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屬於臺灣的新《?雙城記?》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隆志
對今日熙熙攘攘的觀光客而言,臺北大稻埕與新竹北門街似乎只是兩條不相干的旅遊景點,然而如果從歷史記憶的時間長河著眼,臺北錦記茶行洋樓與新竹周益記古宅,真的是兩棟彼此孤立的文化古蹟嗎?乍看之下,《雙廈記》似乎只是另一本臺灣家族的圖文回憶。但細讀之後,讀者們將可以發現:穿梭交織在全書生動的文字與豐富的圖片間的生命故事,並不只是兩棟歷史建築或兩個知名家族的掌故八卦,而是發生在兩個北臺城市、跨越日治與戰後兩個時代變遷,並反映了茶與米兩大重要產業興衰的臺灣史事。
回顧臺灣家族史的研究書寫,自一九七○年代美國學者?Johanna Meskill的霧峰林家名著以來,一九八○年代臺灣歷史學者如黃富三、尹章義、許雪姬及溫振華等名家輩出,各擅勝場。一九九○年代更結合區域史及方志編纂的熱潮,擴展為各地方文化局與文史工作者對於重要家族史的個案發掘與出版。《雙廈記》一書的首要特色,便是超越過去以單一家族與個別人物為主的書寫傳統,從區域網絡及社會生活的動態視角,呈現性別史、貿易史、產業史、美術史及體育史,乃至跨國人流史的多重脈絡,為臺灣家族史提供了更具生命力與歷史感的動人敘事。
《雙廈記》的另一重要特色,是結合家族後裔口述與文史研究考察的共筆作品。本書由周益記家族後裔周宗武先生,以及民俗考察與旅遊作者王惠光律師共同合作執筆。以近代臺灣茶葉大亨陳天來的千金陳寶釵的個人生命史為主軸,穿插陳周兩家族跨越日治與戰後時期的發展軌跡與人物史實。一方面娓娓道來只有家族內部成員才知曉的趣聞軼事,另一方面則生動勾勒產業興衰與家族變遷的時代脈絡。此一結合了微觀與宏觀的敘事架構,不但避免了偉人傳式的傳統格套,更有助於讀者理解各家族成員在歷史洪流中的多重面貌。
《雙廈記》內容共分為「緣起情深」、「金色歲月」及「傳奇不滅」三個專輯,共二十五章。兩位作者在以臺北與新竹的兩棟洋樓古蹟作為故事的起點,首先連結了大稻埕茶葉巨擘的美麗茶行千金陳寶釵,與北門街大地主的英挺留日菁英周敏益,並說明陳寶釵作為臺灣近代新女性的雙重特質:不再纏足並能接受現代教育。除了介紹她臺北第三高女(今日中山女中)的同班同學:臺展女畫家陳進,讀者更可以透過來自巴黎的歐式洋裝帽子結婚賀禮照片,認識新娘的四弟:首位留法臺灣畫家陳清汾,以及兩人長達數十年的深厚手足情誼。
「緣起情深」篇接著回顧錦記茶行陳天來的創業傳奇,以及兒子們在東南亞的國際貿易事業。作者以單元故事的方式,陸續介紹陳家在印尼的著名「珊瑚牌火柴」、永樂戲院與「臺灣三秋」(李臨秋、顧正秋及小艷秋)、第一劇場與大稻埕及圓環地區電影業的興起。這些故事中有被遺忘的空間歷史場景、不為人知的家族愛情爭奪戰。而陳寶釵「三塊鹹白帶魚頭」家訓,則凸顯了臺灣家族發展的甘苦歷程。
「金色歲月」篇以本書另一個重要人物陳清汾為主角,介紹他的恩師有島生馬、代表畫作〈巴黎的屋頂〉、以及多采多姿的跨國足跡與感情生活。並以二戰期間他在上海法租界與北京的浪漫生活為例,對照周敏益學佛習武的淡泊嚴謹。讀者也可以看到一九三五年新竹謝介石家與新竹鄭家聯姻的婚禮盛況、戰爭後期周家子女與日籍小學教師的真摯情感、陳清汾日籍貴族妻子在戰後的曲折際遇、以及陳寶釵面對戰後變局及國府土地改革的堅毅持家。
「傳奇不滅」篇將敘事焦點轉移到家族成員與世代變遷,並呈現出臺灣人在中日關係與時代變局中的複雜命運。作者介紹首位臺籍上將陳守山、明仁天皇的同窗好友陳守實、一九四九年輾轉來臺的中國茶王唐季珊、以及世界桌球冠軍周麟徵等名人事蹟。並細述家族傳奇女性黃阿有、陳寶釵女兒周家三姊妹的戀愛婚姻觀、陳清汾女兒陳淑玲夫妻的國際投資成就。最後以〈從茶金到米金〉總結主人翁陳寶釵由錦記茶行千金到周益記女主人的圓滿人生。
如同作者周宗武在本書後記所言,《雙廈記》是他從小在母親、四舅與兄姊們談話間所聽到的陳家與周家的故事,也是自小喜愛音樂的他在外商退休與移民北美後的人生目標。近年來由中華啟文堂劉氏宗親會發起,邀集臺灣各主要家族後裔與研究者們,積極舉辦學術研討會及交流活動,為重建臺灣家族史開啟了另一個嶄新契機。就此意義而言,《雙廈記》的出版不只是個人或家族的回憶集錦,更是「人人都是史家」精神的重要體現,一本屬於當代臺灣的新《雙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