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英國保母的育兒秘密指南:3天就能改變孩子的行為!4天就能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

Keep Calm and Parent On:A Guilt-Free Approach to Raising Children by Asking More from Them and Doing

  • 作者:艾瑪.珍納
  • 譯者:洪世民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5/09/29

  • 定價:320元
  • 優惠價:79253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803-985-8
  • 系列:親愛˙關係
  • 規格:平裝/304頁/16.5x21.5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親子教養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第二章

國王的演說:溝通



「溝通最大的問題,是『已經溝通過』的幻覺。」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檢核表

孩子不會常亂發脾氣嗎?

孩子在家和在學校一樣聽話嗎?

孩子會注意聽你的要求嗎?

你會說這七句最重要的話嗎?(我愛你,對不起,可以,停,請,謝謝,我知道你辦得到)

對於你想或不想看到的行為及原因,你表達得很明確嗎?有解釋後果嗎?

你會事先傳達你希望看到的舉止嗎?

你會避免用命令的語氣嗎?

你會「告訴」孩子去做什麼,而非使用問句嗎?

你的遣詞用字有賦予孩子責任嗎?

你說話的語氣夠堅決嗎?

你會避免太強烈的語氣嗎?

在你敘述重點時,你會到孩子身邊,並與他視線接觸嗎?

你的身體語言傳達的訊息和你的話一致嗎?

要改做其他事情時,你會和孩子溝通嗎?

如果你的孩子很小(嬰兒或剛學走路),你會跟他說話並假設他聽得懂嗎?你會告訴他發生什麼事和為什麼嗎?

你會提供選擇嗎?

你會使用適合孩子年齡的概念和語言嗎?

你會避免令人厭煩地重複一項要求嗎?

你的孩子能和你交談嗎?你會聽她說話,認真聆聽,並給予回應嗎?

你會讀孩子的身體語言嗎?

你會先等孩子冷靜下來再跟他溝通嗎?

你會鼓勵孩子用他的話來表達,不要只會哭或唉唉叫嗎?

你孩子生活裡的大人彼此一致嗎?



我合作過的一位先生真的令我火冒三丈。每當我碰到他而後怒不可抑地回到家,我常要自己停下來想:艾瑪,問題出在哪裡?他到底說了什麼讓妳那麼不爽?回想他的話,他對我的要求,我覺得真的沒那麼糟。是他跟我溝通的方式把我惹惱。他不是以高人好幾等的態度表達事情,就是用那種跋扈的語氣,頓時讓我不想為他做任何一件事。

這情況,相信讀者大都能感同身受。坊間有無數以領導力和人際關係為題的書籍和研討會,都聚焦於溝通,溝通有多重要,又有多容易產生誤解。假如這是簡單的議題,就不會有那麼多書和討論存在了!我們投注大量心力在生意和婚姻的溝通方式,卻很少人明白,與孩子的溝通也需要類似的關注。

這一章要告訴你的第一個好消息是,良好家庭溝通的成果顯而易見──這是獲取即時滿足感的大好機會。第二個好消息是,我不是建議你去進行某種完全改變方向的浩大工程,只是要做一連串小小的改變。你很可能已經在用特定方式和你的孩子溝通,而如果那沒有效,有時只需要一點小小的改變就能取得你嚮往的成果。比方說,我合作過的一個父親一直把所謂「對的事情」掛在嘴邊,但他的聲音毫無自制和權威,所以兒子都把他的話當耳邊風。我要他練習那種語氣:克制而有自信。還有一個媽媽會用正確的語氣說正確的事,但她總是背對女兒,所以女兒並未領略指令的重要。我們只需要做一件事:請媽媽轉過身來。還有一種情況也很常見:孩子從雙親身上獲得混雜的信息;雙親彼此沒有先講好,就算其中一位做了絕佳的溝通,效果也大打折扣。孩子也可能從同一家長身上收到混雜的訊息:在訓練他的時候抱著他還幫他擦眼淚。只需要小小的調整就能修正這些失靈的溝通。

不花一章的篇幅聊聊溝通,我寫不成一本實用的教養書。沒有良好的溝通,你要怎麼處理後續探討睡眠、飲食和規矩的章節呢?溝通是貫穿每一章的主題,是成功的必備條件。基本上,爸媽怎麼跟小孩溝通,以及孩子怎麼跟爸媽溝通,是觀察家人如何互相尊重的窗口。雖然乍看之下你可能要花不少力氣改變遣詞用字、語氣和身體語言等長期習慣,但良好的溝通會成為「第二天性」。它也會帶來神奇的變化,就像撒了仙女的魔法粉似的。



孩子不會常亂發脾氣嗎?

發脾氣是溝通無效的明顯信號。當然,每一個孩子都有脾氣,你的孩子會發脾氣,不代表你的溝通做得很糟。但如果一個孩子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就可能是個重要的跡象。他們為什麼會大發脾氣呢?是想得到關注?感覺受挫?還是沒辦法表達自己?如果有哪個答案是肯定的,又是為什麼呢?繼續讀下去,讓我們看看能否找出原因,好嗎?



孩子在家和在學校一樣聽話嗎?

如果有爸媽請我幫忙是因為跟他們的孩子在家宛如噩夢,我通常會觀察那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在學校聽話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有更大的問題需要解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顯然可以循規蹈矩,只是選擇不要在家裡為爸媽這樣做。也就是說,家裡一定有哪裡不一樣。這個資訊非常關鍵,因為它能讓我把調查的焦點集中於家中發生的事,以及事因。



孩子會注意聽你的要求嗎?

我會觀察家長對孩子說話時,孩子會不會給他回應。有時候,如果孩子沒給回應,單純是他沒有聽到。或許媽媽是從樓下叫喊,而小比利的房裡正在放音樂。這樣的問題不難解決。但「你的孩子有沒有注意聽?」的問題就棘手多了,相信很多爸媽都這樣想過:如果連穿外套這種事都得跟她說兩次以上,我會爆炸!這裡的第一個重點是,期待要合理。沒有哪個孩子可以隨時隨地注意聽你講話。如果你叫他們坐下來他們十次有八次會坐,叫他們說謝謝十次有八次會說,那就很棒了。或許永遠不會有百分之百的那一天,那也無所謂。





艾‧瑪‧的‧點‧子

如果你的孩子需要學習傾聽技巧,你可以跟他們玩玩經典的「電話」遊戲。請全家人坐成一排,第一個人在第二個人耳旁輕聲說一句話,第二個人再對第三個人耳語,以此類推,話傳到最後一個人耳裡後,請他大聲把話說出來,看看是否跟第一個人說的一樣。就算今天的孩子可能不知道電話是什麼(手機就當然知道),這個遊戲還是會讓他們玩得開心。



也請明白,如果你請你的四歲小孩自己穿好上學要穿的衣服,你還是得盯著她。只叫她穿好衣服或許不夠。如我們將在第六章所討論,規律的作息會有幫助;確定你要求的是她做得到的事也很重要。不妨先從要她脫掉睡衣開始──你已經看她做過一千次,知道她得心應手的事。然後你或許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想玩別的東西,但你要先把衣服穿好才可以做別的事。」如果你看到她恍神,就說:「專心!」然後再多哄一下。

然而,假設那件事情就她的身心發展來看是恰當的,你帶著她做時她也樂於接受,那麼她對你充耳不聞或許有其他理由。檢核表的其他問題能幫助你縮小範圍、找出問題所在。





艾‧瑪‧的‧點‧子

我不會總是用嚴厲的語氣說話,有時會故意對沒聽人講話的孩子表現得滿不在乎。我會說:「哎呀,傑克沒在聽。他的耳朵到哪裡去了?」而他會一邊揪著他的耳朵,一邊說:「艾瑪,我的耳朵在這裡,妳看!」然後我會說:「太棒了!我還在擔心你是不是把他們弄丟,或是留在學校了。好啦,既然你找到你的耳朵了,可以請你過來坐在餐桌這邊嗎?」有時候我會改變一下,問孩子是不是耳朵裡長綠色花椰菜了──不然他為什麼聽不到我說話?孩子很愛聽這些,而這也能讓他們專注於「聽」的動作。





你會說這七句最重要的話嗎?

我會注意聽家長會不會說下面七句至關重要的話,因為它們傳達了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



一、我愛你

英國人請注意!美國人遠比我們會說「我愛你」。美國人似乎理解無條件的愛不能視為理所當然,是我們必須向彼此表達的事物。孩子需要你一再證明你的愛,才會有安全感和快樂成長。把愛表現出來、說出口,充分溝通。



二、對不起

你有時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怒罵孩子。說自己從來不厲聲斥責的人,沒說實話。這種事一定會發生,也沒什麼大礙,但你必須道歉。「真的很對不起用那種反應對你。」你或許可以這樣說。「我今天累壞了,而那不是你的錯。我猜我那樣罵你一定傷了你的心。」「對不起」是非常有力的措辭,因為那同時塑造了同理心和責任感,也讓孩子明白你並非十全十美,而不完美沒有關係。是人就有缺點,那是正常不過的事。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需要聽到這一句。他們也不必十全十美。



三、可以(多於「不行」)

如果有人老是跟你說「不行」,你會學會把耳朵關起來,不理他。我們天生就比較想聽「可以」勝過「不行」,對「可以」較有回應。如果你一天到晚跟孩子說「不行」、「你不可以做這個那個」,那孩子將不再聽你說話。盡可能用「可以」代替「不行」,就算那與你希望的行為不一致。比方說,如果你的孩子問他能不能玩什麼東西,但快要吃晚餐了,不妨說:「可以啊,等我們吃完晚飯,你當然可以玩。」如果你說了不──別誤會我的意思,「不」是非常重要而有力的字眼,他們一輩子會時常聽到,也必須理解──那就給個理由:「不行,你不能碰烤箱,那很燙,你會燙傷。」



四、停止(為了保護)

我合作過的一戶人家住在一條熙來攘往大馬路邊的可愛小街道上。家裡一個小女孩一天到晚跑到大馬路,就算爸媽大叫「停止」也不當回事。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停止」是維護孩子安全的關鍵詞。你不可以過度使用,但一旦使用,就要確定它立刻收到效果。







艾‧瑪‧的‧點‧子

有一個好玩的遊戲可教會孩子一聽到「停」就聯想到「凍住」的行為:放音樂,跟孩子一起跳舞。當你讓音樂停止,你們兩個都要停下來不能再跳。比較實際的應用是:每當你來到十字路口,一邊停下腳步,一邊說「停」或「紅燈」。







五、請

如我們將在第五章講禮貌時討論到的,說「請」能對孩子表現尊重,而這能塑造你希望他們和別人(包括你在內!)說話的方式。



六、謝謝

對孩子說「謝謝」能讓他們覺得被認可和被看見。這能凸顯心懷感恩的重要,強化你想看見的行為。如果你在他們做了什麼好事,例如主動收拾盤子時沒說「謝謝你」,他們就會開始相信,唯有不守規矩才能引人注意了。



七、我知道你辦得到

讓我們假設你學齡前的孩子去上第一堂游泳課。當他跟其他孩子排排站時,他焦慮地望著你,你可以選擇下面幾種方式回應:

A、寵他,對他感到的焦慮呵護備至。

B、透過說話和肢體語言傳達對他的信心。

C、告訴他不要怕,沒什麼好怕的,游就對了。

正確答案當然是B。「我知道你辦得到」能為你的孩子灌注信心、強化獨立,也為他打氣。這是A和C之間的最佳折衷方案。既承認他的焦慮,也增強他的心理素質。這種結合最為強而有力。



對於你想或不想看到的行為及原因,你表達得很明確嗎?有解釋後果嗎?

我差不多三歲時有一天光著身子在家裡跑來跑去,這時媽叫我去準備準備,因為我們要去雪地裡玩。我進我房間,「準備準備」,或者自以為如此。我來到前門,準備要衝出去。我戴了帽子和手套、披了圍巾,但其餘一絲不掛。這件事成了全家的笑柄,但它隱含了一個重點。跟孩子講話必須明確──遠比你可能理解的明確。你跟孩子講話,不能像你和大人說話時那麼簡略。你不能只說「去準備準備」或「別碰那個」就認定他們知道你在講什麼。為此,我鼓勵爸媽養成傳達下列訊息的習慣:

一、確切的內容。讓他們知道不能做××,確切說明××是什麼。別說「別碰那個」──要說「別碰暖爐」。如果是你想要他做的事,你或許可以說:「請把褲子、襪子、鞋子和襯衫穿好。」

二、原因。解釋:「暖爐很熱,你會燙傷」或「請把衣服穿好,因為我們要出發去學校了」。

三、後果。如果孩子知道不做出那樣的行為會發生什麼事,合作意願會更高。舉個例子,當你拿出黏土時,你可以說:「粘土得留在桌子上。如果粘土離開桌子,你就得收拾乾淨,今天不能再玩了。」



我常聽到爸媽光說「不可以那樣!」我協助過的一個父親老是在餐桌對他的孩子大呼小叫,但話中沒有任何孩子可以理解的具體規則。這個孩子亂丟食物,爸爸說:「不可以!」另一個拿餐具製造噪音,爸爸說:「停止!」他只是在吼,完全沒有解釋他們並未遵守什麼規則,為什麼不能做他沒有明講的事。他應該這麼說:「比利,吃的東西不要亂扔,因為那樣很沒禮貌,還會弄得亂七八糟。如果你再丟一次,我就會把你的食物拿走。」

再舉一個公園裡常見的例子:如果布蘭達在沙坑裡朝別的孩子扔沙子,不要光說:「不可以!」要說:「布蘭達,不可以拿沙子丟瑞德。沙子會跑進他眼睛裡,他會很痛的。妳可以拿沙子把妳的桶子裝滿,可是如果妳再拿沙子丟瑞德,妳就得離開沙坑。」如果你的孩子年紀比較大,可以對答如流,那就請他對你重複一次你的期望,讓你知道他了解了。然後,如果你的孩子在你解釋你想要的行為後表現良好,請讓他知道你對他的表現有多開心。這會鼓勵他聽你的話和守規矩。別忘了,孩子想要討好你。





艾‧瑪‧的‧點‧子

傳達你希望看到的行為時,讓孩子一起參與。跟他一起討論,和他一起製作標語,貼在冰箱或醒目的地方。讓他把標語裝飾一番,甚至讓他選擇要貼在哪裡。用它來提醒你希望孩子和你自己都能做到的行為!





你會事先傳達你希望看到的舉止嗎?

養成習慣,在特定事件之前傳達你希望孩子表現的行為,以及為什麼。如果你並未確立期望,又在孩子沒遵照時過度反應,這會讓他困惑──他並非生來就有做出適當選擇的能力。請在生日派對、晚宴或出門上超市之前,說清楚你想要什麼,而且要用肯定句。這種方法出奇有效。所以你或許可以說:「我們再一會兒就要進一家餐廳,希望你可以在餐桌乖乖坐好。我希望你兩隻腳都放在桌子下面,請你做到,也希望你守規矩,乖乖地吃你的晚餐。」





艾‧瑪‧的‧點‧子

在讓孩子為某個場合做準備時,請避免使用否定句和陳述負面的行為。一般而言,別說:「我不想看到你在餐廳跑來跑去和大聲尖叫。」這可能會將不好的行為印在他腦海。但如果你的孩子特別喜歡在餐廳跑來跑去大聲尖叫,那你或許需要事先提醒負面行為和它的後果:「你無論如何都不可以在餐廳跑來跑去大聲尖叫,如果你這麼做,我們馬上離開。」一旦你解釋這個後果,請確定自己能貫徹到底,以及離開餐廳不是你孩子的終極目標,否則他贏定了!





艾‧瑪‧的‧點‧子

正如時機對於促使孩子做出你想看到的行為至關重要,對於阻止你不想看到的行為也很重要。你必須在負面行為發生時立刻處理。如果你的小孩在一家商店裡唉唉叫,不要等到上車子才告訴他。這不是好的做法。要在店裡當場告訴他,就算那時旁邊有其他人;如果怕他尷尬,可以把他拉到一旁,私底下輕聲糾正他。





你會避免用命令的語氣嗎?

幾乎每一個家長都會對發號施令感到內疚,例如「去穿衣服」、「去梳頭」、「收拾玩具」和「停」等等。命令句是語氣強烈、通常在受挫或憤怒時表達的詞句。想想最近一個平日上午:當你幫孩子穿好衣服、餵完狗、做好午餐、整理好家裡後,你可能覺得自己更像個戰地指揮官,而非慈愛的爸媽。完全可以理解,當你必須在極度壓縮的時間裡處理一堆雜務,你的首要目標就是讓每個人專心。問題是,孩子一聽到命令,就會心生反抗。他們會比較不想回應你的要求,而更想跟你爭論,把一切慢下來,徒增家庭緊張。所以下一次當你試著趕大家出門時,請留意你的語氣和措辭。多講一個「請」字要不了一秒鐘,改變說話語氣更完全不會增加時間。請注意這造成的巨大差異。我相信你可以更快出門,而且少吵點架。把命令句留待真正需要時,你已絞盡腦汁,真的得馬上出門的時候。平常少用點命令句,當你最需要時,它便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你會「告訴」孩子去做什麼,而非使用問句嗎?

我這輩子看過夠多美國犯罪影集,知道交叉詰問的一個基本規則是:「不要問你還不知道答案的問題。」這方面爸媽可從《法律與秩序》學到訣竅。不要問:「你得去刷牙了,好嗎?」因為這會讓你的孩子可以這般回答:「不好。」請改說:「請你去刷牙。」畢竟你不會說:「過馬路的時候可以牽我的手嗎?」這顯然不是個問題,而是指令。

然而,如果你真的有問題要問,例如:「你想幫我烤蛋糕嗎?」這樣問無妨,但請做好聽到「不要」的心理準備,而且要接受這個答案。這其實是個小小的調整,因為許多爸媽都已養成在該直說時卻使用問句的習慣。


1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