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

你的所有不安,時間一吹就散:99%你擔心的事,放著不管就會消失

  • 作者:高恩美
  • 譯者:林珈羽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5/11/26

  • 定價:340元
  • 優惠價:79269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626-7650-91-2
  • 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224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心靈勵志/自我成長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想要」和「喜歡」是不同的
我們常常渴望更優秀的事物,例如功能更好的智慧型手機、更出眾的伴侶、更寬敞的房子等等。看到這些東西時,我們會產生想要擁有它們的想法,並且認為只要擁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能感到幸福。
然而,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幸福並非來自於「想要的東西」,而是來自於「喜歡的東西」。所謂「想要的」(wanting)與「喜歡的」(liking)可能有所重疊,但並不完全相同。簡單來說,我們渴望的是尚未擁有的東西,而喜歡的東西則可能已經擁有,也可能尚未擁有。
那麼,我們該如何區分「想要的東西」與「喜歡的東西」呢?透過以下兩個例子來詳細探討兩者之間的區別。

著名心理學家金京一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分享過,有次,他帶著孩子去遊樂園慶祝兒童節,當他們正在風光明媚的日子裡悠閒地享受假期時,他的孩子看見周圍其他小孩手上都拿著氣球,便嚷嚷著自己也想要氣球。教授看著孩子羨慕地盯著那些五顏六色的氣球,便答應給他買一個。孩子拿到氣球後,開心得彷彿擁有了全世界。
然而,過沒多久,教授發現興奮地跑來跑去的孩子,手中並沒有拿著氣球了。這時,教授心想,「糟糕,把那麼想要的氣球弄丟了,等等肯定會哭著求我再買一顆!」可令人意外的是,孩子仍然一臉天真地玩耍著。
讓我們再來談談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塔爾.班夏哈(Tal Ben Shaha)的故事。據說,他的兒子很珍惜一個小玩具,總是隨身攜帶。那天全家人一起出去的時候,兒子手裡也緊緊地握著那個玩具。但是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讓玩具掉進電梯的門縫裡,孩子愣在原地,當場痛哭起來。教授試著安撫他,說會再買其他更好的玩具給他,但都沒有用。
在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想要和喜歡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當你擁有了之後,是否還會珍惜」。在第一個故事中,小孩想要一個氣球,是因為羨慕其他孩子人手一顆。而當擁有了氣球那一刻,羨慕的感覺便消失了,所以小孩並不會那麼珍惜氣球,弄丟了也不會感到遺憾。然而,在第二個故事裡,孩子確實很喜歡玩具本身,總是隨身攜帶並小心對待它。所以,當他丟了玩具時,便瞬間感受到巨大的失落感。
我們也是如此。剛拿到最新款的智慧型手機時,我們會驚嘆於新穎多樣的功能,並且小心翼翼的保護它。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其實只使用了那些熟悉的功能,手機便漸漸被忽略,最後不知怎的就故障無法使用了。然而,對待喜歡的東西是不會這樣的。像是在旅行時命運般入手的衣服,即使過了流行,仍然會讓人感到依戀。就算腰圍不再合適而穿不下了,只要熨燙一下,摺疊整齊地收進衣櫃裡,也會令人感到心滿意足。
再想像一下吧。有兩個人向你表白,一位說「我想要你」,另一位說「我喜歡你」。你感覺如何?你會想與這兩個人中的哪一位成為朋友,並且長久地相處呢?
無論是人或物品,總是在滿足自己「想要」的人,會不斷地追尋渴望的對象。但這是在自我欺騙,因為真正想要的並不是東西本身,而是「擁有它的我」。這樣的人會不斷地比較「未來擁有它的我」和「現在沒有它的我」,並且不斷想逃離「無法擁有它的我」的狀態。他們相信,如果實現或擁有了想要的東西,一定會比現在更快樂、更完整。然而,一旦真的得到或達成了,幸福感和滿足感瞬間就消失了,注意力旋即轉向其他新事物。
與此相對地,如果一個人真正喜歡某樣東西,就會愛惜該對象本身。即使出現新的東西,他們也不會隨即轉移注意力,滿足的感覺會更為持久。想一想我們的衣櫃裡,有多少件衣服是下單的時候很想要,但實際到貨後卻從來沒有穿過的呢?另一方面,那些真正喜歡的衣服,即便已經穿舊了,我們仍然會經常穿著、下意識選擇它們,只因為穿起來舒適、心情愉悅。
1 2 3 4 5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