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紂王自焚 背鍋俠能力太強
有一部火紅的國產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面人氣最高的角色不是配角就是反派,比如著名的背鍋俠李達康書記。我們這裡也要說一個背鍋俠的故事,主角就是背鍋俠的祖宗商紂王。我們印象裡的商紂王,既是暴君又是昏君,從周武王滅商算下來,紂王的這個鍋一背就背了三千多年。
多數人對商朝和紂王的印象都是從電視劇《封神榜》裡獲得的,用現在的時髦說法,《封神榜》應該叫「大型玄幻仙俠古裝劇」。它的原型《封神演義》(也稱《封神榜》)只是一部小說,作者許仲琳是明朝人,距離紂王的年代差了三千年。《封神演義》是根據民間傳說來寫的,拿它看商朝和拿《西遊記》看唐朝一樣不靠譜。
按照周秦時代的文獻記載,歷史上真正的商紂王,其實是一個少有的「強者」。史書對紂王是這麼描述的:博聞廣識、反應機敏、能言善辯;孔武有力,能赤手空拳制伏猛獸。簡單概括就是文武雙全,而且很可能還是個偏硬漢形象的大帥哥。這樣一個能力不凡的君王,為什麼最後卻落個國破身死的下場呢?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要瞭解事實真相,我們要先把幾個概念明確一下:品行、能力、實力和大環境。
事實上,品行好、能力強的人從來不是理所應當就該成功的。對於一個君王而言,私德這個東西,討論的意義並不大,他好不好色,生活奢不奢侈,其實跟國家治理得好不好沒太大關係。所謂家天下,整個國家都是他們家的,從動機上說,無論如何,他都沒有理由禍害自己家的產業。在一個國家的範圍內,如果拋開能力而言,君王的私德再好也惠及不了幾個人,不好也禍害不了幾個人,真正能影響一國的,是看他能不能協調好各階層之間的利益平衡。對普通人而言,我們當然絕不能忽視道德的價值,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這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對一個人道德的評判絕不能代替對他個人能力和利益取向的判斷。而對一個管理者來說,用一個「好人」和用對了人,往往並不存在必然聯繫。
關於能力,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商紂王的個人能力其實是非常強悍的── 能文能武。
至於實力,從現今出土的文物和當時的文獻記載來看,商朝的文明程度和綜合國力遠遠強過周,問題是,國家的實力強不等於國君的實力就一定強。夏商周時期的國家其實就像是現在的股份有限公司,國君就是董事長,貴族是董事會的大股東,但是董事長手裡的股權比重其實並不大,遠遠達不到對什麼事情都能一票否決。我們前面一直強調說,兩三千年前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其實更接近現在人的生活狀態,因為無論那時還是現在,領導者都很少能做到說一不二。
而最大的問題是出在大環境上。商紂王從他父親子羨手裡接手這個全中國最大的股份公司的時候,其實公司的情況並不怎麼好,甚至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東面有東夷族不斷叛亂,西面的西岐,也就是周方國,也開始蠢蠢欲動。最早的時候,周和商的關係有點像安祿山和李唐的關係,所不同的是那個時候周的自主權更大,算是一家小公司對另一家大公司參股,商連控股權都算不上。
初期兩家基本算是相安無事,隨著周的實力越來越強,商開始坐不住了,最終兩邊的關係徹底破裂。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季曆就是死在商紂王的爺爺文丁手裡的,兩家至此成了世仇。
而商朝內部,用現在的話說,當時正面臨著既得利益集團尾大不掉的問題。貴族把持著國家大部分的財富和政治權力,百姓的不滿情緒在不斷積累,而最終要為這個局面埋單的只能是紂王他們一家。
紂王登基以後,很快就在內政外交上有了一系列的新舉措。對外,開始集中力量征討東夷族叛亂。我們知道,任何時候,對國家和企業而言,兩線作戰、腹背受敵是最麻煩的。這種時候,把握好時間差,集中力量先解決掉相對弱勢的問題可能是最好的方案,雖然這樣明顯帶有賭的性質,但是至少贏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如果不賭,那就只能等死。而且這個時候商的實力不弱,早賭好過晚賭,再晚幾年,國家在眾多貴族既得利益集團的拖累下,可能連賭的資格都沒有了。
這就牽涉到了另一個問題── 內政。紂王登基以後,隨即開始對壟斷政治資源的貴族下手。當時商朝的官位事實上已經都成世襲的了,丞相的兒子還是丞相,將軍的兒子還是將軍。紂王登基以後,一方面打壓貴族出身的官員,一方面開始大量從平民甚至奴隸階層選拔人才,同時還宣佈,貴族的奴隸只要進入朝廷,就可以算自由民。這從人性、從文明角度來說顯然是歷史的進步。而當時紂王的考慮,應該說更具體,從草根階層選拔人才,可以給早已腐朽的官場注入新鮮血液,打破既得利益階層對權力的壟斷。而奴隸在當時,本質上是貴族重要的私有財產,給奴隸自由也是在削減貴族手裡的資源。《封神榜》裡說紂王濫殺大臣,原因追根溯源其實就是從這來的。
除此以外,紂王還開始逐漸減少祭祀活動。那時候,人們一度非常迷信神鬼,當時大到打仗,小到蓋房子都要占卜,這導致祭司們手裡掌握了大量的權力。就算國君心知肚明占卜是怎麼回事,可是為了穩定人心,占卜是不能廢除的。導致的結果就是,一件事最後能不能辦成,很大程度上全憑祭司的一張嘴,他要是說占卜結果是「大凶」,這事還怎麼做?之前的歷代商王都是以妥協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可是到了紂王這一代,已經沒有時間也沒資源來和稀泥,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硬「懟」,直接宣佈所有人都不許再信這一套,這件事按現在的說法應該叫「移風易俗」和「反對封建迷信」。可以說商紂王的眼光非常準,他的幾項改革措施都直擊要害,可是正因為他看得實在太準了,才導致了後面一系列悲劇。
紂王登基以後,隨即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弊政。弊政本質上就是既得利益集團早已駕輕就熟的獲利工具,你把它革掉實質上就是斷人財路,對上層而言,這可比殺人父母都要嚴重。在和貴族的權力鬥爭中,紂王已經對不少元老大臣開了殺戒,可照樣還是壓制不住對方的反撲。前面我們提過,商朝本質上就是一個股份公司,而商紂王做為董事長根本做不到絕對控股。
就在這個時候,周武王開始率軍東進,這就是後世所說的武王伐紂。在出兵之前,周武王姬發給紂王列出六條罪狀:
1.好喝酒。
2.聽信婦人言。
3.自信有天命。
4.不祭祀神明祖先。
5.不重用貴族。
6.任用「小人」。
前面幾條顯然都是拿來湊數的,關鍵在於後兩條。在古漢語裡,「君子」和「小人」的意思最早不是說道德水準的好壞,而是指社會地位,所謂小人其實就是指草根階層。周武王的這幾句話顯然不是說給自己人聽的,而是說給商朝的貴族們聽的。他是在提醒這些貴族,紂王才是那個斷了他們財路的敵人。周武王的話還有一層意思,既然我說紂王的改革舉措是錯的,那麼今後如果我得了天下,就會把紂王的改革廢除掉。果不其然,大量的商朝貴族背叛了紂王,這裡面級別最高的是商紂王同父異母的哥哥微子。
眾多貴族官員的叛變,導致了商王朝的國家機器徹底癱瘓。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周的好幾萬軍隊從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出發,一路連打帶殺,不遠萬里推進到河南新鄉。這麼遠的距離,這麼大的動靜,紂王卻一直被蒙在鼓裡,始終把主力軍隊放在東部和東夷族打仗,唯一的解釋是,朝廷內部已經沒幾個真正的自己人了。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紂王臨時拼湊軍隊和周的軍隊進行了一場極為慘烈的決戰,也就是牧野之戰,「流血漂杵」這個成語說的就是這件事。戰敗後,紂王為了維護自己做為君王的最後尊嚴,選擇和自己最心愛的兩個妃子一起自焚而死。人要是想自殺,其實辦法很多,自焚是最痛苦的一種。紂王之所以選擇這麼慘烈的死法,就是為了徹底毀掉自己的屍體,讓周武王連拿著自己首級炫耀的機會都沒有。
分析到這裡,我們發現商紂王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正確的,可歷史有的時候就是這麼無奈,正確的未必就一定能夠成功。商朝的種種政策弊端已經累積了數百年,各既得利益階層早已是樹大根深,彼此的關係盤根錯節,甚至連商王室都是這個利益關係網中的一員。這就好比一個常年臥病在床的人,如果保持現狀,就會被疾病慢慢吞噬掉生命,可如果上了手術臺,結果很可能就是直接斃命。
年輕人剛剛步入社會,往往會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所處的企業裡面到處都是毛病,而且這些問題都是顯而易見的,要糾正似乎很容易。那麼,為什麼沒人去做呢?通常情況下,很多人開始在有關責任人的道德、能力上找原因。如果對照發生在三千年前的故事,我們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
單靠幾個人,無論是明君還是能臣,其實都改變不了大局。個人能力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但歸根到底,要想改變點什麼,首先要有合適的大環境和足夠的實力。最先需要改變的是眾多人的利益關係,這裡面所涉及的人越多、利益關係越複雜,改革的難度也就越大。從古至今,莫不如此。成功的變革就是逆天改命,而這樣的案例,歷史上也的確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