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第一章
不要運動!
記住:不要跑步!
──氧氣掌握了生病與老化的關鍵
本書第一個要建議大家戒除的壞習慣,就是「運動」。
讓我們從比較容易做到的地方開始吧!
如果一開始就拉高門檻,有些人可能會失去幹勁,不過我想從「不要運動」做起,每個人應該都可以瞭解原因,並且立刻成功地實行。
尤其是對懶得動的人來說,這個提議可能會讓你覺得:「這正是我要的!」
只說「運動」太模糊,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或許可以說是「運動競賽」。這裡說的「運動競賽」,指的是含有「與人競爭」、「追求時間成績」,以及「奔跑」這類要素的運動。大家聽了有什麼想法呢?
運動應該是有益身體健康的,可是作者不曉得是哪根筋壞掉了,居然說運動有害身體健康?我想各位腦中一定塞滿了問號,不過你沒有看錯,我正是這麼說。
「運動」與「運動競賽」之間,有著天壤之別,若是把它們混為一談,問題就嚴重了。接下來我將解釋其中的原因,好讓大家瞭解兩者之間的不同。
身體不喜歡跑步運動
開門見山,從結論說起,也就是:最好不要從事跑步的運動。沒錯,就是字面上說的「不要跑」,可不是「不要全速奔跑」漏了幾個字。
各位是否都一廂情願地認為運動就一定要「跑」?「運動=跑=累死了」,所以或許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做不來運動,壓根兒就不想去嘗試。
若是如此,我希望大家從今天開始把這個觀念修正過來。就趁這個機會,把對「運動」的觀念一百八十度徹底大轉變吧!
聽起來似乎相當嚴重,不過我認為「運動=跑」這個誤會,不曉得害多少人吃了大虧。反過來說,如果把這個觀念扭轉為「運動≠跑」(運動不等於跑),不曉得可以救多少條人命,幫助多少人延年益壽。
雖然只有三個字,但「不要跑」的涵義令人意外地深奧,而且對我們的身心都非常重要。希望大家想想箇中的理由,並且繼續讀下去。
跑步是交感神經在鞭策身體
我們來具體模擬一下生活型態,以及生活中自律神經的活動吧!
以早起為例,這當然是很好的習慣,但如果一起床就突然開始慢跑,可以輕易想見,身體一定被嚇壞啦!
因為在夜晚的時候,一直是副交感神經處於優勢,當然身體也都處於放鬆模式。
然而一大清早就毫無前兆地突然開始慢跑,副交感神經都還在運作呢,交感神經卻突然插隊進來叫身體馬力全開,全速運轉,不用說,身體一定會被這個蠻橫的要求攪得手足無措。
在一般自然的狀態下,交感神經會從黎明開始慢慢地活化,然後一點一點地,在我們醒來之後逐步取代副交感神經,支配身體。如此一來,身體便可以順暢地清醒,毫不勉強地從體內湧出活力來。
然而一大清早就突然慢跑,就像是開車時一口氣把油門踩到底,讓交感神經瞬間全開,這對於毫無準備的身體來說,怎麼想都不可能有好處。
心臟可能會嚇一跳,讓心跳亂了套(心律不整),負責把營養和氧氣運送到心臟的血管(冠狀血管)也無法回應這突如其來的指令。心臟肌肉由於氧氣及營養不足,無法順利收縮,逐漸陷入跳動異常,搞不好還會爆炸(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臟衰竭)。
這樣的狀況出現的機率並不低,幾乎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而且愈來愈普遍。
讓人體隨著自然的節奏緩慢地變化,才是理想的狀態,身體的功能也是一樣,要慢慢地轉變才自然。
如果因為某些原因而主動去破壞這種自然節奏,整個身體就會陷入大恐慌,別說是心肌梗塞了,腦梗塞、腦出血、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出什麼毛病都不奇怪。以上的說明,應該可以讓大家清楚瞭解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