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倫斯基:我需要彈藥,而不是逃跑

Volodymyr Zelensky-Dans la tete d'un heros

  • 作者:賀吉斯.瓊代/史蒂夫.修安
  • 譯者:范兆延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2/10/31

  • 定價:340元
  • 優惠價:79269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626-7181-26-3
  • 系列:TOPIC話題
  • 規格:平裝/240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名人傳記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民主國家的堡壘

二○二二年四月四日,澤倫斯基臉龐的稚氣不再。從前,人們可以在他的眼神某處、在嘴角、在刻意的擠眉弄眼中,看到那張年輕喜劇演員的模樣;那是一位全然快樂的人,擁有玩世不恭的個性。那天,在基輔西北郊的小鎮布查,這位總統一下子老了二十歲。他面色凝重,專注看著彌漫城中各處的恐怖景象。街道上散落著屍體,通報的蓄意輪姦事件不斷增加,殘破的屋瓦,坦克的殘骸。澤倫斯基的臉有些浮腫,深鎖的眉頭緊連鼻梁,明顯的黑眼圈,兩週沒刮的鬍鬚裡竄出幾根白毛。

這是自開戰以來,總統首次離開首都中心。經過一個月的激烈交戰,烏克蘭士兵和國土防衛隊造成了俄羅斯軍隊的巨大損失,迫使克里姆林宮放棄最初的目標:占領基輔,甚至是殲滅烏克蘭領導高層。俄羅斯和車臣部隊撤出布查,留下一片斷垣殘壁。澤倫斯基身穿防彈背心,來到這裡親眼見證俄羅斯對他的國家和人民所發動的殘酷戰爭。「他們犯下了戰爭罪,全世界都會同意這是種族滅絕。」他在世界末日的街景下對幾十名記者說。

布查的街道和後院到處都是死去的平民,有些屍體已經被匆匆埋在花園裡或是沿街就地掩埋。在聖安德烈教堂附近,發現了一處埋有數十具遺骸的亂葬崗,布查彌漫著死亡的惡臭。調查人員估計,有四百多人遭到處決,其中大多數是後腦勺一槍斃命。許多屍體被發現時,雙手都被反綁在背後,這種慣用的處決手法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符合《國際法》定義的危害人類罪。更嚴重的是,調查人員和記者披露的初步線索表明,這場大屠殺可能是刻意要消滅某個特定族群。

國際刑事法院(CPI)的調查人員趕到現場。澤倫斯基使用「種族滅絕」(genocide)這個字眼,希望帶動國際輿論風向,讓世人瞭解這些罪行的嚴重性和規模,同時也希望揭露烏克蘭遭到入侵背後的深刻含義,因為克里姆林宮發出的訊息十分令人不安。普丁援引為開戰藉口的「去納粹化」政策,被俄國部隊解釋為必須殺害任何堅持烏克蘭獨立自主或與愛國運動有關係的特定人士。在俄羅斯軍隊撤出布查之際,克里姆林宮的一位理論家寫道:「人民沒有錯,都是政府的錯,這個假設是行不通的,承認這一事實是去納粹化政策的基礎?。」這番話令人不寒而慄。打從一開始,俄國就沒有排除種族滅絕的意圖。

在北方的解放區,到處都能發現其他與布查有相同遭遇的地方,更不用說有數不清的城鎮和村莊被炸彈徹底摧毀,比如距離基輔六十公里的博羅迪安卡(Borodianka)。二○二二年三月一日,澤倫斯基在接受美國CNN頻道和路透社採訪時表示,「烏俄戰爭總體上是一場價值之戰,關於生命、民主和自由的價值,因此這是一場挑戰全世界的戰爭。」澤倫斯基在與國際媒體、外國領導人或西方議會的多次視訊會議上,不厭其煩地提出這個看法,所有人均在大螢幕上報以熱烈掌聲。一些北約成員國,像是波蘭或波羅的海國家,都明白自己可能會受到俄軍襲擊而導致衝突進一步升高。

三月二十三日,在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院面前,澤倫斯基談到了「為我們共同的自由而戰!為了巴黎和基輔,為了柏林和華沙,為了馬德里和羅馬,為了布魯塞爾和布拉迪斯拉瓦」。他呼籲法國議員強化國防並制裁俄羅斯。澤倫斯基的意思是,在這個動盪的時代,世界各地的專制和獨裁政權打算利用西方民主國家的弱點和嚴重的歷史錯誤,來強加他們的治理模式。這對正值總統大選的法國無疑是一聲警鐘,因為晉級第二輪中的一位候選人得到了克里姆林宮的支持。

澤倫斯基一再提及的自由,首先是烏克蘭人民的自由,還有一九九一年恢復獨立政治國家的自由。它內部團結了講烏克蘭語和講俄語的公民,但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說這兩種語言;它還凝聚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簡而言之,就是那些渴望在一個包容的國家中共同生活的人們。對自由和烏克蘭民族團結的渴望,根植於哥薩克人的歷史。哥薩克人是生活在今天烏克蘭土地上的農民和戰士,他們是獨立自主的群體,並形成一種獨有的政治組織體系。政治學家亞歷桑德拉.古瓊(Alexandra Goujon)認為:「哥薩克人在烏克蘭民族歷史上扮演著神話般的角色,因為他們為了爭取自由而抵抗波蘭人和俄羅斯人??。」

蘇聯解體三十年後,烏克蘭人將當前的戰爭看作是一場獨立戰爭,甚至是一場去殖民化戰爭,因為它過去的宗主國無法接受自家門口出現一個民族國家。正是這種拒絕前蘇聯附庸相繼求去的心態,才造成了莫斯科與喬治亞、白羅斯、亞美尼亞或摩爾多瓦之間不同性質和強度的緊張局勢。隨著烏克蘭的興起,讓歐洲見證其大陸上最後一個偉大民族國家終於確立,它也正試圖在面對強鄰時保護自己並確保自己的存續。

俄羅斯對獨立的烏克蘭感到惱怒的原因,必須從內部的政治變化中瞭解。在分析烏俄衝突時,烏克蘭問題的國際評論家往往高估了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和加入北約的議題,從而忽略了表述、憧憬和歷史淵源的重要性。當然,基輔或提比里斯加入北約的想法不容忽視,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喬治亞在二○○八年遭受俄羅斯襲擊,理由與二○一四和二○二二年烏克蘭遭到入侵的情況十分相似。其實喬治亞早在考慮加入北約之前,境內分裂主義的衝突就得到了俄羅斯的支持,甚至是由俄方一手挑起。俄羅斯的進犯正是喬治亞加入北約的原因。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烏克蘭。二○一四年以前,贊成加入北約的比例占少數。但克里米亞遭到併吞、八年內奪去一萬四千條人命的頓巴斯戰爭,以及俄羅斯的擴張政策,使得支持加入北約來確保國家安全的比例逐漸增加。普丁非常不能接受這種主張,因為向北約靠攏或加入北約形同採用西方的治理模式,一旦它在克里姆林宮所認定是「俄羅斯世界」的領土上扎根,就可能會汙染俄羅斯聯邦及其本質上的專制治理。

因此,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並不是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早上六點才爆發的,而是在更早之前。這不僅與烏克蘭近年來渴望加入北約有關,同時還可以追溯到二○一四年二月,廣場革命對俄羅斯政權的冒犯;這場群眾運動導致親俄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ktor Ianoukovitch)在二○一三年十一月放棄與歐盟簽署結盟協議之後黯然下台。克里姆林宮隨後利用革命結束的過渡期來懲罰烏克蘭,併吞了克里米亞,並在烏東的礦業和鋼鐵大省頓巴斯發動「分離主義」衝突。歸根究底,二○二二年的開戰在俄烏兩國的歷史上有很深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以前。
1 2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