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保魅力:健康不健康?腸子說了算!全歐洲人手一本,年度NO.1健康書!德、美、法暢銷冠軍!

Darm mit charme:Alles uber ein unterschatztes Organ

  • 作者:吉莉亞.恩德斯/吉兒.恩德斯
  • 譯者:管中琪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6/01/29

  • 定價:320元
  • 優惠價:79253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6-92610-1-2
  • 系列:真健康
  • 規格:平裝/288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健康養生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全歐洲人手一本,年度No. 1健康書!
德國、法國、美國暢銷冠軍!

●德國熱賣突破170萬本!再版40次,蟬聯暢銷排行榜逾90週!
●美國Amazon書店暢銷排行榜第1名!
●法國Amazon書店暢銷排行榜第1名!連續6個月雄霸TOP 10!
●西班牙casadellibro.com書店連續6個月高踞排行榜TOP20!
●義大利ibs書店連續6個月高踞排行榜TOP 15!
●已售出36國版權!引發熱烈討論!
●Amazon書店超過1400位讀者直逼5顆星口碑好評!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教授、顧問醫師/陳邦基、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教授、《腸命百歲》作者/蔡英傑 一致推薦!

你,跟你的腸子夠熟嗎?
●人體80%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裡面!
●腸子擁有「腸腦」,與大腦的關係非常密切!
●鬱鬱寡歡,提不起勁,有可能是因為你的腸子生病了!
●過敏的原因,和小腸的消化有關!
●蹲姿比坐姿更「方便」!
●從便便的顏色就可以觀察身體健康的程度!
●腸道細菌能影響你的胃口!
●胃酸逆流和不小心跌倒一樣,其實是神經在作祟!

在身體的各個器官中,腸子可以說是最常被忽略的,但它卻對我們的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百轉千迴的腸子究竟如何牽動主人的心情?它又是如何與大腦進行秘密溝通?作者吉莉亞透過《腸保魅力》這本書,深入淺出地剖析「腸子」這個高度複雜又無比神奇的器官,從腸道的構造、環境,到寄居在裡面的各種好人細菌和壞蛋細菌,帶你全面認識你的腸胃系統,並進一步傳授日常生活保養腸道的秘訣。如果你希望活得健康、活得長壽,從今天開始,一定要好好照顧你的腸子!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推薦序

腸保安康.腸識關鍵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教授‧顧問醫師 陳邦基







種種的養生常談,如「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人如其食」、「醫食同源」、「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若要衍生,「腸胃要清」、「老化始於腸」、「病從口入 」等,在在強調腸胃與飲食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所幸拜現代醫學研究的進展所賜,終於揭開了「腸道微生物菌群」(Gut Microbiota)及「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 Axis)的神秘面紗,不再有以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憾。

腸道菌群依其對人體之影響,分為益(好)菌(益生菌probiotics,如乳酸菌)、害(壞)菌、中性(伺機)菌。不論是何種細菌,重要的是要維持菌種在腸道內的生態平衡(symbiosis,eubiosis),一旦生態失衡(dysbiosis) ,害菌增多,益菌減少,中性菌變成伺機條件致病菌,就會產生種種的疾病。每一種長駐我們腸道的細菌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而益菌生(prebiotics益生質,如寡糖、膳食纖維),則可以供養益菌。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十大必要器官之一。腸道共生菌與人類宿主形成一種和平共處,共生互利(mutualism)的人體超級生物體(human super-organism),攸關我們的全身健康。而菌腸腦軸則主司調控包括消化、代謝、內分泌、免疫、神經傳導等作用,與腸蠕動、排便、情緒壓力、肥胖、飲食習慣行為皆息息相關,腸道菌群大大地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主宰了我們的生活也不為過。

市面上保健書籍,琳瑯滿目,尤以腸道保健書為然。欣聞由德國醫學博士Giulia Enders所著之《腸保魅力》一書是世界暢銷的保健書籍,即將由皇冠文化出版社發行中文版。本書特色在於作者以非常幽默風趣的筆調,借由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例,生動的解說各種腸胃道相關的構造解剖、生理和病理現象,以及對腸道寄生蟲、細菌的趣味介紹。文筆流暢、深入淺出,有如看一本有趣的故事小說,而能在無形中就吸收了豐富的保健知識。

鄙人有幸,本書得以先睹為快,如此好書,可遇不可求,如不介紹給有興趣閱讀的讀者分享,豈能問心無愧?當然有緣人自有褔氣與機遇,是以樂於撰序為文推薦。

凡對保健、養生有興趣的讀者,尤其在醫藥保健營養界工作的同仁,不妨將本書列為必備的案頭書,不單是開卷有益,閱後更能獲益良多,增加更豐富的腸識。腸道保健養生的工作要即時,才能腸保安康,遠離病痛,期待延年益壽。




關於作者
吉莉亞.恩德斯 Giulia Enders

一九九○年生,在德國法蘭克福微生物學暨醫院衛生學會進行博士研究。

她曾經兩度榮獲威廉與愛莎.賀立士基金會獎學金。二○一二年,她以「腸保魅力」為題,參與「科學大滿貫」(Science Slam),此研討會由專業科學家向一般民眾解說熱門的科學議題,吉莉亞深入淺出的演說為她贏得柏林、弗萊堡與卡斯魯爾等三地的評選冠軍,短短十分鐘的演講內容並成為YouTube的熱門影片,瀏覽人次已超過80萬。

吉莉亞目前住在曼海姆與法蘭克福。吉兒.恩德斯 Jill Enders

傳達設計系畢業,如今在柏林、科隆、費城與卡斯魯爾等地工作,致力於傳遞科學知識。二○一三年獲得海里希-赫茲協會的獎學金。
內容試閱
我坐馬桶的方式對了嗎?

我建議大家偶爾要檢視一下平時的習慣,探究背後的原因。例如:我走到站牌的那條路真的是最美麗又最短的嗎?我用剩餘頭髮遮蓋頭頂無毛的部分,這種髮型是否恰當,而且還時髦得不得了嗎?或者是:我坐馬桶的姿勢正確嗎?

並非所有的問題都有明確的答案,不過反覆實驗,老把戲也能注入新活力。斯基若夫(Dov Sikirov)博士八成也這麼想。這位以色列醫師為了進行一項研究,請來二十八位測試者採用三種不同的如廁姿勢排便:坐在一般馬桶上、辛苦地「蹲坐」在特別低矮的馬桶上,以及像在戶外一般的蹲姿。他計算時間,隨後再請他們填寫一份問卷。結果清楚顯示:採取蹲姿上大號,平均花費五十秒的時間,而且公認能排得最乾淨。坐姿平均需要一百三十秒,但感覺大便排得不太乾淨。而低矮的小馬桶不管坐在上面幹嘛,看起來就是很可愛。

為什麼?因為我們腸道的閉鎖機制並非設計讓人坐著時小菊花能完全打開。不管是坐著還是站著,有一條肌肉就像套鎖一樣套著腸子,拉向一方,造成彎曲。這個機制是所謂的括約肌附加服務,彎曲所產生的閉塞功能可拿花園裡澆水的橡皮管來比喻。調皮的哥哥故意問妹妹橡皮管的水怎麼出不來了,妹妹去查看管口怎麼回事時,哥哥立刻放直彎曲的管子,三十秒後,就會有人被罰禁足了。

回到腸尾的彎曲閉塞機制:大便先到達的是一個彎曲的地方,就像到了高速公路交流道出口就要煞車一樣。這樣一來,我們站著或坐著時,括約肌不需要耗費太大的力氣去阻擋所有的東西。那條肌肉一旦放鬆,彎曲會同時跟著消失。車道變直,便能順利踩油門加速了。

「蹲姿」是人類自古以來最自然的排便姿勢,現代的如廁坐姿一直要到十八世紀後期發展出室內馬桶才出現。「穴居人類早就一直……」這種解釋對醫師來說往往疑點重重。究竟是誰說蹲姿更能放鬆肌肉,大便車道因此變得更加筆直呢?日本科學家讓測試者吃下會發光的物質,用X光拍下他們上大號的不同姿勢。結果一:沒錯,蹲姿時,腸道確實筆直漂亮,大便毫不遲疑直接排淨。結果二:竟有這麼親切的人願意吞下發光的物質,讓人用X光拍攝自己拉屎的模樣。兩種結果同樣令我佩服,我覺得啦。

痔瘡、大腸憩室炎或便祕等腸道疾病,幾乎只發生在採取坐姿排便的國家。原因並非在於組織鬆弛,而是加諸給腸子的壓力太大,尤其是年輕人。有些人白天緊張時也會一直繃緊肚子,但自己往往沒有察覺。痔瘡為了避開內部的壓力,會從屁股鬆鬆脫出。憩室發炎時,大腸內的組織會向外擠出,在腸壁上形成微小的囊狀物。

我們的排便方式絕對不是造成痔瘡和憩室炎的唯一原因,但是話說回來,世界上十二億蹲著上廁所的人幾乎不會有憩室炎,長痔瘡的人也明顯較少。而我們這些人卻用力把自己的組織擠出來,然後再找醫師除掉。一切只不過是因為高貴坐著如廁比愚蠢蹲著更酷?醫師認為如廁時若是經常擠壓,會增加靜脈曲張、中風或者排便昏厥等風險。

有個朋友剛從法國度假回來,我收到了他的簡訊:「法國人瘋了,竟然有人偷了高速公路三個加油站的馬桶!」我狂笑不止,一來我認爲寫這個簡訊的朋友是當真的,二來是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看見法式蹲式馬桶時的震驚心情。拜託呀,你們有能力蓋坐式馬桶,為什麼我還得要蹲著?我欲哭無淚看著眼前那個大洞,嚇得手足無措。在大部分的亞洲地區、非洲和南歐,他們蹲著上廁所時採取戰鬥姿勢或者起跑姿勢,時間很短。反觀我們是在馬桶上消磨時光,看報紙、摺衛生紙、測定需要打掃的浴室角落,或者只是耐心地盯著對面的牆壁。

當我在客廳唸這篇文章給家人聽時,只看見滿座困惑的臉龐。難不成我們得爬下我們的瓷器寶座,笨拙地蹲著拉屎,整個人搖來搖去晃不停嗎?當然不是!痔瘡靠邊站吧!雖然蹲在馬桶上解決大小事應該很有趣,但是也沒這個必要,因為坐著也能達到蹲著上廁所的效果。不是那麼輕易就到手,或者應該說輕易就到臀的事情,非常值得努力。上身微微前傾,兩腳放在一把小凳子上,這樣就夠了!所有角度都正確,這時要看報、摺衛生紙或者乾瞪眼都行。

便祕了,該怎麼辦?

百分之十到二十的德國人受便祕所苦,想加入這一派的人,至少要符合以下其中兩項要求:一週排便少於三次,排便時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感到特別困難,經常排出一粒一粒的,排便時非常用力,必須借助藥物或者絕技,或者離開廁所時感覺沒有完全排乾淨。

便祕時,腸道的神經和肌肉系統不再目標一致邁向目的。大部分時候,消化和運送仍舊和平常一樣快,只不過到了大腸尾端,卻對於是否有必要立刻出去無法達成協議。

便祕的一個比較好的參數不是上廁所的「頻率」,而是上廁所的「困難度」。照理說,在這個安靜的小地方,我們要度過的是一個全然放鬆的時光。要是事與願違,那可就難過死了。便祕分成不同的層次,有旅行途中的短暫便祕,或者是生病、處於壓力之下引起的,還有可能會造成長期問題的頑固便祕。

旅途中,兩人幾乎就有一人便祕,尤其是旅行前幾天,根本沒有辦法好好大個便。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百百種,但罪魁禍首多半是因為「腸道是種習慣的動物」。腸道神經會注意我們吃了什麼,大概是什麼時候吃的,知道我們的運動量多大,喝了多少水,也會留心白天與黑夜的變換,以及我們上廁所的時間。當所有元素運行順利時,腸道神經就會工作得很開心,促使腸道肌肉開始消化。

出遠門前,許多事情占據著我們腦子:要記得帶上鑰匙、關閉爐火、帶本書或者準備音樂路上聽,確保大腦處在愉悅的狀態中。但有件事我們幾乎忘了,那就是腸道這個習慣性的動物也跟著一起出門,而且轉眼就被我們拋在腦後。

旅途中,一整天吃的麵包不是新鮮剛出爐,更別說古怪的飛機餐,或者見都沒見過的香料。真正該午休的時間,我們不是困在車陣中,就是排在售票口。水喝得不像平常那麼多,就怕經常得找廁所。飛機裡空氣特別乾燥,也會讓我們喪失水分。彷彿這些麻煩還不夠似的,日夜顛倒的時差還狠狠來湊上一腳。

腸道神經察覺到狀況特殊,滿頭問號,困惑不已,只好先暫停一下,等待接獲可以繼續前進的訊號。在這種混亂的日子裡,即使腸道仍舊執行工作,也成功通知要排便了,卻因為我們覺得時機不恰當,雪上加霜硬是忍著不上。說穿了,原因往往不過是「不是我家廁所症候群」在作祟而已。有這種症狀的人,往往沒辦法把自己的重要大事託付給陌生的廁所。最令人裹足不前的,要算是公眾廁所了。常常要有額外的獎勵,才能鼓舞我們去上公共廁所,拿衛生紙給自己雕塑出一個昂貴的「沙發」,特意跟馬桶保持十公尺的距離。但「不是我家廁所症候群」若是太嚴重,那樣做也沒用,因為放鬆不夠,無法完成這個習慣性小動物的工作,於是度假或出差就成了苦差事。

若是短暫或輕微的便祕,以下有三個訣竅,可鼓勵腸道再度克服恐懼,正常工作:

1. 有種東西能稍微推動一下我們的腸壁,刺激腸道工作,那就是纖維。纖維不會在小腸裡消化,所以能在大腸裡和善地敲敲腸壁說:「嘿,有人來了,希望繼續往前走囉。」車前子榖與口感較好的李子成果最好,兩者不僅纖維含量高,也含有能將更多液體運送到腸道的活性成分,這樣糞便也比較柔軟。大概要兩到三天的時間,效果才會出現,所以建議旅行前一天或者假期開始的第一天攝取,就看自己感覺哪個時間比較保險。若是不方便把李子放進行李,可到藥局或藥妝店買纖維錠或者粉末。三十公克的纖維其實不重,供應每天的份量綽綽有餘。

以下資……more
1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