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一種選擇:100%提高幸福感的理想生存方式

  • 作者:亞歷山大.塞拉多
  • 譯者:葉淑吟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5/01/06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626-7650-04-2
  • 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272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心靈勵志/自我成長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丹尼爾提到的適應和落差,或許正是本書的其中重點。我和他跟布莉姬一樣,我也在發現不快樂無法避免後,找到些許的平靜。正如同我說過,我們在人生舞台上勢必會遇到適時察覺這一點的一幕,如我們和另一半冷戰好幾個禮拜,在這時刻,要有信心厄運會過去,尤其要了解結束一段關係或再交新的伴侶,並不會讓我們避開再一次心碎。在今日社會,離婚已逐漸常見,記住這一點特別重要。
以丹尼爾的例子來看,寫日記是接受自己對他人的感受的基本方法。像我認為要離開讓我沒安全感的人,對他卻是不去參加讓他感到不自在的社交活動:

我是個非常內向的人。譬如,像社交這類活動,就算我再怎麼活躍,也不一定能替我的快樂加分。

丹尼爾從發現這件事學到,當他不想和某人來往就會拒絕,因為他發現長期下來會影響他的快樂。總之,多虧日記,他算出他真正感到愉快的社交活動只有13%,其他87%都是折磨:

對我來說,和陌生人相處需要不斷努力:找出可以聊的話題,保持對話的節奏,聽到不好笑的笑話要笑一下,要有禮貌,聆聽無聊的故事等等。這跟我和真正有深刻交情的人在一起時非常不同,和他們在一起聊天比較自然,真正無所不聊。所以,和不太熟的人相處會耗費我很多精力,我需要很長一段休息時間。

以前,丹尼爾以為是自己有問題,所以不想出門或參加社交活動,但他會強迫自己去做。現在他能接受自己的樣子。
在歐洲,命運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安排了兩個人,一個在荷蘭,另一個在西班牙,他們記錄了自己的快樂非常多年。第一個是雨果.海伊耶(Hugo Huijer),我是透過一個朋友知道他,朋友讀了他的故事之後,想起了我。雨果花了七年記錄自己的快樂,方式跟我的非常類似,打的分數從一分到十分。除此之外,他也寫日記。而影響他的快樂的關鍵,是他的人際關係,更準確來說,是他跟伴侶的關係。雨果和丹尼爾一樣,透過分析快樂和不快樂之後,他發現睡眠對他的快樂加分很多。此外他清楚知道,睡得差會大大影響他的快樂,他感到不開心時,通常是睡得少。另一個重要的習慣是,雨果從日記學會說拒絕,因為他看見自己不擅拒絕而過得不快樂和壓力過大。事實上,我曾為了這本書寫信給他,向他要求多一點有關他寫日記的資料,反而遭到他拒絕,我認為這一點很棒,因為這證明我們的日記真的能幫助我們改變習慣。
最後,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擁有像我一樣的日記的人,是羅莎.莫雷爾(Rosa Morel),她是西班牙人,她聽從心理醫生的建議,從二〇一六年開始寫「情緒日記」,那一年羅莎正好展開治療一種折磨她的空虛感。在她的例子中,寫日記的好處是幫她了解一些若不是寫下來恐怕不會發現的事;但這也是壞處,因為她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恐懼,和所有「藏在地毯下」的秘密。她說,日記最具療癒力量的部分,是她能在過一段時間後用比較冷靜的心情,重溫自己的想法,放下批評,當個單純的旁觀者,理解人生的那段時光發生的事。這是我們所有寫日記的人的收穫。羅莎隔著時間距離,終於能夠審視她的自尊心問題:

自尊心從非常小的年紀開始建立,跟自覺長得好看或醜陋無關。但問題是到了某個年紀之後,會想著外表決定了會不會被社會接受。這正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
我的容貌焦慮和飲食失調問題,不單單是想變得更瘦而出現。多虧寫日記,我找到和了解真正的原因:我輕易相信我的價值來自體重而不是自己。
我的自尊被摧毀殆盡,因為我從很小開始,就替自己貼上滿滿的標籤,像是「我很差」、「我不配」、「我不夠好」。當這些評語變成內在的信念,就會反映在對自己的感覺。因此,我的周遭(中學、大學,甚至是出社會後的前幾份工作),一再出現負面耳語,導致我心想,我其實什麼都做不好,我得要改變。
真是不可思議啊,我從二十歲到二十二歲一共兩年時間,白天住在醫院參加團體療程,每天九個小時進行類似活動,分享我的感受,以克服我的飲食失調,但是我一直到了三十歲寫下日記後,才了解真相。
我不得不在日記寫下鉅細靡遺的一切,以理解我在中學和大學經歷的惡夢和累積的痛苦。寫日記,也讓我能了解為什麼我會掉進飲食失調陷阱,以為能透過改變外表而感到自在,儘管我再怎麼努力也做不到,只是得到更多的痛苦。

我們這些寫日記的人有個共通點,就是能不帶批評抒發我們的情緒。一般人要鼓起莫大勇氣,才能打開內心承認自己不擅社交、自信低落、個性害羞……但讓大多數人驚訝的是,像丹尼爾、雨果、羅莎,或布莉姬,都沒有這個問題。原因不在於他們與生俱來這種本領,事實上,他們許多人開始寫日記,是試著想剖析這種刻意迴避而「隱藏起來」的情緒。不過,他們能一再重溫自己的感覺,當那是過往的自己演出的一段故事,因為他們已經不同昔日,他們理解若是拒絕面對情緒,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人生,或認為感受自己的情緒是怪異而且不正常的。
那麼,快樂的科學的難處不是打分數方式偏向主觀,因為這是自然的,而是對自己夠不夠坦白。在現代社會,不快樂意味生活中犯了什麼錯,而這是危險的想法,因此我們傾向隱藏自己脆弱的一面。當決定我們真的想要什麼的那刻來臨,我們可能連面對自己,都可能忘了是什麼讓我們真正快樂。這個正是我們替快樂打分數的最大障礙。
我沒辦法教你如何對自己坦白,因為我自己每天也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壓抑想欺騙自己的衝動。難以接受的事實還有,我們的個性比想像中還要軟弱,我們會嫉妒其他人,我們善於吃醋,我們不擅社交等等。
以我為例,我難以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最清楚的例子,是發生在九年前,我的阿姨瑪莉亞.朵樂絲過世那一天。我對她突如其來離世感到震驚不已,就某方面來說,我的內心無法承受阿姨離去。那晚到了上床時間,我得替自己的快樂打分數,我突然發現我應該有的感受,和內心真正的感受並不一樣。我讓阿姨、我的家人,甚至是我自己失望。我羞於啟齒,但是阿姨過世那天我打了五分。我是不是怪物?冷漠的變態?面對心愛的家人死去,竟然不覺得太難過?當人得面對該不該對自己的感覺誠實,就會有這種想法出現。但一定要對抗所謂「正常的感覺」,才能對自己真正誠實。如果我們想認真分析自己如何才能快樂,就該放下過去在面對每一種情況所建立的感覺。
那一天,我對自己坦白,幫我了解,快樂或不快樂不一定是出現在發生不幸或聽到好消息的那一刻。阿姨過世的消息當下並沒有打擊我,因為我的腦袋還無法完全意會嚴重性有多麼大。但我還發現在這樣類似的時刻,家族之間的連結會比任何時候都要緊密,因而出其不意的,能以一種較為美好的方式,減緩對大家的打擊。如果我沒對自己坦白,我就不可能學到所有這些我們感受的方式。
像這種狀況,可能是你記錄快樂時,所會遇到的極端例子,但重點是你認為的「正常感受」和真正感受有所不同。有時候,當我發現我沒對自己坦白,不知道該打幾分,我會問自己一個問題:「當我八十歲時,會希望看見今天這樣的自己嗎?」這個簡單的問題,能幫我看清楚我的人生觀,至少在替快樂打分數時,我知道八十歲卻覺得自己年輕時不太快樂,實在是愚蠢,因為我一點也不認真看待人生。
我不知道該怎麼換個方式解釋;當你記錄快樂時,不要欺騙自己,坦白一點吧,你是唯一會看這篇日記和分數的人。如果你今天不快樂,就寫出來,描述原因,儘管你羞於承認,或你不得不去承受你思念或愛上的人不能讓你快樂。不管發生什麼事,說出你真正的感受就對了,只有這樣,才能割捨無法填滿你的空虛的習慣。沒有人,即使是你的分手的伴侶、老師、上司,或是政府,都不能把失去的日子還給你;沒有人能填補你今天失去的快樂,不管是誰該要負責。只有你對自己坦白,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像是丹尼爾接受他的內向、雨果學會拒絕,或者羅莎學會接受她的問題來自自信低落。
如果你的分數很低,也不要責備自己。當我打了低分,我所交往的人通常會驚訝,因為同樣的日子他們過得很愉快。這沒關係,因為你不是要跟其他人比誰過得比較愉快,每個人認為一天要怎麼過才值得都是不同的。總之,同樣的一天,我們和其他人的分數不同,並不永遠意味他比我們快樂,不論如何,難以知道當兩個人寫下自己的快樂,如果打相同的分數,是否真的快樂程度也相似。事實上,這也是所有主觀評分法最重要的問題,不管是你或是我都知道,我們所稱的藍色是不是真的就是出現在你和我的腦海中同樣的顏色,或者我們所說的戀愛是否對你和我而言是一樣的。正如我說過,快樂也是這樣:即使快樂的分數一樣,也不可能知道兩個不同腦袋瓜裡的感受是不是相似。但是這並不會阻撓我們舉各種顏色溝通,或者對於被伴侶拋棄的朋友感同身受。研究快樂之所以強大,很簡單的就是我們能比較人生各個階段的快樂,因而能改善我們生命最重要的東西,提升我們的感受。
最後,我想再補充一點,供剛剛決定記錄快樂的你作參考。一般而言,如果我們的行為從沒改變,能夠很清楚知道哪些東西讓我們快樂或不快樂。因此,重要的是不時修正改進,觀察我們的生活是否因此改善。譬如,我從記錄快樂開始,每天一定喝一杯咖啡,不過我一直無法確定這種飲料對我的影響。因此就在幾個月前,我決定戒掉咖啡,觀察我的日記是不是能夠「零焦慮」。如同戒咖啡,偶爾改變其他事物也不錯(搬到其他城市、換工作、戒菸、增加運動量……),最終能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
話雖如此,我們還是有無法改變的東西,從我們幼年緊跟隨我們到老:我們的個性。譬如,我們如果天生容易焦慮,是沒辦法換顆大腦,體驗如何感受人生。儘管寫日記具有強大的力量,依然不能幫助我們釐清,當我們和另一半吵架,或者我們容易感到焦慮或缺乏安全感,是不是和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和我們的文化有關。要追根究柢,只有一本日記是不夠的。這時,需要比較從數千人的日記抽絲剝繭而來的資料,確定我們感受的方式是否正常,是不是其他國家的人也有同樣感受,或者在家中受到不同對待的人感受比較好。透過這本書,我們會來看這一類比較的幾個研究計畫,從「歐洲健康、老化與退休問卷調查」(SHARE),到較有名的「哈佛大學格蘭特終生研究」計畫。這些耗費鉅資的研究計畫,讓我們更精準知道,事業成功或者擁有令人滿意人際關係的人,在幼年時期有什麼共通點,或者相反,那些飽受心理疾病困擾或憤世嫉俗的人又是如何。這些研究計畫的力量大於一本個人日記,讓我們得以檢視我們的壓力指數或不信任感,是否在其他人身上也很常見,或者我們身上真有什麼東西,讓我們的內心一直無法得到平靜。這些東西,光憑一張紙、一枝筆,和自己的感覺,是永遠不會知道的。勢必要比較個人、家庭和文化才能做到。
1 2 3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