷入惡性循環,深深地被討好型人格的問題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