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Part 1 認識「陰影習作」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成為你的基礎,透過完整理解陰影習作是什麼和不是什麼,來建立穩定性。我會帶你深入探究「陰影自我」,注意我們的限制性信念和制約思維是怎麼形成的。請了解,人人都有「陰暗面」,雖然你沿途發現的事物,可能會讓你出於本能感到羞恥或尷尬,但只要抱持正確的心態,認識自己這些被遮蔽的部分,將是你最佳的成長工具。慢慢地,你甚至將學會對這些痛苦的課題、蒙受的創傷,和貯存在潛意識裡面的不適能量常懷感激。不過,首先你需要覺察和了解你的陰影自我是怎麼經由過往經驗塑造而成的。先明白這件事,你才能自在、自信地走完這些過程,為你的成功和永續成長奠定基礎。
Chapter 01
見見你的「陰影自我」
這一章主要著眼於解釋是哪些東西構成我們的「陰影」層面,以及陰影是如何在我們的人生中日益壯大。有許多不同的面向都和陰影自己無止境地發展有關。我們的用意不是要扼殺或消滅這些部分,因為有這些部分,你才是完整的你。我們的目標是學習如何去愛、去體會、不帶評斷地觀察,進而融合你的陰影,而不必認同它。這麼一來,你就可以在反應與回應之間創造出空間──不管面對任何問題,都不再會急於反應,而能作出健康的選擇。
你將學會安撫你心裡的孩子、把你心裡的批評者打發走、讓你的自我安靜下來。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在清澈透明的空間作出正確決定。心態對這項功課至關重要,這一章也將處理心態問題。你將明白,在我們試著忽略、逃離或壓抑陰影的同時,往往就會製造出混亂。另外,我也將詳盡介紹陰影習作會使用哪些方式,在你人生的所有領域給你幫助。
處理制約思維
我忘不了輔導生涯初期合作過的一名個案,她叫莎拉,她會來找我是因為她覺得她和食物有不健康的關係。她把那形容為食物上癮,而她更在意攝取食物的質,而非量。
我們開始揭露她的創傷歷史。她和我分享,她從小一直是一個大家庭裡的代罪羔羊,對她身心施暴的母親會一直給全家人灌輸恐懼、控制全家人,包括她溫順的父親,即便她的父親從來不對她施暴,但也從來沒有介入過。某一天她跟我分享,她的母親常一邊拿鞋打她,一邊反覆尖叫:「妳這個敗類!妳這個敗類!」
當我和莎拉一起合作時,她原本有志成為輔導師和作家,但童年形成的限制性信念讓她相信她不夠好,無法勝任那些工作。她對目前的工作和生活不滿,這促使她仰賴食物作為慰藉、填補她痛苦過往留下的空洞。我帶領她面對這些限制性信念,並設計一套EFT腳本,幫助她釋放體內長年貯存的情緒,進而改變她的想法。我們最後一次談話時,她接受了兩個公益服務的個案委託,正忙著考全方位人生教練執照。
何謂陰影自我
「陰影自我」一詞是知名瑞士心理學家及精神分析師卡爾‧榮格所創造的,不過,在看了今天網路上大肆流傳的那些荒誕不經的解釋後,你可能不知道「陰影自我」是有科學根據的。陰影自我其實一點也不神秘,只是目前仍掩藏、深埋的東西非常神秘罷了。那些東西常令我們覺得羞恥或困窘,而這就是我們可能不願認清它們的主因。
我常問我抗拒這項工作的個案是否自覺完美,無一例外地,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不是!」而我的第二個問題都是「那你為什麼會對自己跟其他人一樣不完美感到那麼可恥?」這似乎能幫助他們用少一點評斷、多一點接納來觀察自己。完美不是目標,也不是人類正常的經驗,我們應該永遠把目標擺在覺察和持續地成長。人人都有要對抗的陰影,所以沒有必要覺得你的陰影讓你不如他人,或你的人生目標不值得完成。
陰影自我是怎麼發展的?
陰影自我只是人類境況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從我們吸進第一口氣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擁有收留陰影種種特質的能力了。那些與生俱來存在於大腦最原始的部分,從我們需要自我和戰/逃反應以確保物種存續的遠古祖先身上,就一路傳承給現代人。如今這些心靈層面負責截然不同的效用,以協助我們發展更深層的情緒成熟。
我們這一輩子所有獨一無二的經歷,都會對我們造成衝擊。當面對事情發生時,我們的大腦會時時刻刻從我們的外部刺激接收資訊,而如果我們認同了陰影自我,資訊就會透過那一片稜鏡慢慢地滲透進來,我們便可能因此做出與更高意識不一致的舉動。你是否曾經對你深愛的人亂發脾氣、說了違心之言,直到回復較穩定的心理狀態後才感到內疚不已?當我們未依循核心整合信念系統行動時,就會發生這種事情,而在我們無法覺察陰影自我的時候,尤其容易發生。
童年和家庭生活
許多我們潛意識根深柢固的制約思維和不健康的信念,都是在童年形成的,而後繼續演化,隨著我們年歲漸長而對我們的人生製造愈來愈多傷害。這就是為什麼陰影習作的一大重點,包括了探索我們最早的記憶和童年環境。孩子出於本能信任父母,進而毫不懷疑地接受父母告知或表現的一切。例如,吝於表現愛意和讚美的父母可能會對孩子造成「遺棄創傷」。啟動防衛機制之下,孩子長大成人後仍會不知如何表達和反映情感,這麼一來,他們就很難維持健康的關係,惡性循環於焉誕生。
創傷經驗和記憶
我們未癒的創傷經驗會在心靈的陰暗面占據廣大空間,特別是人生初期的經驗──當我們的大腦仍在發展基本世界觀念的時候。沒有處理的創傷可能會繼續惡化,使我們墜入毀滅性人生的深淵。進行創傷照護時,我見到很多人為保持健康的心態苦苦掙扎,常與成癮、低自尊、討好別人、無法理解和劃定健康界線等議題搏鬥。若你沿著這些線索前進,幾乎所有有毒害的行為和模式都可以追溯至某個已經潰爛的傷口。
感覺可恥的經驗
羞恥在人類的歷史中扮演要角,但羞恥不該與它精力充沛的表親「內疚」搞混。健康的內疚角色吃重,在我們的行為逾越既定道德標準時提醒我們,給我們機會重新結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和整合信念系統。當我們無法原諒自己,或覺得無力掌控那個使我們產生罪惡感的行動時,內疚就會轉化成羞恥。持續經歷創傷事件的個人常產生不健康的內疚和羞恥,覺得要為他人的行為和行動負責。羞恥的能量會貯存在潛意識中,影響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容許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以及是否認為自己值得度過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