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第二章 從巴黎寄來的結婚賀禮
陳寶釵的嫁妝曾經登上《臺灣日日新報》的版面,內容之豐富傳頌一時。
由於大哥陳清素、二哥陳清秀都曾被父親派遣至東南亞,長駐印尼、新加坡等地,而印尼盛產鑽石,又是荷蘭殖民地,有豐富的歐洲精品。陳寶釵嫁妝中的鑽石珠寶,甚至包括銅床等都是歐式舶來品,父親陳天來還特別送了一座風琴給喜愛音樂的女兒。而最特別的,是四弟陳清汾(一九一○?~一九八七)從巴黎寄來的結婚賀禮。
眾所周知,陳清汾是第一個留學法國巴黎的臺灣畫家。畫家謝里法的小說《紫色大稻埕》當中,陳清汾就是貫穿小說的四個主角之一。二○一六年,《紫色大稻埕》改編成同名電視劇正式上映,曾經轟動一時。戲中的主角江逸安是個熱愛繪畫的茶行少爺,就是取材自陳清汾。但是,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總是有很多虛構情節,例如江逸安的父親有三個老婆(實際上陳天來從未娶妾,是當時富貴人家中的異數),江逸安和大稻埕望族結婚,江逸安父親逼他接家業不要學畫等等情節,與真實生活中的陳清汾大相逕庭。
陳寶釵和小她三歲的四弟陳清汾從小感情就特別好,一直到陳清汾過世前,兩個人都還經常往來。一九二六年陳清汾前往日本追隨日本名畫家有島生馬學習繪畫,在一九二八年又跟隨有島生馬前往巴黎學畫畫,直到一九三一年才返回臺灣。陳清汾離開臺灣留學期間,和弟弟通信互報兩地情況,是陳寶釵婚前最熱中的事情之一。
陳清汾在回到臺灣之後,就將他在巴黎的見聞寫成一系列「巴黎管見」的文章發表在報紙上,系列第一篇文章的開頭就提到他到達巴黎後,第一封家書就是寫給陳寶釵。文末還敘述了對陳寶釵的思念之情,也對於陳寶釵結婚後沒有辦法像婚前那樣頻繁地和他通信有些抱怨。尤其在一九三一年秋天陳清汾回到臺灣之後,因為當時社會環境及習俗的約束,陳清汾無法立即和遠嫁新竹的陳寶釵見面,他對此也感到不滿。
的確,在陳清汾到達巴黎的一九二八年那年秋天,陳寶釵就嫁到新竹,陳清汾為了祝賀二姊的婚禮,特別從巴黎寄來了白色歐式洋裝以及時髦的帽子作為賀禮,陳寶釵也很高興地穿上洋裝戴上帽子和夫婿留下合影。
在婚後第二年,陳寶釵前往東京探望還在明治大學讀最後一年課程的夫婿周敏益。這是陳寶釵第一次遊歷日本,不只參觀了明治大學,也觀賞上野公園的櫻花祭。因為這一趟快樂的旅行,陳寶釵又興起到日本留學的念頭,也熱切地和丈夫討論一起在日本讀書及生活的事情。但事與願違,就在此時,陳寶釵懷孕了,而連續三年,生下長子、長女及次女,養育兒女讓生活忙得不可開交,什麼留學之事,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