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常見的聽損類型
聽力損失類型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1.傳導性聽力損失
主要問題來自於外耳或中耳,例如小耳症、外耳道閉鎖、鼓膜穿孔、中耳炎、膽脂瘤、耳硬化症……這類型聽力損失單純只是傳導聲音受到阻礙,內耳、神經與大腦功能是正常的,透過聽力評估就可診斷出病因,並且藉由助聽器矯正。對於患者來說,只要提供足夠的音量,聆聽與聽辨語音能力幾乎跟正常聽覺敏感度者一樣。
2.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此類型聽力損失的原因不少,像是噪音傷害、老年性退化、藥物傷害、梅尼爾氏病、前庭導水管擴大症、突發性耳聾、基因異常、不明原因……等,這類型個案因內耳神經功能受損,無法透過藥物或手術方式來改善聽力,唯一的解決方案是藉由配戴助聽輔具來提升聽覺敏感度。此類型的聽力受損包含聽覺敏感度下降、聲音察覺的動態範圍變窄、聲音接收的頻率解析能力下降、與對接收聲音時間的解析能力下降等,尤其在噪音環境下聽取理解聲音會更吃力。
3.混合性聽力損失
同時有上述兩種以上類型的聽力損失,稱為「混合性聽力損失」。受損的部位包含外中耳及內耳神經功能;簡單來說,聽損有傳導問題也有感音神經退化,例如聽力老化合併慢性中耳炎。
4.中樞性聽力損失
指的是大腦功能的退化,而非耳朵構造本身的問題,常見於年紀較長的聽損者。他們大腦的認知、記憶、理解的功能較差,聽得到聲音,但卻無法理解內容。
聽損者常見的狀況包括從後方呼叫沒什麼反應、電視音量開很大卻不自覺、容易聽錯、高頻聽得不好,像是將「七」聽成「一」之類的;因為誤聽而答非所問、反應慢半拍、講話聲音較大聲……輕度聽損是指能夠聽到的最小音量為二十六~四十分貝。這類輕度聽損者,大部分不會意識到自身有聽力問題,因為對他們來說,平常一對一的說話、環境音的察覺都沒問題,難以聽得清楚的是較細小或遠距離的聲音。重度聽損者,大多優先考慮使用助聽器來刺激殘餘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