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法國的家長當然不可能從不犯錯,做法也不是人人皆同。本書介紹的秘訣只是法國人普遍的共識與智慧,是法國一般育兒書、雜誌和專家的建議,也是我在法國接觸到的大多數家長的做法,至少他們都認為應該這麼做。我有一個法國朋友說她打算送弟弟一本,好讓他「有點法國人的樣子」。
這些「法式」教養智慧有許多感覺都像老生常談。我有不少讀者來信指出,法式教養和蒙特梭利教育有頗多雷同之處,還有讀者提到一位名叫瑪各妲.蓋柏的匈牙利裔女士,説她的教育理念和法國人很像,更有讀者向我強調美國人從前也是那樣教育小孩的,是雷根經濟學和心理治療盛行之後才變了調,甚至說研究顯示窮人家的小孩童年缺乏和人對話──我只能說美國中產階級的過度補償心態太嚴重了。
不少法式教養理念都有一種特別的力量與優雅,大多數法國家長都認為寶寶是理性的,大人要給小孩充分的自由,也該給他們一點規矩;要用心傾聽孩子,但不是對他們言聽計從。法國人讓小孩放下「兒童餐」的本領令人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唯有靜定才能教好小孩。在法國各地,你隨時都能見到家長採用這套原則,這一點真的很棒,感覺一整個國家都是控制組。來法國看看吧!你一定會大開眼界。
法式教養對我們很有意義,因為它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了美國人的教養方式。美國家長普遍認為應該趁早教小孩認知技能,例如閱讀等等,但法國家長卻著重於小孩的社交能力與同理心。美國家長希望給小孩更多的刺激,法國家長卻覺得無所事事一樣重要。美國家長不喜歡讓小孩經歷挫折,法國家長卻認為經不起挫折的小孩長大會很慘。美國家長在意教養成果,法國家長認為十八年一起生活的品質也不能輕忽。美國家長認為有了小孩就免不了長期睡眠不足、時常發怒、挑食和做事經常被打斷,法國家長卻認為這些事情是──請想像我用法國腔說──不可以的!
我是記者,不是育兒專家,因此真正說服我贊同法式教養的東西是數據。法國家長基於直覺、傳統和試誤法而形成的許多教養行為,都和美國最新科學研究的建議不謀而合。法國家長認為大人當然能教會寶寶睡過夜,小朋友都學得會耐心等候,過度讚揚會害了孩子,大人應該配合嬰兒的節奏,剛會走的小朋友不需要學字卡,食物要品嘗了才會喜歡等等,科學家的說法也是如此。為了讓秘訣簡潔扼要,我將相關研究列在參考書目中。
請將本書當成靈感來源,而非教條,並記得保持彈性。囿於篇幅,有一句法國諺語我沒能放進這本書:「活著就要變。」小孩每天都在變,當他們改變時,你的基本原則可以不變,但方法要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幫你做到這一點。書裡沒有大量的明確做法,而是希望成為一個錦囊,讓家長自己想出教養的良方。就像法國古諺說的:不要給他茴香蒸魚,而是教他釣魚!
最後,別擔心社會主義。美國人的教養方式一直在變,向來如此,但再怎麼變都會帶有道地的美國風格,永遠不會變成法式教養,更不會變成中式或冰島式的育兒法。我很高興能拋出一些想法,至少能讓我媽覺得我有在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