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還戴著微笑的假面具嗎?:日本精神科名醫,終結「微笑憂鬱」的療癒處方箋!

  • 作者:精神科醫師 SHO
  • 譯者:許金玉
  • 繪者:Karita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5/03/03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626-7650-13-4
  • 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256頁/12.8x18.8cm/普通級/套色印刷
  • 分類:心靈勵志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不知不覺戴上「微笑面具」的原因

在一般社會大眾的想像中,憂鬱症這類心理相關疾病都會有顯而易見的變化,例如表情陰沉、整個人沒有活力。
但是,這樣的想像說對也不對。因為當中也有光從外表無法辨別的情況,比如表面上過著正常的社交生活,但其實身體長期感到不適;或是只要遠離壓力源頭,就能展露笑顏。
反而是變化已經到了顯而易見的程度時,代表症狀已經相當嚴重。

當一個人長期感到沮喪與不安、身體不適,卻還是表現得開朗愛笑,不讓旁人看出異狀時,我稱呼這種狀態為「微笑憂鬱」。
原本人在樂觀積極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展露笑顏。
但即便是刻意擠出的笑容,大腦還是會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與血清素,讓人心情變得正面愉快。

努力強顏歡笑、表現得開朗活潑的人,在大腦分泌了神經傳導物質之後,即便心裡有著沮喪與不安,也會暫時被緩和吧。
然而,這卻會演變成「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極限就一直忍耐」,或是「不明白自己的極限而努力過度」。

尤其是擅長忍耐的人一旦得到了微笑憂鬱,就會很難辨別。
就算能夠發出中氣十足的笑聲,乍看下也非常有精神,但只要耐著性子傾聽了解,他們就會告訴你自己正為難受的抑鬱症狀所苦。
他們究竟忍耐了多久呢?我總會不由自主想像那些忍耐的日子,每一次都感到非常難過。
換作是健康的人,只要覺得「好累哦」,就會停止勉強自己。因為「感覺得到身心協調一致」,就不會產生壓力。

但如果得到了微笑憂鬱,不管再怎麼累,也只會覺得「必須打起精神繼續努力」,然後更是用力督促自己。漸漸地,會越來越沒有身心協調一致的感覺,最終身體無法隨心所欲動彈。

微笑憂鬱的情況就像是車子的油箱破了洞,汽油都還在往外漏,車裡的人卻持續在踩油門。然而車子並不是加滿油的狀態,所以不管再怎麼踩油門,車子當然不會照著自己所想的那樣順暢移動。

即使內心沒有生病,也有可能得到微笑憂鬱

筆者稱之為「微笑憂鬱」的狀態,相當於是憂鬱症與適應障礙的輕度或中度程度。

首先,憂鬱症這種疾病,是因為腦內的血清素、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出了問題。
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穩定情緒,讓人產生幹勁,一旦分泌失調,那麼人的情緒就會變得不穩,或是整個人有氣無力。

憂鬱症並不只有先天遺傳的「特定人士」才會得到,從小孩到老人,無論是哪個年紀的人都有可能得到(根據厚生勞動省的心理健康網站「心靈也需要好好愛護」,日本人大約每十五人就有一人罹患憂鬱症)。

神經傳導物質會分泌失調,除了性格特質使然,還有壓力與環境等諸多原因。代表性原因可以分作三大類,分別是心因性、內因性、外因性(參照左頁)。

這三種原因經常交互作用,即使是外因性憂鬱症,也有案例是因為心理上的壓力、外在的壓力與疲勞累積之下而發病。
有的案例隨著身體狀況變好,症狀也自然而然有所改善;但也有的案例遲遲不見好轉,需要藥物治療。

其中,也有人是因為骨折、疝氣與手術的後遺症等,導致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行動自如,或是身體經常感到不適,因而演變成憂鬱症。
常見的情況還有因為受傷而行走困難,使得工作之外,也無法從事愛好與運動,失去了人生目標,因而演變成憂鬱症。
這些情況既可以稱作是心因性憂鬱症,而如果本人的個性比較悲觀,也可以稱作是內因性憂鬱症。

除此之外,還有秋冬日照時間較短所引起的季節性憂鬱症,以及服用藥物所導致的藥源性憂鬱症。

換言之,導致憂鬱症的原因很難特定單一來源,通常是在「各種因素交互作用下而引發」,這樣才是正確的理解。

憂鬱症與適應障礙症的不同

另一方面,適應障礙症指的是人在面對外在的壓力與變化,還有各種突發狀況時,一時之間無法妥善應對;或是外在壓力超出本人的能力所能負荷時,就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與社會功能。

比如轉職、升學、家庭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生離死別等等,在適應新環境與新狀況的時候,就容易出現適應障礙的症狀,而且顯現時還會與各種壓力源相互作用。

適應障礙的症狀也因人而異,有不安、緊張、抑鬱、身體不適(頭痛、消化不良、肌肉緊繃等)、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喪失自信、感到孤立無援、睡眠障礙等等。

雖然症狀與憂鬱症相似,但與憂鬱症不同的是,適應障礙容易找到發病的原因。憂鬱症患者通常在壓力減輕之後,症狀卻還是依然持續;但適應障礙症的特色是,患者一旦遠離壓力來源,症狀就會比較快恢復。

總之可以明確告訴各位的是,會得到憂鬱症或者是適應障礙症,絕不是因為當事人安於現狀或是好吃懶做。
因為靠著幹勁與毅力,並無法促進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而且只要環境與狀況沒有改變,壓力源頭也不會消失。

1 2 3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