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中東:中東,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子?資深媒體人冒險深入中東!第一本以華人觀點揭開中東神秘面紗

  • 作者:郭建龍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7/03/10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79316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6-94066-5-9
  • 系列:知史
  • 規格:平裝/352頁/17x23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外國歷史/報導文學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那麼,對伊拉克現在的局勢,誰應該負責呢?

有人認為是前獨裁者薩達姆,有人認為是外來勢力。他們都有道理。薩達姆出身於少數派遜尼派,建立的政權以壓榨什葉派和庫德人為基礎,使得民族間的矛盾沒有和解的趨勢,是伊拉克亂局的原因之一。而外人過於理想化的行動更加速了局勢的混亂,他們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卻無力建設起另一套穩定的制度,很難將三大派別融合在一起。



當我們不斷地強調伊拉克的主權完整時,另一個事實是:伊拉克這個國家本身就是人為製造的產物。它是鄂圖曼帝國解體後,在帝國碎片基礎上,國際社會強行塑造出來的國家之一。由於塑造時考慮得過於簡單,留下了無數的問題,導致了現在的衝突。

不管是隱形戰爭的黎巴嫩,還是顯性戰爭中的伊拉克、敘利亞,或者是衝突不斷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是一百多年前人為製造的產物。

可以說,現在中東的衝突是一次強震過後的餘震。那次強震就是鄂圖曼帝國的解體。一個帝國被擊碎成許多小的碎片,隨之而來的不穩定結構一直持續到今天,並不時發生規模巨大的餘震。

在貝魯特這個新卡薩布蘭卡,和兩位馬麥德相處的日子,讓我理解了中東問題的複雜性,也讓我看到了那無窮無盡的思想戰爭:遜尼派、什葉派、溫和派、極端派,他們各自站在本方的立場上來解讀著世界,缺乏統一的基礎,更無法理解對方的立場。這裡充斥著喧囂和吵鬧,理性與和解卻時常缺席。這裡只有表面的和平,卻找不到真實的出路。

兩位馬麥德在我面前表現得彬彬有禮,對世界充滿了熱愛和思考,然而回轉過身,卻選擇了敵對和戰爭。



在與兩位馬麥德相處的時間裡,我對中東問題的思考也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在遇到他們之前,我想借著旅行寫一本關於中東數千年歷史的書。不管是土耳其的希臘人遺址,還是黎巴嫩的羅馬人遺跡,都那麼美麗無瑕。如果用優美的語言將美好的風景串起來,該是多麼幽雅和寧靜。在地中海邊喝杯咖啡望著碧藍的海水,在沙漠綠洲的椰棗樹下乘涼,在古埃及的神廟和佩特拉(Petra)的石門前徘徊,或者在尼羅河裡泛舟……

但遇到他們之後,古代的雕像和神廟在我心中迅速模糊了,中東給我最深的觸動,變成了永恆的傷疤和無止境的亂世,也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了解了他們的信仰、生存、磨難和希望。我真正感興趣的不是那些古代的遺跡,而是現代的走向。

我想了解過去中東各地巨大的不平衡是怎麼產生的,也想了解今天的做法是否有助於解開亂局,更想猜測未來的走向──人們能否尋找到和平、文明與繁榮。

在見到他們之前,我在土耳其遊歷,尋找那個昔日帝國的影子。和他們分別後,我去了約旦、埃及,繼續尋找碎片中的影像,繼續觀察和記錄這片悲劇土地上的人和事。

為了尋找那不可能完全得到的真相,這本書首先聚焦於一百多年前的那次大崩潰。當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解體時,散落了一地的碎片,目前中東地區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來自於這些碎片,現代中東的亂局由此發端。

在第二章,敘述了土耳其被瓜分之後,如何在國父阿塔圖克(Ataturk)的領導下完成自救,轉向西化和現代化。雖然土耳其馬麥德不喜歡自己國家的政治,但土耳其是唯一擺脫了宗教對政治的束縛,建立起民主憲政體制的鄂圖曼領土。土耳其的經驗也告訴人們,在伊斯蘭的世界裡,依然有一條路通向和平與繁榮。

土耳其成功完成轉型的同時,中東其餘國家卻由於政治的不成熟、宗教問題過於複雜,陷入一片混亂。

在這些問題中,有三大問題最為突出。

當各國獨立後,首先出現的問題是統治者們進行領土擴張和試圖統一中東的衝動。紹德家族(House of Saud)、哈希姆家族(Banu Hashim)以及以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為代表的中東世俗派政權,都想以本派為中心建立中東秩序。他們合縱連橫,此消彼長,到最後,所有的合併努力都宣告破產,只留下了更加破碎的局勢和更激進化的社會。這也是本書第三章的主題。

20世紀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的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深刻地影響了中東的政治氣候。為了趕走猶太人,中東的伊斯蘭國家進行了大聯合,但在衝突中的無能、瓜分土地時的貪婪、對難民問題的推諉,卻又讓這些國家變得彼此離心,成了傷疤。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也成了爛瘡,點燃了約旦和黎巴嫩內部的社會問題,形成了軍事衝突。本書的第四章就敘述了阿以衝突的3000年恩怨。

第五章敘述貫穿中東的第三大問題──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千年衝突。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什葉派在中東的實力逐漸增加,並影響到其他國家的什葉派勢力。從黎巴嫩的真主黨,到敘利亞的阿薩德,都受到了伊朗的幫助。教派問題也是伊拉克與伊朗兩伊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兩伊戰爭也是伊拉克陷入一系列軍事衝突的源頭。與伊朗衝突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雖然獲得了全球性的支持,但在本國和國際上積累的巨大失衡,又讓他如同一匹被滾動的車輪拖垮的馬,發動了對科威特的入侵,將伊拉克綁上解體的軌道。

當這個地區越來越失衡,宗教勢力卻在對現實不滿的同時,致力於通過教法統治找回遠古的榮光。本書的第六章追溯了從穆斯林兄弟會(Muslin Brotherhood)到哈馬斯(Hamas)、基地組織、「伊斯蘭國」(ISIS)這四代宗教激進組織的演化過程。

2011年的伊斯蘭革命讓人們再次把目光移回了中東地區。這次革命給人以巨大的希望,卻又帶來了更大的失落。本書的最後兩章追溯了埃及和敘利亞革命的來龍去脈。

在埃及,人民有力量推翻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的獨裁統治,卻沒有力量建立另一套穩定的政治結構,導致了宗教勢力的上臺。宗教勢力與世俗的衝突導致了另一位強人政治再次回歸。

而在敘利亞,民主運動更使教派衝突複雜地混合在一起,導致了一場極端勢力崛起的大變局。

這兩場運動表現了中東這個最複雜地區帶給世人的困惑,給未來的政治走向增加了不確定。

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通過我的走訪和觀察,了解中東問題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但本書並不贊同把中東問題歸結為一、兩個簡單的範式。宗教矛盾、民主問題、經濟原因,都無法簡單地解釋中東發生的一切。我能做的,只是將觀察和分析擺在讀者的面前,讓讀者了解一個社會真實的景象,並有所思考。

畢竟,這裡曾經是世界的中心,這裡也糾纏著最複雜的情感……


1 2 3 4 5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