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設定這樣的標準後,無論是購買物品、處理工作,還是與人交往,做決定就會變得更加容易。如此將可以擺脫只專注於「想要的東西」的狹隘視角,轉而以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自己喜歡和需要的東西。這樣一來,我們的生活就能不僅僅有單純的欲望,而能充滿真正的幸福。一開始,區分這三者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和麻煩。如果是這樣,不妨從一些小事做起,比方說在超市挑選商品時,便可以先練習應用這個原則,等一步步習慣了,很快就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穩固的標準。
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曾說過:「人生是B與D之間的C。」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是從出生(Birth)到死亡(Death)之間的選擇(Choice)。在點綴人生的眾多決定之中,放任自己被一時欲望所左右、隨波逐流,難道不是非常疲憊嗎?如果真的想要生活滿足,就應該從長遠的視角來看待人生,並建立屬於自己的標準,這才是為了活出真實自我所需要的優先順序,也是走向真正幸福的必經之路。
僵硬的心反而容易破碎
從某個時候開始,韓國人之間出現了一種新的問候語:「你的MBTI是什麼?」無論是緊跟潮流的學生,還是不想落於人後的成年人,都會以MBTI來了解他人性格並據此推測彼此是否合拍。
麥爾斯-布理格斯性格分類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是根據人們的性格劃分為十六種類型,並描述各類型特徵的性格測試。那麼,MBTI測試為何會不分世代地迅速流行起來呢?
雖然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主要是因為現代人身處更多元的關係,必須展現出更豐富的面向。一個人的性格是在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中逐漸具體化的,有些人在父母面前乖巧懂事,但在朋友面前卻成了調皮搗蛋的淘氣鬼。隨著社群網絡等科技的發展,現代社會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如今,除了家人、朋友和同事,我們還會與形形色色的人們相遇、交流並建立關係,這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也因此被要求展現更多樣化的面向。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因而開始對「自己真正的性格是什麼」感到迷惑,而像這種可以幫助界定「你的性格屬於這種類型」的測試,自然受到大眾的喜愛。
在這樣的時代,如果心理學理論能幫助人們發掘並理解自我,身為心理學家,我自然感到欣慰。然而,有個問題卻令人擔憂,那就是有些人常會過於盲目地相信MBTI測試的結果,並將MBTI類型視為一種固定不變的「心理身分證號碼」。
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MBTI可能會隨著測試者的經驗改變、所處的情況,甚至當天的心情而略有變化。原因就在於MBTI測試並非透過專業技術所得出的觀察,而是收集每個人主觀回應的結果。此外,即使在同一類型中,也存在差異。同樣是內向型,有些人面對陌生人能輕鬆聊天,而有些人卻緊閉雙唇、保持沉默。因此,僅憑 MBTI類型來輕率地判斷一個人的性格,不僅不準確,也不應該。
MBTI性格類型測驗的真正目的,是幫助測驗者了解自己喜歡和厭惡的事物,並引導他們在這些面向上達到良好的平衡。舉例來說,當得知自己是內向型時,不該停留在「原來我是個內向的人啊」這樣的認識,而是應嘗試練習內向者通常較為缺乏的社交或口語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意即,我們不僅不該將自己局限於某一特定性格類型中,還應努力克服自己不喜歡或薄弱的部分,這樣才能與更加成熟的自我相遇。
嘗試過自我改變的人,對他人也會變得更加寬容,因為他們相信他人也能像自己一樣改變。相反地,如果MBTI被隨意用來給自己和他人下定義,並限制可能性,那恐怕沒有比這更大的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